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 见证历史
中国人祖神话中的四大神,第一大神盘古生于宁县盘克镇,长期以来他的形象处于人、神分离状态,一作人祖第二代伏羲,一作元始天尊,又作盘古开天的神话。且盘古神话在历史上出现很晚,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盘古化万物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 ,其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称为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与伏羲龙首蛇身的形象相同。玉皇大帝又称东王公,乃少昊的化身,因盘古是少昊的祖上,所以成为高于玉皇大帝的元始天尊;第二大神夸父生于宁县湘乐镇的地儿庄,他是后土的曾孙,共工的玄孙。共工出生于蒲水箫金镇,他与祝融都是在环江执政的炎帝。他被后世尊为水神,其后裔与夸父支持蚩尤对抗炎黄联军,失败后西居六盘山。他的部族长于农业水利,其传说贯穿于五帝时代长达2000余年。被后世尊为火神的祝融,据说出生于蒲水北石窟寺。他的后裔参加蚩尤联军,失败后与蚩尤后裔越过岭南,繁衍于长江流域。因他被尊为火神,后人把他与燧人氏混为一谈,所以有了燧人氏岭南之说。
古北地孕育了中国神话,也孕育了大周王朝,夏王朝也兴起于古北地。《国语·周语》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是古人按古国地名编纂,崇山被编为周语中,说明崇山在西部周国地域中。此说与《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崇吾山”地域相同,属于五帝时代白马族的活动区域。白马族在《山海经》中称为白民国,因活动于环江被后世儒家贬称“白犬”。西晋朝那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称,鲧封崇伯国在秦晋之间(庆阳亦属秦地)。所以说白马鲧出自崇吾山,而并非河南之嵩山,后人把“崇”作“嵩”是牵强的附会。
那么,古人为何有鲧自嵩山之说呢?因为司马迁浓缩了五帝时代,把起于西部的轩辕氏部落与新郑黄帝政权混为一个人,古人自然而然把史书中黄帝的曾孙白马鲧挪到了中原的嵩山,留下了地域概念上的谬误。而西部人所说的崇吾山、崇白鲧(崇伯鲧)、崇禹,俱是对大禹父子的尊崇之意。白马鲧最早被尊为“五梁祖师”,因功德浩大而逐步演绎为“无量祖师”;其修道的五梁山也被后人尊称为“崇无山”,《山海经》中“崇吾山”即是五梁山(五指山)的演变。
神话研究者认为,四方之神的北方玄武大帝即无量祖师,乃大禹之父白马鲧。此说法较为可信,玄武大帝的北方就是古北地。夏代崇尚的玄色即黑色,在神系中无量祖师与水官大禹的脸谱都是黑色,以黑色为喜庆。庆阳人喜得贵子吃囍抹黑习俗,便是夏文化的传承。早在尧舜时代,大禹祖上白马氏族,已经在环江与蒲水流域繁衍生息近2700年。相传鲧的妻子为姒姓,名“修巳”。鲧为龟图腾,其妻修巳(姒)为蛇图腾,正是龟蛇相交,即玄武图上的龟蛇交尾之象。玄武源于原始星辰崇拜与图腾崇拜中的动物崇拜,龟蛇崇拜即源自陕甘的伏羲、黄帝与女娲图腾,白马鲧的后裔夏后氏称为龟蛇图腾就是一个证明。
大禹与父亲白马鲧青少年时代一样,都生活于子午岭西麓少典与有蟜氏部落故地,自幼受到易理文化的熏陶。大禹从小就知道自己身负的重任,他成年之时,已经到了第一任帝舜政权的中期。据说,大禹19岁至29岁十年时间,也像黄帝一样,到各地寻道、学道。在这十年中,大禹走遍了《帝禹山河图》中的九州大地,对天下的山川、物产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他根据山川水流走向资料编出了《五藏山经》,绘出了“天下水行图”,制定了九宫八卦六府三事治水方案。为后来治水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鲧被尧处死20余年后,天下洪水再次泛滥,百姓怀念鲧为民治水做出的功绩,舜便请鲧的儿子大禹率领天下百姓治理洪水。大禹通晓易理八卦,他31岁担任治理洪水的总领,兼任司天官,43岁为百揆(丞相),辅佐虞舜政权两代帝王治理国家30余年,成就了帝舜姚重华上古圣君的美名,62岁接替舜的儿子姚美叔天子之位。
