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洞内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万象洞洞口
从万象洞口俯瞰武都区,白龙江奔流而逝
新洞大厅
万象洞内的碑记石刻
万象洞,位于陇南市武都区西15公里处,白龙江南岸杨庞村景山半山腰,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而得名。它形成于三亿年前,属西北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内深不可测,是目前我国开发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艺术宫殿。它名列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其规模之大,艺术价值之高,享有“华夏第一洞”的盛誉。
它同时充斥着南北方地理特征的独特地域,而将这一特征强烈凸显出来的就是武都的一张旅游名片——万象洞
有朋友问过记者一个问题比较有趣:你们做《西部地理》这样深挖下去,不担心有一天会没有素材?
我是这样回答的:“甘肃的地貌在全国的省份中是最复杂的,它像一柄美丽的如意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那是交错分布,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荒漠地带……”
这么广袤的大地,潜藏着多少秘密?岂能是我们这种鼹鼠般的挖掘所能穷尽的,就说曾经去过无数次的陇南山地,就有一种独特的地貌我们一直没有涉及。
它就是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能发育生长在大西北,着实罕见。此行,我们要去的陇南市武都区的万象洞,就是西北喀斯特地貌雕刻的溶洞奇观。
隆冬季节,从兰州到陇南,清冽的西北风也变得柔媚起来。说到武都的气候,那相当宜人,它地处秦巴山地,毗邻川、陕两省,属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白龙江流经此地,使得这里既有峰峦叠嶂的北国之雄奇,又有沟壑纵横的南国之灵秀,它同时充斥着南北方地理特征的独特地域,而将这一特征强烈凸显出来的就是武都的一张旅游名片——万象洞。
早前就听说过,万象洞是一个景致变幻万千的大溶洞。可是洞内景观究竟如何,凡去过的人都说必须要亲自深入其中,才能有所体验。
既然如此,那就实地走一遭。
万象洞坐落于武都区白龙江南岸汉王镇杨庞村的景山之上,距县城12公里。出县城不远,风景排闼而入,路的尽头却是一座像屏风一样的山峦。当地朋友说这就是万象洞所在的景山。想要上山,就必须要跨过白龙江。
此处的白龙江,江面宽几十米,即使是冬季,江水却无一点结冰之意。站在江边,仰望景山,半山腰处有楼宇亭台的模样,那应该就是万象洞的所在了。驶过横跨在江面的大桥,就是上景山的路口。
上山路蜿蜒而盘旋,甚至有180度的急弯。盘山而上,景色也发生着变化。从山脚的黄土枯枝,渐渐多了青松翠柏,甚至还有叫不出名的野花,在冬日仍然顽强地绽放着。
到了半山腰,一处较为平坦的空地出现,可供车辆通行的山路便也到了尽头。这里距离万象洞已经非常近了,剩下的一点点路需拾级而上。
穿过古色古香的亭台长廊,便是大理石砌就的楼梯,楼梯分左右,正中央是金笔书写的《万象洞赋》。此时海拔高度已有1150米,站在山腰远眺,白龙江水滚滚东逝,一去不返……
再回头,巨石横立,暗藏玄机,万象洞赫然出现在眼前。
万象洞前的平台之上,古树参天,立有一石碑,上书“万象洞”三个大字。石碑之后,是幽深漆黑的洞口。
周围巨石横立,已然是座石山。洞口好似在这巨石之间,劈石成缝而成。再看洞口顶端,绿植丛生,望不见山势如何,更不知洞内景象。心中还在犹豫,是否有勇气进入这漆黑无光的洞口。
来到洞口近前,向导却拦住了记者的脚步。他说,现在的万象洞,已经不仅仅是当初你们所知道的那一个万象洞,还有一个伴生的新的溶洞被发现了。你们仔细看看它会在哪里?
还有一个新的溶洞?这让人喜出望外……
新洞与万象洞呈倒“八”字形状。万象洞是“八”字的一撇,而新洞则是一捺
仔细观察万象洞的洞口,四周皆是坚硬的岩壁,并无其他,但定睛细看,就会发现在离它不远处,一处窄小的洞口藏在岩石后面。洞口之小,怕是仅能容一人俯身进入。莫非这就是向导所说的新洞?
果不其然。原来,在2007年6月9日的傍晚,人们在万象洞的洞口不足2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这个天然的“处女”大溶洞。也正是这个新的溶洞的发现,万象洞便不再是孤单一“人”,与新洞并称“万象姊妹洞”。
经过专家探查,这个新洞与万象洞呈倒“八”字形状。万象洞是“八”字的一撇,而新洞则是一捺。
由于是新发现的溶洞,已经探查明晰并能供人游览的只有短短的几百米而已。虽是几百米,但是溶洞内部的景致却不输万象洞丝毫。
此时太阳渐渐西斜,站在半山腰,风势便澎湃起来,想必要进入山洞,应该寒凉刺骨,更加阴冷。我们将身上的羽绒服拉好拉链,帽子、手套、围巾一应穿戴整齐,准备跟随向导立刻进入溶洞一睹真相。
此时向导却换了一身单薄外套,对于记者“全副武装”的御寒装备提出了否定:穿这么厚,进入溶洞,你们这是要去蒸桑拿吗?
