投稿

甘肃临洮衙下集镇:时光逆流,对一座洮河古镇的四种解读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刘小雷 周言文 时间/2015-08-09 11:01:0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衙下集镇位于临洮县城西南40公里处,它南有南屏山,北临临洮城,其中东西两道山岗之间形成一宽阔平坦的川地。洮河纵贯南北,浇灌着千顷良田,滋润着一方百姓。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当年挖下的沟,现在已有乡间公路穿过

寺洼山出土的灰陶红陶彩陶罐。灰陶和红陶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日用最多的陶器,质地较疏松、粗糙,彩陶已臻精美。

衙下集镇出土的元代花卉纹青花   玉壶春瓶(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摄)

衙下集镇的貂蝉塑像

神秘的傩舞

土司经殿前的紫荆树

土司经殿的莲花座

凋崖沟的丹霞地貌

赵尚忠在把玩他收集到的陶罐

衙下集镇位于临洮县城西南40公里处,它南有南屏山,北临临洮城,其中东西两道山岗之间形成一宽阔平坦的川地。洮河纵贯南北,浇灌着千顷良田,滋润着一方百姓。衙下集镇不仅仅是寺洼文化的发祥地,据《狄道州志》记载,临洮南部这一地区原有藏族土司设立的衙门,有大衙、二衙、三衙,是藏族土司赵琨的封地,故寺洼村一带被称为衙下。属于历史上汉藏交汇地区,该地百姓骁勇强悍、粗犷豪放,民风纯朴独特,至今有藏族传统习俗“拉则节”兴盛不衰。而且该地也是“洮岷花儿”的发源地,据传还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出生地。

1  “嘭嘭嘭”,耳边仿佛传来了击鼓声,应和着我们的心跳激越地响起

周末在临洮采访时,在一家小店内一面与众不同的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形似团扇的鼓,在鼓柄下方系着各色的彩带,鼓面由羊皮制成,色白,手感细腻而柔软,紧紧绷在鼓面上,轻轻敲击,都会发出有力的声响。询问主人,原来这是跳傩舞时使用的。傩舞?临洮还有跳傩舞的?在得到主人肯定的回答之后,这不禁让记者深感意外。店主人说,临洮傩舞主要是在衙下集镇,在那里,至今都还活跃着一群跳傩舞的人们。

“嘭嘭嘭”,耳边仿佛传来了击鼓声,应和着我们的心跳激越地响起,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衙下集镇走一遭。

8月上旬的一天,记者立刻赶往临洮衙下集镇。

在临洮县城,我们见到了临洮县委宣传部的穆军学,一个认真热情的年轻人,常年下乡采访的他对衙下集镇较为熟悉,由他作为陪同,我们一起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位于临洮县城西南的衙下集镇。

村落、农田、高大的白杨树填满了县城到衙下集镇的公路两边,满满当当的的绿色,让人神清气爽。

在公路的分岔口,路边的牌子告诉我们已经到达衙下集镇。进入镇子,正赶上热闹的集市,这里的集市还是传统的模样,货摊都聚集在路的两边,吆喝的、逛集市的、看热闹的把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好不热闹。虽然只有一条主街道的小镇,但是凭借多年《西部地理》的采访经验,深感这座看似平常的小镇并不寻常。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寻找。

缓慢穿行在集市中,心中对这个镇子的名字充满了好奇,为何会起这样一个略有拗口的名字?

穆军学笑而说道,这个镇子的名字就和我们现在逛的集市有关。

原来,衙下集镇从很早时期开始就已经是汉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而最为有名的临洮赵氏土司家族从宋金时期开始,就在此地,元、明时代达到极盛,衰微于清代,衙下集镇的命名就是从赵土司家族的传说中得来。

相传赵氏家中曾出过三个同知第——大同知、二同知、三同知,先后各建起三座十分气派的衙门,分别在现在的大衙庄、二衙庄、三衙庄,在这三座衙门脚下每年农历一、四、七日群众自发集会进行物资交流,久而久之,这里就被叫做衙下集。

离开热闹的集市,进入村庄,在大衙庄的村口,我们转身上了层层台地。别处的庄稼地里都长满了庄稼,唯独这里相连的两层台地上,是低矮的野草和两棵高耸的大树。

这里就是土司衙门的遗址了。

2  过“拉扎节“是衙下集镇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既然此刻就在曾经的衙门脚下赶着集,那么,衙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必须去看一看了。

慢慢走近,高一层的台地边缘密密麻麻全是由碎砖瓦堆积而成,空旷的台地上,两座小小的土堆就是曾经衙门的旧址。

说是土堆,实则不准确。因为当我们从背面绕至土堆的正前方,方才得以看见它的真实面貌。

这两座土堆是曾经衙门内土司经殿的遗址。彩绘的砖瓦散落一地,时至今日,尽管风吹日晒,但是五彩的颜色依旧清晰可见;残破的塑像,虽然只有下半身保留,但还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应该是土司衙门内供奉的某位先祖,身披铠甲,正襟危坐;刻有莲花台的石制柱基,静静地躺在土地上,片片花瓣饱满紧实。