大禹之前中国历史上的原始部落时代,不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的首领,都不是母女相传或者父子相传,包括天下部落联盟领袖,都是推选禅让制,贤能有德者居之。从大禹的儿子姒启建立夏朝,帝王之位便成了父子相传的家天下。
一个伟人,一曲赞歌。大禹治水,德扬天下。随之而来的便是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演绎,及至文学作品的褒扬,这就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传承。如果确认大禹出自夏商时代的古豳国,这就与桥山西麓的文化遗存联系在一起了。历史上有很多重复的地名,大禹年青时代所处的涂山当为桥山,他所娶的妻子女嬌应该是有蟜氏后裔。
茫茫禹绩定九州,
治水平灾决九河,
安邦治国铸九鼎,
九尾白狐结姻缘,
洪范九畴天赐予。
盘克卧龙台南的北极泊,今人不知其究竟,美称“白吉湖”。白吉湖支流延伸向九尾沟,沟掌再南就是宁县靠近桥山的九岘乡。这里的九尾白狐,就是大禹九尾沟修道,娶九尾仙狐为妻的神话故事(《上古庆阳》中有详细解说)。
传说九峴古老地名叫“九仙”,九仙有个村名叫九曲,住着一户乔姓人家,他家有九个女儿,一个个如花似玉。这里地名叫九仙,就是因为出过九个像天仙女一样漂亮的女孩。后来乔家把一个名叫女娇的女儿嫁给了治水的大禹。
白马鲧与大禹父子在卧龙台修道,为子午岭西麓留下了崇吾山与禹王洞这些道家的名山、名洞,从而演绎了《山海经》中,夏启天庭采《九歌》的神话故事。同时,又使子午岭成为天庭的代名词。天庭是天帝的宫廷,天帝的原型是伏羲,他活动过的子午岭西麓称之天庭,当之无愧。
华胥氏赋予了养育过葫芦先民的子午岭仙气与灵气,故而在这里形成了神话中群仙聚会的东蓬莱的雏形,衬托出西王母所居之地为西昆仑。在这些上古文化的原生地,继而演绎出了天上人间的神话大剧《西游记》,揭示出人类文明与道教文化在此而启始。
时移世易 文化变迁
苍茫静谧的子午岭,沉淀着有一层又一层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江南才子吴承恩仰慕古北地浓郁的神话色彩,在官场失意后来西部考察,把子午岭东西的古地名镶嵌于《西游记》神话中的天庭,卧龙台天帝被演绎为玉皇大帝,把女娲氏演绎为王母娘娘,把九仙(九岘)演绎为七仙女,把九岘桃树庄演绎为蟠桃园,把桂花园演绎为吴刚月宫桂园,把九龙河的源头龙池演绎为瑶池,把桂花园以东的月亮坪、常家湾、兔儿崾岘演绎为月宫嫦娥与玉兔,葫芦河太白庙演绎成太白金星;在子午岭南端演绎了泾河老龙与孙悟空花果山、水帘洞的神话。
《西游记》中孙悟空孕育诞生的大卵石,即是“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的神话。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鲜明个性,就是夸父追日执着精神的写照。还有那盘古酣睡一万八千年,开天一万八千丈,演变为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连关中神话大剧《封神榜》,也无不与庆阳有关。周先祖自庆阳到岐山,方有周文王西岐起兵,姜子牙渭水钓鱼的故事。故事中的轩辕坟(正宁黄帝冢)与九尾狐仙(宁县九尾沟)、雉鸡精(合水野鸡台)均来自于子午岭古老地名之传说。
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归,使他的妻子女娇难产而亡。可想而知,如同孤儿的夏启,他孤苦伶仃的童年一定承受了巨大的磨难。《山海经》“女娲(女娇)十肠”的大荒西经之地,很可能就是夏启舅族宁县“九仙”附近的九曲。夏启十分痛悔,因为自己的诞生而使母亲失去性命,认为是自己杀了母亲,于是便有了夏启杀母祭神之说。
