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天水老民居: 在光影中诉说秦州古韵之美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周言文 刘小雷 时间/2016-01-17 09:50:4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天水的老民居,大多半都是明代和清代乾隆年间建造,房屋建造精美,木雕图案做工技艺高超。整个建筑的木雕品种繁多,千变万化,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但依然不失为一道奇观。

七百多年古槐掩映下的南宅子

长命锁

棋院中盛开的腊梅与“兴于诗”

闺房

北宅子内的书房过廊

翠竹丛生的书院

董家院

案牍之上的古代食盒

古刺绣

天水的老民居,大多半都是明代和清代乾隆年间建造,房屋建造精美,木雕图案做工技艺高超。整个建筑的木雕品种繁多,千变万化,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但依然不失为一道奇观。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这胡氏民居,具有四百年历史的老院里,还是有惊喜在等待着我们

在耤河水畔的古城天水,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

去年采访天水的隗嚣宫,天水本土的美食小吃呱呱,就在天水的一条巷子内,当时这条名叫育生巷的巷子还未特别引起记者的注意,只是一进巷子,对一座古旧的老院子多留意了几分,但却未进入细看。

这些天,看着天水当地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晒着天水的老民居,照片中,寒冬时节,这些老民居在阳光中透出丝丝唯美的古意,竟让记者突然想到了育生巷中的老院子。询问朋友,原来这座老院子竟是修建于明朝的张世英故居。这看似普通的巷子,就因张世英的字号而得名“育生巷”。

朋友说,天水的老民居、老巷子多了去了,到现在修的修,拆的拆,遗留下来的,有的还有百姓居住。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人称“南北宅子”的胡氏故居。

何况最近又快到了辞旧迎新的年关,看着同事们开始张罗着准备春联,突然想到,这红色喜庆的春联张贴在那些历史感浓郁的老民居、老院落,那场景必定是一股浓浓的古意却又带着新的气息。

即是如此,那就专程去拜访一下。

在突如其来的一夜冰雪之后的清晨,记者踏上了东去天水的路程。

进入三九,天气自是寒冷,可这一夜突降的冰雪,硬是让气温又毫不犹豫地下降了几度,路面都是积雪结冰,通往天水的高速便生生地被封闭了。

等到快到中午时分,才解除封闭,这才顺利踏上了采访之路。路途当中,越往东,积雪越是深厚,一早在天水等待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此时此刻天水的大雪依旧未见停止的意思,千万要注意安全,但是这种雪天去寻访老民居定当别有韵味。

在下午时分到达天水,天空已然放晴。未做任何停留,便直奔胡氏故居中的“南宅子”而去,却发现大雪早已没了踪迹,只留得路边和绿化带中的积雪未消,内心甚是遗憾。

但是在这胡氏民居,具有四百年历史的老院里,还是有惊喜在等待着我们。

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胡氏民居,是天水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老民居。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居所。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他曾任大兴知县。地方上的县太爷通常是七品,大兴、宛平的知县却要比其他地方的高一品级,为正六品。虽然官阶高了一品,但这官做得风险也大。明清时期,皇亲国戚、重臣权宦多在大兴、宛平置有产业,知县有一点照顾不周,丢官还是小事,掉脑袋也说不准。当时有句谚语,说是“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事”,估计大兴县令的境遇也离此不远。胡来缙对担这份差事的难处看得明白,但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得失不是一时可以计较的。胡来缙在任三年,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连权贵也要怕上几分。那些官宦人家不但慑服,反而对他称誉推荐,升迁户部郎中。在职时,革除旧弊,下司属吏,不敢欺蒙。后擢升山西按察司副使,雁门兵备道,殁于任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垂花门后是一院江南

胡来缙再也没有回到他萦绕于心的故乡,但他的德行却像南宅子门楼前已有七百多年树龄的古槐,庇荫着后人。

当地作家薛林荣曾说过在天水的大街小巷里寻访古居的一大秘诀:“巷道的高墙后必有老院,瓦棂参差者,必是深宅。”

它的两株树干在空中呈龙蛇之势,另两枝侧干则细枝密布,再过些时日,或许又要遍生新绿了。此后我们在南宅子的厅堂里见到高悬的“槐荫蔽芾”匾额,方知老宅的主人对这棵老槐颇为自得和看重。