而那两棵高耸的大树,就像两根高耸的巨柱,将两座土司遗址护在身后。

相传在土司修建土司衙门时,种植了这两棵树。一棵是榆树,如今主干上已分成并排的五棵,粗壮浓密;另一棵是在临洮当地没有的树种紫荆,仅此一棵。已经过了花期,树枝上垂满了细细长长的豆荚,好似绿色的珠帘一样,将整棵树挡在了帘后。

在庄子里,家家户户都在赶制花馍馍和烹制各种肉类,乍一看好像在准备过年的年货一样。原来,还有十几天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衙下集镇要过拉扎节,热闹程度和春节有的一比。到那个时候,村村“腊肉烧酒罐罐茶,包子油饼卷子花”,每家每户,都穿戴一新,亲朋来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划拳猜令,而且还要跳神舞,就是傩舞。

衙下集镇的拉扎节,可谓独此一份。从农历的七月十五开始,一直到十月初一结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镇子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那么,这个拉扎节,究竟是怎样的呢?

据考证,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至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洮河两岸过“拉扎节”的地区居住的大多为藏民和羌族人。“拉扎”的藏语解释有两个含义(方音):一是“山神”,一是“登高”,意为敬奉山神,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生活五谷丰登,蒸蒸日上,一年胜过一年。而当地的汉族群众则将“拉扎”按谐音解释:即庄稼上场“拉扎”堆垛了。过节的这两三个月称为“过拉扎”、“吃拉扎”或叫“吃节令”、“过节令”,有些像部分地区农民们粮食收获后的“收获节”。在 8月中秋时达到高潮,这天和“九月九重阳节”时,过拉扎节的村庄和农户最多。

过节的时候,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祭“五谷神”,吃“拉扎”,还有跳傩舞。那面在临洮县城吸引记者的鼓就是产在此处。

傩舞的历史很有渊源,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具有驱鬼逐疾、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在先秦的文献记载中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因而,在少数民族聚居,又有藏族赵氏土司统领的衙下集镇,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所以,跳傩舞也就顺理成章了。

穆军学说,你们了解了傩舞的狞厉之美,再往下我们的行程来体察一个民间传说的梦幻之美。

他说看到各色真人秀中各种美女在观众面前博出位、秀才艺,临洮人含笑不语,因为他们深信,临洮曾经拥有颜值爆表、风华绝代的美女——貂蝉。

3  “貂蝉戏吕布”、“吕布杀董卓”的连环计,成就了貂蝉的美名

在临洮县潘家集有一个地方叫貂崖沟,故有传说:貂蝉的出生地在临洮。而据相关史料记载:历史上确有貂蝉其人,她姓任名红昌,是临洮人。无名氏《锦云堂·连环计》剧中记载:“貂蝉临洮人,姓任,名红昌。因兵乱,流落司徒王允府中,貂蝉聪慧多智,王允以亲女相待。”

于是乎,貂崖沟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

貂崖沟在衙下集镇的潘家集境内,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我们的采访车,行至沟口就停止了。进入沟内只能依靠双脚。

因为远离城镇,所以这里一直都罕有人迹。座座群峰叠嶂,绿草幽幽。一条清澈的山泉水,从青草深处流出,一直流到了沟口。我们沿着泉水,逆流而上,一路惊起无数飞鸟、鸣虫。山花烂漫,蝴蝶飞舞,大片大片野棉花最为引人注目,鹅黄色的花蕊鲜嫩可人,白白粉粉的花瓣,花瓣尖却是凝聚了亮眼的深红色。

貂蝉洞就在貂崖沟的深处,相传是貂蝉隐居的地方。

进入貂崖沟越深,花朵就越密集,蝴蝶也更多,我们不禁大胆猜测,貂蝉洞已经不远了。在第一座山崖的尽头,我们发现了泉水的源头。小小的一湾水,侧立一块石碑,“鉴泉”二字刻于其上,相传这里曾经是貂蝉饮水之处。好一个鉴泉,好一个谷深幽静的地方,繁花盛开,蝴蝶起舞,美如仙境,难怪貂蝉会选择此处。

翻过第一道山崖,面前的悬崖绝壁上,独有一处绿树成阴。在绿荫的背后就是貂蝉洞。因山势陡峭无路可行,甚少有人攀爬上去,因而洞口被绿树遮挡。

据介绍,貂蝉洞坐北朝南,离地面山坡有20多米高, “貂蝉洞”洞深10丈有余,高约6尺,洞内确实真有石炕、石桌等。们在悬崖下,抬头遥望貂蝉洞,在貂蝉出生的这片土地,当然也少不了关于她的传说。

