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文化考察团一行从兰州出发,历时三天,先后对陇中的通渭、庄浪考察后,又翻越陇山,进入泾河流域,又分别对华亭、崇信两个县进行考察,每到一地均有新发现,惊喜不断。
28日上午,在崇信县博物馆考察时惊喜发现,有一件铜母范背面刻有“月氏”二字,引起考察团成员的特别注意。“月氏”在人们的想象里是很遥远西部,那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地,怎么会在陇东泾河流域有“月氏”。
铜母范,背面刻有“月氏”
资料记载,三四千年前,黄河以西的羌族以及后来的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游牧过程中开辟了早期的丝绸之路。
陶荣馆长告诉我们,这是在黄寨乡何湾村庙家山出土,全国仅唯一一件。他说,不光有文物,还有月氏道地名,就在黄寨乡一带,西汉时置月氏道以安置小月氏者。并特意告诉我们,在到平凉市的途中可以看到。叶舒宪教授说:西汉时安置少数民族统一为“道”。
在回来的途中,我们一路留意,也许车行过快,没有发现有明显的“月氏”标志。
28日下午,考察团来到平凉市博物馆,又发现一对外文铅币。在灵台县中台镇发现的。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平凉就有274枚。铅饼正面有像蟠螭的浮雕,背面阳铸外文一周,中有方形印记。直径5.5厘米,最厚1.2厘米。导游介绍,这是古安息国流传过来的货币,称为波斯铅币”。查看资料,外文铅饼就是汉王朝时期中亚、西亚国家和中国的贸易货币。属古丝绸之路货币体系,可见汉代西域与西方联系频繁,商贸交流畅通,此物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佐证。
左上角为外文铅币
提到泾河,首先想到的是成语“泾渭分明”。大家争论不清,到底是谁清谁浊。最后一致认为从源头是来说是泾清渭浊,但从交汇处来看,泾浊渭清。泾河,发源于六盘山,系石山密林,唯有源头清水来,经黄土大塬于长武县入陕。而渭河发源地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一路孱弱而地匍匐前行,在进入秦岭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突然惊涛拍岸,湍流跌宕,最后缓慢地流入了平坦宽阔的关中盆地。
实际上丝绸古道往西沿泾河、渭河而行,即在泾川和天水两地之间择其一而行。走天水,必然要翻越陇山,然后经兰州,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由此看来,当时平凉应该是古丝绸之路最繁华的贸易交通道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和黄金通道。
平凉崆峒北面是著名的萧关。萧关是秦设置在西北边地的雄关,拱卫着关中的西北部。历史上的“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全国修筑驰道,勾通咸阳、平凉、固原的“回中道”得到了初期开发。当时,为便于国都与边疆的联系,以咸阳为中心,一条条宽广如砥的“驰道”通向四方。“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中央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专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汉王朝分北地郡,将六盘山以东地区置安定郡,取击败匈奴,西北边地社会安定之意。安定郡的设置,在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回中道”的开发。由于当时军事、政治的需要,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又辟“回中道”,这是丝绸之路中的一段,经过平凉到宁夏境内。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下令修通“回中道”。这时的“修通”,意味着大规模的开通由关中至安定的干道,且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成为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
丝绸古道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随着海上运输的兴起,这条丝绸之路衰落了。但我们一路走来,进入泾河流域,齐家文化遗址白灰层依稀可辨,玉器和陶器特征鲜明。沿途烽燧墩台遗址,石拱寺、龙泉寺、云崖寺石佛群等古迹可供觅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