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文化考察团在考察的过程中,考察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齐家文化研究的叶舒宪向大家慎重地宣布,考察又有一重大成果:“平凉市博物馆珍藏的直径30多厘米的玉璧非常罕见,可称得上齐家文化的玉璧王。”
图为延恩寺塔 张振宇 摄
考察团成员一踏进平凉市博物馆的院子,高挺的延恩寺古塔就将我们折服,一阵清风从古塔方向吹来,仿佛古塔向每一个人诉说,这里百转千回的故事沧桑。
平凉博物馆馆长王启峰将考察团成员带入博物馆考察。在平凉佛道教文物艺术展厅中,金色的佛像,大日如来佛像,尧舜禹王像,慧明造舍利石函等都吸引住专家的目光。齐家文化的展柜中的双大耳红陶罐、狗手流陶壶、鱼纹镂孔响铃罐等,更加点燃了考察专家的激情。
图为齐家文化玉琮 张振宇 摄
图为静宁县后柳沟出土的玉璧王 张振宇 摄
考察团专家来到琳琅满目的齐家文化玉器展柜前时,连呼:"不得了,少见!" ,专家们聚拢在一起,细心观察并展开探讨。这一件件辗转数千年的玉器,或残缺或完美或斑驳,而今天,呈现在考察团面前的依然是他最完美的一面。“高14.7厘米的蚕节纹青玉琮,光洁润泽,纹饰朴美,既充分体现了齐家文化高潮的冶玉工艺,又反映了当时的宗教礼仪制度;直径14.5厘米的青玉四横联璧,色呈青绿微黄,有灰白瑕班,两端单面钻一孔或二孔,该器制作规整,组合巧妙,是研究齐家文化的珍贵资料。”解说员悦耳的声音,讲述着齐家玉的前世今生。
而最让考察团专家关注的是直径30多厘米的玉璧。“青灰色玉质,兼有褐色瑕班,形状硕大是研究齐家文化的珍贵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说道。叶舒宪教授告诉中国甘肃网记者,该玉璧1984年出土于静宁县后柳沟,当时出土的是四琮三璧,直径30多厘米的玉璧是最为硕大的一个,在齐家文化的考察中还没有遇到过3600年以前的齐家文化先民,在以石器骨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条件下,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玉器,可见他们一定有着超凡的制玉诀窍和工艺。平凉博物馆有关人员介绍,四琮三璧这组玉器是1984年农民种地时偶然发现交给了国家,地点位于静宁治平乡后柳沟村山坡上的一个土坑中,令人遗憾的是,再没有其它有益的考古信息,比如土坑旁边留下什么,是否有当时的陶片、或者其它遗迹等。
1月29日上午,考察团成员在赶往齐家文化遗址的路上,叶舒宪教授向大家慎重地宣布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文化考察又有一大发现:“平凉市博物馆珍藏的直径30多厘米出土于静宁后柳沟的玉璧非常罕见,可称得上齐家文化的玉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