在临洮当地有两种传说。一种是神化了的说法。据说有一樵夫经常来此砍柴,有一天他发现一位少女在泉水中沐浴后,很轻松地飘然上行进入了绝壁上的崖洞。随后一道霞光从洞内射出,映红半壁山崖。出于好奇,樵夫攀缘而上,到洞口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目瞪口呆,石洞内石炕、石桌、莲花座等一应俱全,俨然一座修道宝殿。再细看这位少女面带微笑,仪态端庄,正对镜梳妆,那光芒正是镜子的反光。樵夫被少女女美丽的容貌所吸引,一时看呆了,不小心踩翻了脚下的一块石头。少女女警觉起来,见无法躲避,便起身相见,说她名叫貂蝉,在此修炼,并一再请求樵夫保密。

但这位樵夫下山后却迫不及待地告诉了邻居。人们跑来看时,只见半山崖上的石洞口放着一面镜子,还有一堆貂蝉用于化妆的胭脂石,而洞内已空无一人。据说貂蝉翻过貂崖沟山梁,现胭脂川马家集东街口,踩石上马,骑着赤兔马入蜀,从此离开了故里。这一天是五月端阳,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山沟里拉起了花儿会,也修建了貂蝉庙。至今花儿会每年如期举行,貂蝉庙经千余年风雨已不复存在。

另一种说法是貂蝉人长得美丽俊秀,住的又是独户山庄,在当时朝廷选美、山大王抢亲很不安全的情况下,就避居山洞。后来因战乱出走,最终流落到王允府中,成为一名歌伎。悬崖上是传说中貂蝉修行过的岩洞。

无论传说怎样,真正让貂蝉在历史上留名的还是三国时“貂蝉戏吕布”、“吕布杀董卓”的连环计,成就了貂蝉的美名。

走了貂崖沟,探了貂蝉洞,饮了鉴泉水,穆军学兴致来了,他随即漫起一支花儿来:

三英战吕布虎狼关,

吕布的夫人是貂蝉,

你没有实心我不缠,

强吃的瓜果不甜。

穆军学说,衙下集镇王马家滩花儿会下次开的时候一定要来,你们会发现貂蝉仍然俏生生地在那些歌手的口齿间活着。

4  但是它却一直安静地伫立在洮河边,就像一只素净的陶罐

从貂崖沟返回,再一次回到衙下集镇,赵尚忠老人早已等候在那里。

在古镇,只要提到寺洼文化,赵尚忠绝对不能忽略,赵老是当地寺洼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的热心人,在上世纪90年代,赵尚忠就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寺洼文化遗址和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寺洼山门、月牙池、文物展厅等,抢救收集了大批文物。

记者一行人马去赵尚忠老人家。推门而进,他家是典型的西北农家小院,在院子的荫凉下,赵尚忠老人银发白髯,身着对襟夏衫,热情地将我们引进屋内。

在赵老家中,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他的个人收藏。灰陶、红陶、彩陶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些铠甲上的青铜铆钉。在诸多的陶罐中,老人拿起其中一个,让我们仔细观察,只见陶罐的罐口,不是我们常见的齐平的圆形罐口,从侧面看,两边高,中间低,形似马鞍状的,也似山崖凹口,并且在罐口两侧各有一个提手的罐耳,这种双耳马鞍形的陶罐就是寺洼文化遗存最为典型的特征。

关于这些陶罐,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早些年,当地的百姓偶然有捡到完整的陶罐的,当时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就会将这些陶罐拿回家使用,神奇的是,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季,老百姓将饭菜盛入陶罐内,在没有任何制冷保鲜的情况下,饭菜也会保持四五天不坏,仍然能够食用。

赵尚忠说,寺洼遗址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于1924年首先发现衙下集镇寺洼山而得名,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

寺洼文化虽然在考古历史上没有完全定性,但是在寺洼文化遗址内,也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遗存,而且,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也有寺洼文化特征的陶罐出现。我们知道,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所在地也在临洮,离衙下集镇并不远,因此,老人断定,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属于同一时期。

拜别老人,根据他的指引,我们找到了寺洼文化遗址的命名地寺洼山。山下有池,形似月牙,得名月牙池,据说,制作陶土器具需要的水源,就是这月牙池。人们视月牙池为神泉,铸镇池金驹一尊,每年农历五月十五都要举行庙会,千里之外的人都要来这里取水,以讨吉祥。

登至寺洼山顶,这里目之所及的连绵的山地,全部都是寺洼遗址,中间的凹地为安特生发掘遗存而形成,后改修成了公路,就是我们寻找寺洼山时所经过的公路。我们漫步在高出公路五六米的寺洼遗址,漫山遍野的庄稼,熟透了的大豆、豌豆,高达2米的玉米已经满穗,丰收的景象填满眼眶。

这座古老的小镇,拥有太多文化艺术的宝藏。但是,它却一直安静地伫立在洮河边,就像一只素净的陶罐,等待着我们去靠近,去了解;等待着洮河水,将厚实的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人类文明,一点一滴流淌出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