据说,夏启初为天子,天下大旱,民不聊生。一心为民造福的夏启,为了天降甘霖,杀了自己的生母,把她的尸体,葬于十处,化为十位神仙,保佑苍生,于是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史中夏启三次上天庭采集天庭乐舞,应该是他三次到古宁州的九仙(九岘)省亲祭母,把古北地先民手舞足蹈祭祀社神与夸父的秧歌社火移植成中原夏王朝的宫廷乐舞。
发生在庆阳的这些古老传说,就连屈原也不理解是怎么一回事?他在《天问》中有这样一段话:“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意思是说,像夏启这样贤良的儿子,为什么还要杀掉母亲而让其尸身分家、遍地都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类学研究员萧兵认为,夏代之初,热衷于歌舞音乐的夏王朝国君——姒启,为了给他酷爱音乐的亡母——女娇“招魂”,特别精选了虞舜时流传下来的著名“韶乐”中的一种雅乐,即在宗庙堂上合奏的“棘乐”为样板乐仪,而在其王朝的宗庙大社里举行了盛大的“音乐祭祖”活动。
因此,在屈原的楚辞中留下了《九歌》的故事,九歌又称“九曲”。萧兵先生对《九歌》中“九声”、“九招”、“九变”、“九奏”的解释,与庆阳民俗中的巫觋“招魂”,及道教斋醮科仪超度亡灵的“洞经道情”十分相似。
九歌祭祀的本是先夏之前的神圣。夏启却视母亲姊妹九人为“九仙”,这就有了古北地“九仙”、“九曲”与“九尾沟”的地名。
至夏中叶帝杼末年,夏启玄孙窦龙率子窦重至雍州北地卧龙台,在九尾沟大禹出生地立祠建庙,后人称“禹王洞”。窦龙遵父王少康之命,在卧龙台研习大禹九宫八卦秘笈,修订出根据农时变化的第一部农书,后人称为夏历,也是豳国历与周历的雏形。窑洞研究者认为窦姓因居于“窦(洞)”而为窦姓。窦史中称窦龙之窦姓,是纪念祖母出窦(洞)而复兴夏室被少康所赐。少康封窦龙于雍州沣水(今长安灵沼乡丰村),出任夏王朝牧正兼理雍州政事。窦龙本名仲原,因在“伏羲卧龙台”修习八卦,故名窦龙,号尊曦,以示崇敬伏羲与大禹。
窦重娶当地车氏之女,在此依山掘窦(窑洞),拓荒务农,驯化六畜。传说窦重在豩山(今合水固城樊家山)驯化野猪成功,时人认为是上天的恩赐,便视猪为吉祥之物。至帝槐继位,窦重在卧龙台西栽植槐树,以示忠于王室,称为“忠槐”,所以窦重又名窦忠。帝槐知道了堂兄窦重的忠诚,便赐封此槐为“国槐”。帝槐同时命中原水患区的夏后氏西迁大塬(今董志塬),命为“豳国”,封窦重为第一代国君。豳国的“豳”,便是豩山二字的合体。据说居于大塬的夏后氏为了纪念窦重拓荒务农,给他名字“重”字加以“艹”,称大塬叫“董子塬”,表示自己是窦重的子民。
窦重后人在槐下建立大禹庙,同奉尧舜。北魏时地方官员在此立碑,始称“三官庙”,尊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唐中叶,窦重82世孙、宁州刺史窦义节自洛阳迁徙至此,建立三官庙前殿,供奉观音菩萨,此地始称观音庙至今。
夏中后叶的公元前1729年,窦重六世孙窦冀在三水聚汇的古宁州削山为城,始有古豳城邑(今宁县城庙咀梁),此时的古豳邑乃夏雍州首府,是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说古北地除窦姓之外,居于大塬北部的禹姓(余姓)、夏姓,乃大禹小儿子罕的后人,还有白马族他们都是夏王朝的贵族。
至夏末,夏农官弃的裔孙不窋失官,他怕祸及家族,率子孙北地避难,窦冀之孙窦呈迎接不窋居于豳国与戎狄之间的古毌地(今庆城县)。至商,居于大塬北部的夏后氏夏姓、禹姓及莘姓率先与周祖姬氏联姻,
古毌地山峦重叠,沟豁纵横,宜牧而不便农耕。至窦氏14世祖窦寅伯接纳周祖姬氏与夏后氏同居大塬,从事农业生产。窦氏17世祖窦沮迁豳于桥山南段今旬邑县职田镇,后人称南豳国。不窋九世孙公刘(编者《上古庆阳》一书研究资料确认公刘为不窋九世孙)南居北豳故地,以牧促农,造福民众,铸就了先周历史上的辉煌。公刘辞世,其子庆节将姬氏部落由豳地南迁黑水与沮水的交汇处(今陕西彬县西)号曰:邠国。