进入溶洞全部都要步行,连续的运动是会热一些,可是在寒冷的冬季,又是山洞,应该没有那么夸张吧,还是穿暖和点没错。于是,我们没有减少任何衣物,跟着向导进入了新洞。
绕过岩石,俯身踏上石阶,进入了新洞。
一片漆黑,我们像瞬间掉入无底的深渊。依附着石壁,借着灯光,我们的视力也慢慢恢复了,走了十几米后豁然开朗,一个宽约40米、顶高30米左右的“大厅”出现在眼前。
这是何等美妙的仙境,各类石笋、石钟乳、石柱像是午夜的森林,一下子就占据了所有的视野。
巨大的石笋、石柱巍然耸立,站在“大厅”中央天然形成的小石桥看,桥下一片相当大面积的边池。走近边池,走上小石桥,站在桥上看风景。依托这些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打着不同明暗色彩的灯光,给这些本就让人目瞪口呆的景致更加增添了梦幻色彩。
桥下的边池里,密密麻麻发育着大小高低不同的石笋。池水清澈见底,在洞顶有水渗入的地方发育着大量的鹅管,白如凝脂,时有水滴滴下,宛如白天鹅擎着优美的曲项,在池中沐浴梳洗;而一些矮小的石笋,则像慢悠悠爬行的乌龟。
走过小石桥,洞穴也逐渐变得狭窄,犹如进入了狭窄的肠道,再向前延伸数十米后,便到了新洞所探明的边界。边界之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只能待专家考察探明之后,才能一探究竟。
记者转身准备出新洞,却在脚下干燥的石阶上,发现了几个小水坑。水滴从头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砸在水坑内。这样揣想,如果是这样持续不断地滴水,可能百十年后,这个小水坑中又会发育出一颗美丽的石笋。
万象新洞,像是此行万象洞探秘的预热一样,仅仅数百米,就已经如此震撼,那么接下来的万象洞之行,岂不是让我们惊讶得合不拢嘴了?
相传,万象洞内本住着一只犀牛精,常常兴风作怪……
出新洞,再进万象洞。
之前御寒的一身行头,此时已经感觉到有些多余了,溶洞中如此闷热,还是将这些户外的行头脱掉吧。
精简衣物,再次进入。
这一次,走进去,就好似走进了大山的内部,像一场没有回头路的考验,从此山高几许,地厚几尺便再也与之无关,不问世事。
万象洞又名仙人洞、五仙洞,相传五位仙人曾在此修炼,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天然溶洞。
向导边走边说,先对我们进行万象洞的文化普及:
根据地质专家考证,该洞已有2.5亿年的历史了,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景致最佳的特大溶洞,是中国“北方第一洞”。之所以又得名“万象洞”,是因洞内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因而有诗云“空廊深邃出尘寰,万象森罗一洞天”。
耳朵在专心听,但我们的眼波却在四周贪婪地流转。
一进入万象洞,双脚就站在了一大片梯田的顶端。一块块田地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每一块都注满了水,有点像空出来的稻田。那么在溶洞内庄稼晒不到太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要如何生长呢?待走近细看,原来这是溶洞内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梯田。既然是钟乳石梯田,当然不能生长稻谷,但是在梯田的交界处,还立着很多二三十厘米高的小石笋,远看像是一个个稻草人在守护着庄稼。
穿过梯田,是一段下行的台阶。这就要开始真正进入万象洞了。而洞内的景致一共分为门厅和三宫九区。所谓三宫指的是月宫、龙宫、天宫,九区则是包括犀牛望月景区、群仙聚会景区、龙岭景区、卧龙坝景区、仙人居景区、瑶池景区、南天琼阁景区、天庭景区、世外桃源景区等在内的九个分区。
就在台阶的拐角处,一个由下向上发育而成的石笋细瘦高挑地立着,乍一看好像一位挥舞着长长水袖的窈窕女子站立于前方。根据所标明的名称得知,这正是名为“嫦娥舒袖”的石笋,而这个石笋的名称,也和万象洞内其余景观的名称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比风景更动人的自然是传说了!相传,万象洞内本住着一只犀牛精,常常兴风作怪,又有龙王三太子的暗中支持,因而让附近的百姓不得安生。八仙路过此地得知后,决定为民除害。他们先是对犀牛精劝服教育,可是顽固的犀牛精根本不听。劝说不听,犀牛精与八仙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战,奈何犀牛精仗着熟悉洞穴内的地形而屡屡获胜。
为了铲除妖害,八仙上天请来太上老君、二郎神等一众神仙,大摆连环阵,一举将犀牛精拿下,关押在洞内,并派嫦娥看守。因而,就有了溶洞内一只巨大的犀牛跪卧角落,仰脖望着天上的月亮,形成犀牛望月的景观。
众神仙将此事禀告给了玉皇大帝,还将洞穴内独特的景致也一并说了。玉皇大帝听说人间有如此美丽的地方,便率领着天兵天将下凡云游。当地的土地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百姓,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在山间修建了一座玉皇宝殿,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至三月十九,都到此上香纪念,并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由此万象洞内景色名字的命名,便大多来自于流传当地的这个民间传说故事。
