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峡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江峡鲜明地体现了“丹崖”地貌
四十多年前人们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啃出了这段天路,成为时代的见证。如今洞天公路已经完全硬化,成为了嘉陵江上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洞。郭亮洞挂壁公路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而就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柳林镇江峡也有一段这样奇特的江峡洞天挂壁公路。江峡历史悠久,贯穿江峡的洞天公路仿佛是嵌入在悬崖峭壁之中,又像是悬挂于激流河水之上,成为了峡谷中最险要的地段,也是江峡公路的咽喉要塞。
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不同的风景。这条奇特的江峡洞天公路,就位于徽县东北部的柳林镇江峡峡口
前几日看电视,播放的纪录片正在讲述中国境内的挂壁公路,看到一条条叹为观止的“天路”构成的绝美景象,让人心向往之。
兴之所至,记者在网上查阅挂壁公路的相关图文和视频,无意间发现在甘肃,也有一条这样特色的公路——“江峡洞天”,就在徽县的柳林镇边,我们正好要到陇南采访,何不顺便实地探访一下?5月11日9时,我们去往徽县的长途客车准时出发了。
客车从天水皂郊镇下高速,转向316国道。正是初夏好时节,316国道从天水市的娘娘坝镇到徽县的麻沿、江洛,目光所及皆是满满当当的绿色,温暖而湿润的空气让长途乘客的疲劳一扫而光。
经过7个小时的车程,下午4时左右到达了徽县县城。徽县,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县名,位于西秦岭麓,嘉陵江上游,森林覆盖率高达70%,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
在被青山环抱的县城,记者见到了徽县外宣办主任骞飞龙。提到“江峡洞天”,骞主任却说,在徽县乃至陇南,它并非寂寂无名,因为它贯穿柳林镇,是陕、甘、川的古丝绸、茶马古道,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以前人们关注的是洞天公路如何沟通天堑,近些年人们才慢慢发现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旅游开发方面的潜力。
夜宿徽县,天气开始变得闷热与躁动不安,眼看着天空随着夕阳西下渐渐阴沉,风起降温,但是我们却格外期待第二天的行程。第二天清早,伴着蒙蒙细雨我们去寻访“江峡洞天”,青山之间,一道绿水潺湲而流,我们所乘坐的面包车一直在乡间公路之间穿行,车窗两边是湿漉漉的水墨风景。
渐渐地,原本开阔的田野变成逼仄的河谷,公路一边紧挨岩壁,一边却是峡谷地带被束收的河水。
从平常到奇崛,这便到了柳林镇的地界。峡谷地带的河水便是永宁河,它是嘉陵江上游最重要支流,从峡口进入,不一会儿,奇特的“江峡洞天”公路就出现在了眼前。
我们先完成了一次穿越,如同在影院收看一段黑白的默片。人在车中,而路却被大山紧紧包裹起来,仿佛成了它的躯体上延伸的经络。
仿佛是嵌入在悬崖峭壁之中,又像是悬挂在激流河水之上,随着山势,若隐若现
直到完全穿过洞天公路,司机师傅才在一处相对较为宽敞的地方,将车停了下来,这条公路狭窄,双向几乎无法错车,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辆小车单向通行。
从疾驰到漫步,我们决定再一次徒步穿越奇特的洞天公路,像欣赏一幅绘画杰作,细心赏读。
双脚踩在这条公路上时,峡谷中清爽的山风“呼呼”吹来。与山风相伴的是永宁河两岸陡峭欲堕的石壁和喷珠溅玉的河水。