从东北角的垂花门进去。垂花门,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不同于传统院落正北正南的大门,南宅子的院门位于院落的东北角。具有四百多年的木制阴刻垂花门,如今依旧保留完整。层层繁复的雕刻,在细节之处展露出来,花纹精致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踏进垂花门,便正式进入到了院子中。

隆冬时节,这里鲜有游人,园子内也一片寂静,一幅严冬景象。屋门紧锁,花草凋零,就连盆景假山,也透着一丝凉意。造型独特的根雕,在门前的廊柱下,张牙舞爪地立着。

在前院就已经能看出这座院落设计得精巧。高大的屋院,古朴威严。虽是地处北方,但是在院子内,青绿的翠竹随处可见,更像是一派南国景致。

顺着小径,穿过第一进院子,就到了书房,这里曾经是胡家子弟读书学习的地方,一比一的仿真蜡像,还原了当年稚子们跟随先生念书写字的场景。

书院虽是南北通透,但为了保证能有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在房屋旁边靠近院墙的地方设置了专门的小道以供下人们来往。

穿过书房的南门,就到了棋院,一处不大的小院。突然,一股若有似无的暗香飘来,在低头注意完脚下顺利迈过门槛之后,抬头惊现一树腊梅。

鹅黄的花朵,盈盈弱弱地立在枝头。像是游园惊梦一般,被这一树腊梅惊醒,梦中怕是一直萦绕着腊梅的清香,加之早间大雪纷飞,这花香,便浸润了幽幽的暗香。这里连接着书房,又名唤棋院,小小的天井内,在花朵掩映之下,“兴于诗”的牌匾悬于檐下,意味深长。

立于院中,这幽幽的梅花香,便越来越浓郁。跟随着暗香,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后院,后花园之后是一座独立的二层小楼。窗户只在二层小小地开着一扇,不用问,这定是胡家小姐的绣楼了。

绣楼院中,花花草草自然不少,有假山、有水塘、有石桥、还有一口水井,完全的江南意象。若不是早知这是在北方,定当以为身处南国水乡。在绣楼边,也有一株腊梅。枝桠就在窗下,想象胡家小姐也许曾在水塘边照着影子,或是在床边伴着腊梅香中一针一线为自己做着嫁衣。

重重院落,一进一进,仿佛是要迷失其中。转身再进,便是戏苑,这里如今搭建了戏台,台下方桌条凳小包间,一切都是按照从前的样子。每逢周末,还有节假日,这里便是最为热闹的地方,天水当地的秦腔便在这里一台连着一台,一出跟着一出。

戏苑是被一圈翠竹包裹着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南宅子的每一进院落中都有翠竹相伴,金钱竹、毛竹、箭竹等等,即使是在严冬的北方,也依旧青翠常绿。古有“梅兰竹菊”四友,这傲冬的腊梅,常绿的翠竹,就在不经意间,显现着主人的气节和品格。

移步换景,恰似一院江南。

在周围的楼群俯压之下,这些老民居沧桑中显得有些落寞,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却仍然卓尔不群

在院子的正厅,“谦受益”三个大字悬于正中。这是胡氏一族的家训,要求子子孙孙谦虚慎行方能得益。

而这也正如这座院落中的另一进槐荫院。周围现代化的高大楼宇林立,院子里则是一派无案牍丝竹纷扰的安静。在钢筋水泥之中,车水马龙的喧闹之中,难得保留了一份与世隔绝的恬静。不敢大声说话,怕扰了这一切。

转身出了南宅子,邻近的广场是天水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以广场为中心,绕一个圈,天水的老民居几乎都在这个圈子里面了。朋友说,以广场为界,以西是西关,是“老天水”聚集的地方。

这里的街道,由广场出发,成散射状,交织在一起。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像是行走在一条条或新或旧的巷子中,这让记者不禁猜想这座城也许就是用这一条条巷子拼接而成的吧。这从地名上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宽宽的城市主干道,还是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偏僻小巷,这些街道的名字都是以“巷”字来结尾,比如卖呱呱的育生巷、老民居聚集的三星巷、坐拥哈瑞故居的澄源巷,飞将巷、连家巷、忠义巷、荣誉巷、枣园巷等等。

跟随着朋友穿梭在这一条条的巷子中,你不知道何时,就在你的脚下,又会出现一个巷口,就会进入到另一个悠远的时空中。

在这些巷子中,记者也进入了几户老民居。窄小的垂花门之后,大有一番光景。老民居内都保留了曾经的时光,人们还是居住在这里。哪怕是有生人来访,都不会大惊小怪,而是热情地询问你要找哪一家主人。