石花细如毫丝,白如玉针。
下行至洞底我们又遇到一处开阔的大厅,可供游人休息观赏。大厅周围皆是排列密布的钟乳石,有从地表向上生长出的石笋,也有从天而下的石钟乳,更有上下相接、石笋链接石钟乳形成天地相通的石柱。形态各异,富丽堂皇,再加上五彩的灯光,好一处美轮美奂的天地,让人已然忘却时空的交替。
千百亿年间,良好的地下水源,地表植被茂密,为万象洞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从大厅继续前行,道路开始崎岖多变,周围的、头顶的石壁上,支洞高低错落、立体交叉、盘根错节,犹如一个望不到头的巨型迷宫,只能按照修葺好的栈道慢慢深入。
一路上,各类钟乳石形态多变,仅仅已定名的就有270多处,有些一眼就能看得出像什么,有些稍加揣测便也知晓了答案,还有的甚至正反两面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惟妙惟肖。
你看,在一块平坦的台地上,有一个半人多高的石笋,背部上还有凸起的小块,无需多想,就像《西游记》中猪八戒背媳妇的造型。还有“仙猴偷桃”:远处的石崖之上,半蹲着一只小小的石猴,怀抱一颗仙桃,好似正在为得到怀内的这一颗桃子而窃喜。最让记者叹为观止、印象深刻的是一处名为“金蛇狂舞”的巨大石钟乳:这个石钟乳犹如擎天巨柱一样,耸立在前行的栈道中,表面不再光滑,而是由一根根悬挂垂吊的钟乳石组成,紧密排列,好像一根巨柱之上,爬满了成千上万条蛇,一起舞动。形态之逼真,让人虽心里明白只是钟乳石,但却还是心生怯意,不敢贸然前行。
周遭除了人为打造的灯光,没有一点儿自然光线进入。在没有灯源的地方,只能跟随着溶洞内的栈道前行。宽阔处可容千军万马,窄小处只能一人躬身匍匐前进。
高低交错的栈道,终年湿润。是因为在万象洞内还有一条暗河流经。河水清透,在灯光的照射下,河床上的钟乳石好似条条游龙潜伏在水底。
凭栏望之,突然想到以前曾在探秘节目中看到,类似的洞穴内应该有蝙蝠。那暗河对岸的崖壁之上,是否也有着蝙蝠存在。运气还真好,就在记者心中思索时,一抬头便看见一只蝙蝠紧贴着崖壁飞过,一晃不见了。
已经开发的万象洞只有4.5公里,进出只有一条栈道通行,需原路往返。4.5公里说短却也有段距离,说远却在此时此刻走到了尽头。站在溶洞的尽头,回身看看来时的路,点点灯光似童话世界中星星做的路灯,通向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顺着栈道,原路返回,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难以想象溶洞最初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就要说说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喀斯特地貌了。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由此得名喀斯特地貌。
所谓喀斯特地貌,指的是一种水对岩石溶蚀的自然过程,这是一种地壳作用。被誉为武都明珠的万象洞就是一处典型的地下喀斯特溶洞。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早在3.5亿年前的古生界石炭系之石灰岩地层中就开始了。而武都又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特征,白龙江水系流经,在千百亿年间,不仅拥有良好的地下水源,且地表植被茂密,又为万象洞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步行4.5公里之后,记者早已大汗淋漓。在洞内仅穿单衣也感觉不到寒冷。原来,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万象洞内常年恒温14摄氏度,湿度高达89%,氧气含量16.9%,而流经的暗河,经过水质监测,居然符合天然矿泉水标准,常年水温在12、13摄氏度左右。如此神奇的环境,可谓是冬暖夏凉、湿暖宜人的“洞天福地”。
自然环境如此,万象洞还是历代文人骚客游览、咏怀的胜地。
据统计,洞穴内的碑刻题记总面积近100平方米。发现最早的题记是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为出巡大臣武定公贺娄慈所题。
明代道教祖师张三丰的“脉连地府三冬暖,窍引天光六月寒”用“脉连地府”、“窍引天光”八个字就把天地阴阳造化,溶洞冬暖夏寒的自然现象,诠释得明明白白,天衣无缝。清代贾廷绾的《万象洞》:“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几时悬?谁凿鸿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不滑,何处遇神仙?”对万象洞滴水成石、变幻万千的自然景观做了绝佳的赞扬。
再出万象洞,已是华灯初上。白龙江水反射着城市霓虹的点点灯光,整座城市沉浸在喧闹的车水马龙中。转身回头再看万象洞,仿佛重回了深山,已经安静地淹没在一片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