这一带的地貌与县城宽阔的盆地景象相比可谓巨变。在狭窄的峡谷逼视下,永宁河从峡谷中流淌而出,河水两岸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构成峡谷的本是红褐色的丹霞地貌,却因常年被流水冲击而渐渐颜色加深,最后变成红中带黑的岩石。
抬头仰望,天空被两岸高大的峭壁削成了一条窄窄的天缝,从山峰到河畔,在裸露出来的地方,都可以看见一个个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石缝和石洞,这是河水与山风合作而留下的痕迹。
奇峰叠翠,怪石嶙峋。江峡洞天公路,就在其中。仿佛是嵌入在悬崖峭壁之中,又像是悬挂在激流河水之上,随着山势,若隐若现。
初见洞天公路,虽一眼看不到尽头,但是站在外侧,只是看着四周向内而逼的高耸石山,再加上脚下流淌而过的河水,就不由自主地感叹。
这是一条奇特的洞天公路,更是一条神奇的挂壁公路。
何为挂壁公路?这在公路修筑领域还是一个独特的专有名词。指的就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公路。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交通专家称,此类工程奇险、艰难,为了施工方便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从远处望去,这一线侧窗勾勒出隧洞的走向。
挂壁公路在中国筑路史上很少见,它的开凿修筑,一般都是在有且只有这一条选址的情况下进行的。往往公路的周遭都是峭壁,或临深渊,或依江河。自然,江峡洞天公路也不例外。
江峡,也叫银桩峡,距徽县东北部的柳林镇约5公里,峡口以上为丹霞地貌群。“江峡洞天”是由“银桩峡”北端出口“鹁鸽崖”和“蜗牛洞”形成十字交错的石窟山洞。
江峡在过去是徽县去天水的古道,商旅马队就从江峡穿过。因有永宁河的缘故,在明清时期就成为茶马古道。红军长征时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就从江峡而过,进入徽县县城,发起有名的徽成战役。
这条江峡洞天公路就是通往连接江峡的唯一道路。
一步步走近,在公路一侧的峭壁之上,记者发现了铁钎嵌凿的痕迹。根据这些留下来的痕迹,大致可以推断出,当年修筑这条洞天公路使用的都是长约40厘米,宽约两、三厘米的铁钎。石崖之上,痕迹逐渐变多,我们也越来越接近洞天公路了。
原本头顶被山峰削成一线天的天空,此时此刻,被坚硬而粗粝的丹霞山崖完全遮挡。随着光线变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看不见对岸的森森古树,河水流淌的声音也不再清晰之时,记者一行,就真正走进了江峡洞天公路,置身于大山的腹中。
穿行在洞天公路之中,光影斑驳,将洞内的丹霞地貌也打上了不同的明暗深浅的变化
从相机的镜头中看世界,原本就是寻找不同的光影组合。
早上出发时的细雨,此刻已经停了。厚密的云层,撕开了一条缝,阳光从云缝中漏出,再从天缝中漏下来,洒在水面上。
在洞口,洞天公路的路面上有了一条明显的明暗分界线。这条区分光影的线条,将洞口山崖的凹凸一点一滴都投影在了公路上。
置身于隧洞中,丹霞地貌的红褐色尤为显眼,和洞外覆盖着的森林形成了强烈的红绿色反差。
细观洞天公路内部,唯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
公路随着地形而变化着起势走向,有时可以看见前路二三十米,有时眼前却是一道石壁,挡住了去路,只能等到走近了,才发觉公路就在石壁的一侧,绕行才能通过。在洞穴内的公路,时而被完全包裹其中,时而裸露在外,一个个洞口像是一扇扇窗户,立在公路一边,立在河水之上。
洞顶时而挑高十米有余,半包围着公路,此时还能欣赏到永宁河对岸的美景。可是随着在洞穴内的深入,洞顶的高度就随之减少。逐渐变成了山洞,峭壁石崖张牙舞爪地向下延伸着,向外扩张着。与地面相对而立,使得幽深的石洞,只见一线天际。
石崖间或的连断,形成一个个洞口。这些由大小不一的洞口形成的“窗户”,有些是天然的缺口,有些是为了洞穴内的自然采光,由人工开凿出来的。
阳光透过这些窗户,将明暗带进了洞穴内部。投影在路面上,也投影在红褐色的石崖之上。光影明暗交织,像是钢琴上的黑白键,填满了整条洞天公路。穿行在洞天公路之中,光影斑驳,将洞内的丹霞地貌也打上了不同的明暗深浅的变化。