现在,这些院子大多没有了确切的名字,只是用门牌号标注着,然后在院子的大门外,立着一块石碑标明,这座院子是文物保护院落。记者就曾在其中一处老院子中停留。一进进的院落,构架是相同的,但是住着不一样的街坊邻居。院子中的房屋都还是曾经的雕花房檐,门前是用砖块垒砌的小花圃,前带横梁的二八式自行车,还停靠在窗下。

恍如隔世,一切街景未变。老树还在,屋领脊兽还在,只是朱颜改。

赵家祠堂、陕省会馆、这些古建筑都曾位于古秦州的热闹繁华之地,现在在周围的楼群俯压之下,这些老民居沧桑中显得有些落寞,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却仍然卓尔不群。

虽然北宅子与南宅子仅仅一街之隔,但是记者却选择了从官宦人家的府邸出门,沿着街巷,在市井之间找寻同样的记忆。最后,再回来,站在了北宅子的门前。

相对于南宅子的重重院落,北宅子就只有三进院子。但是它却透露出来一种不同于南宅子的大气之象。

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是胡来缙的儿子胡忻的居所。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胡忻,是胡氏家族公认成就最高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官声比起父亲不遑多让。他是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以后升为工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在任时曾多次直言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

正是这些老民居,古巷道和那些仍然根深叶茂的古树名木,才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儿彰显出来

胡忻虽然也像海刚峰一样是硬骨头,但他的身上也散发着柔软的文士的风雅情怀,我们来看他的建筑美学:

三进院子,都是整齐统一的高屋大院。唯有第二进是两层的书房。简单明了,似乎北方的粗犷之气要更明显一些。

在院子里的背阴处,还有积雪堆积。就在记者踏着这些松软的白雪准备前行之时,却在镜头中捕捉到屋顶之上的小猫一只,孱孱学步,在屋顶一步一片瓦地路过,因为院子里只有记者,因而安静得让相机的快门声都异常清晰,小猫却是一点也不怕,停下脚步,好奇地望着院子中端着黑乎乎“奇怪”东西的记者,不慌不忙地回过头,继续它的“旅程”。恰好此时,本来因为天色渐晚而稍显暗沉的天空,太阳却从厚重的云层中露出来,立刻洒满了整座北宅子。小猫周身的绒毛也在阳光中变得透明,形成了一圈光晕。然后从正门东侧一直蹒跚走到西侧,再从偏门上一溜烟不见了。

偶遇的一只小猫,给这座初见更显威严的北宅子带来了一丝暖意。

独特的地域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封建宗族制度的需要,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家族、大家庭的居住、生活需求。还受当地传统风水观念支配,院落大门多座院之东南,院内雨水则汇流于西南排出院外。

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古朴雄浑为主要特点的明清建筑,在天水的四合院中得以彰显。

四合院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即是将倒座东侧稍间辟作门道,而在倒座后墙上开门的一种大门。门框、门扇坚实厚重,造形简约朴素。采用此种门的实用目的有二:一是天水历史上华戎杂处、战事频繁,兵灾匪患较多;倒座后墙坚固高竣,在此开门封闭安全。二是大门形制简朴可以藏拙不显豪富。除此而外,亦有部分大门采用对山式墙垣门,即大门对着前院东房山墙开南门,或对着西房山墙开北门。

天水民居有许许多多的特殊之处。诸如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因而造成后墙高竣、深巷高墙的奇观。又因民居的特殊构造,皆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的优点等等。

在两天的采访中,我们在那些古巷道、老院子流连忘返:

光绪年间武进士赵子培的故居——解放路边的赵家祠堂,不仅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世界赵氏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自由路、澄源巷的古街区,均属于宋代周氏家族的古建筑群,宋灭亡后,金代完颜氏王爷的女儿金蝉公主下嫁给周家,现在自由路的45号、72号院落,就是当年的“郡王府”;在相隔不远的石家巷、共和巷,有追随孙中山并在秦州发起“黄钺首义”的张直忱的故居;发现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的著名学者冯国瑞及名人赵乃庆的故居都是相邻同巷。

正是因为这些老民居、古巷道和那些仍然根深叶茂的古树名木,才让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儿彰显出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