姬氏邠国与夏后氏南豳国南北相望,仅隔数十里之遥。豳邠两国民众安居乐业,成为水患成灾的商王朝之世外桃源。商中叶,商王盘庚巡视雍州,拜访豳国君窦氏21世祖窦伯豳,求教治国三策,励精图治五载迁殷,盘庚拜窦伯豳为农官,封地于沣水窦龙故地,号为:酆国。公刘下传九世至古公亶父因戎狄入侵邠地,便率部翻越岐山,南迁雍州西部,号为:周国。
至东周襄王初年(前650前后),游牧族的义渠国在北地迅速崛起,成为秦国后方的最大威胁。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此时,义渠仍然为西戎中比较强大的一支,与秦国经常交战,互有胜负。他们为了扩大地域,将国都自古豳邑迁到大塬(今董志塬宁县焦村乡西沟村),雄踞陇东。古北地戎羌部落的緜(mián)诸、绲(ɡǔn)戎、翟、豲(huán,又读yuán)、大荔、乌氏、朐(qú)衍等全部臣服于义渠,称为西戎八国。他们联合掠夺农人的粮食、牲畜和人口,兵火弥漫,农田荒芜。庆阳农耕家族被迫全部流向关中,义渠占据了古北地郡的全境。此为古北地历史文化的第二次湮没。
古北地历史文化的第一次湮没,乃大禹的先夏时代,因白马鲧被杀害,随其治水的先民多为古北地之民众,因追念白马鲧,使无量祖师的神位成为古北地所有名山之主神,因而致使玄圣山、小崆峒、兴隆山诸地的华胥氏与轩辕氏文化被湮没。
古北地历史文化的第三次湮没,是因中原神话的演绎与道佛文化的发展而掩盖。在子午岭东西的华胥氏故地,佛文化遗址星罗棋布。这里又是仰韶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区,也能说明这里是原始先民的农耕家园。又如庆阳境内,环县东西两座老爷山,镇原三岔老爷山,华池老爷岭。这些山岭多与道观庙宇紧密相连,明显属于道教文化的根系,似乎与关帝庙没有多大关联。关帝庙多在县城村镇,人口比较稠密之地,而老爷山却多是道教名山。由此推定,这些老爷山便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在西部的传道之地。或许《道德经》本身就出自西土之地。庆阳的诸多老子文化遗存中,仅有箫金老子山老子洞是真正的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塑像。庆阳市何登科等学者撰文,称箫金老洞是老子的巡游之地。
庆阳的老爷山,因何而把老子演变为关羽?这大约与庆阳人的语言习惯有关。庆阳人对“爷”的概念,不仅仅限于父亲的父亲,祖宗与所有值得尊敬的“祖”与“神”及帝王,统尊为“爷”,以至于有老天爷、玉皇爷、阎王爷、万岁爷、无量爷,及至雷神爷等不同“爷”的称呼。由于对“爷”的泛称,自然老子也被尊为老子爷。这样,老子山、老子庙被演绎成为“老爷山、老爷庙”。
关公在民间,被视为惩恶扬善、明察人间功过的正义之神。在陕甘民间语言习惯中,“老爷”便成了关公的代名词。久而久之,老子在庆阳的老爷山、老爷庙道教神话的原生面貌,被逐渐湮没于封建文化的时代洪流中,现在看到的现状,是扛大刀的关老爷坐上了天下老子第一的八卦台。
庆阳是始祖文化的核心区,神话还原于历史,神仙还原于人祖,让神话中的人祖回到中国社会发展史来,这是庆阳未来历史文化研究的着重点。人祖历史应该严格有序,人文圣母华胥氏,是唯一高于始祖伏羲的华夏始祖母。伏羲、女娲与元盇圣母,是高于元始天尊盘古的始祖与圣母。上自炎黄二帝,下至大禹均为人文初祖。春秋时代的老子,在神话中被尊为高于玉皇大帝的道德天尊,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功绩卓著,在宗教文化中应该享有至高无上的尊崇。但从人祖观念讲,老子发展了伏羲天地人的哲学思想,传承了黄帝的道术“黄帝之道,老子言之”。传承仁德与尊卑有序是老子和孔子的基本思想。
庆阳浓厚的民俗文化湮没了丰富的始祖文化,人祖文化是社会的本源文化。凡夏代之后的贤哲与英雄,被后世封圣、封神,称仙者,均不可祖神颠倒。三国关羽与唐代药王孙思邈不可与人文初祖混为一谈。关羽固然可敬,但他们都是三皇五帝的子孙,应该尊卑有序。在始祖文化回归之时,关羽让位祖宗,走下八卦台,正本清源,这也是关老爷本有的大义。在经济改革大潮中,世人求财心切,都把关公当财神敬奉,有失他惩恶扬善的本意。(窦史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