在洞穴石崖的天然缺口处凭栏而望,脚下十几米就是流淌不歇的永宁河水。下过雨的河水,浑浊而水速极快,人们好似悬空立于水面之上,头顶却又压着粗粝的岩石。可谓胆战心惊却又惊险刺激。
虽然雨水已停,但是空气的湿度依然不减。森林密布,洞穴内成为了飞鸟、昆虫躲避雨水打湿翅膀的好地方。
成年的燕子在水面上低低地滑行着,当捕捉到了因翅膀打湿而低空飞行的昆虫,便一个翻身,飞进洞穴内。跟随着燕子的身影,记者在洞穴内的洞顶发现了好几处燕窝。借助镜头的拉伸,发现燕窝内有好几只雏鸟大张着稚嫩的小嘴。果然,悬崖峭壁处,往往是鸟儿筑巢安家的乐园。
洞穴内,临河的一边还有一处高过头顶的台地。好奇心使然,记者手脚并用攀爬而上。台地之上,再无栏杆阻挡。只得小心翼翼探身观望。可以活动的空间并不大,洞顶从上压下来,不能站直,只能完全蹲下,才可以保证不碰到头顶。
我们赶忙从台地上跳下,心里戚戚然,换在里靠着岩壁这一边行走。没走几步,身后传来鸣笛,回头一看,一辆乡间客车呼啸而来,此时便只有赶紧侧身贴紧石壁,保证自身安全,好给过往的车辆让行。而就在侧身之时,突然发现在靠着山的一侧,还有几个漆黑的小溶洞,洞口也修建了栏杆来保证安全。从前走过,向洞内查看,却是漆黑一片,深不见底,像是无尽的深渊,让人不寒而栗。
江峡洞天公路,把大山深处的美景带到了世人面前,而它自身,也成为了美景中独特的一部分
再向前看,洞口已然就在眼前。
三步并作两步,赶忙出了洞穴。就在记者徒步穿行的过程中,来来往往的车辆并不少。客车、货车、农用车,只要能够通过洞穴顶高的车辆,都在这条洞天公路上穿行,而之前车辆的鸣笛仿佛还在洞穴里回响。
转身再望,景色似乎又恢复到了进入洞穴之前的样子。一座原本山石兀立的峭壁,被临河凿开,然后将这条洞天公路嵌入其中,又像是悬挂在激流河水之上,随着山势,若隐若现。
那么这样一条神话般存在的公路,究竟是如何修建而成的?这就要说一说这条公路的前世与今生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里并没有现在的洞天公路。大山深处的人们,只能依靠泛舟过河或者翻越座座险峻的悬崖才可以出行。
可是,不管是渡河还是翻山,都是极其危险的,随时都存在着生命危险。出行的条件有限,货物只能依靠人力、畜力少量地进行运输。而且,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出行,都严重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永宁河沿岸的村落,就像一个个世外桃源被隔绝在了大山深处。
但是,人们还是渴望走出来。这时,就需要一条路,一条连接大山内外,一条不惧悬崖峭壁的路。
而在当时,现今洞天公路的所在地,是一座真真实实的临河悬崖。只在石崖之上,有几个小型的天然溶洞,但是这些溶洞并不能供人通行,也不知道这些溶洞究竟通向何方。
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经过地质勘探,人们发现这里的丹霞地貌岩石坚硬,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打通山体,借助山势,修筑一条洞天公路。于是当地群众为打通江峡洞天公路,便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这段长一百多米明暗交错的公路隧道。
为了修通柳林到干沟的公路,在这悬崖绝壁上凿开人工洞天,据说当时,聚集了全乡的石匠铁匠和青壮劳力,一边是烈烈炉火在锻钢钎,一边是大锤飞舞凿石洞。两千多柳林群众,在这个不足四里的峡谷里面奋战三年,终于修通了这段公路。
整个洞子略呈慢坡,不见尽头。每隔几十米就将右边悬崖凿开一段,这样及利于当时排渣,也合理分解整个山崖上面的压力,增强洞路上的光线。
路,修通了。便将永宁河沿岸的村庄都联系在了一起。由此,这条洞天公路,就成为了一个焦点,成为了江峡公路的缩影。临江突兀、横穿绝壁,路洞边缘石栏密立,使隧道险峻独特。不仅是峡谷中最险要的地段,也是江峡公路的咽喉要塞。
一直到2014年,人们又将这条原本是沙石路面的公路进行了水泥硬化,让百姓的出行更加便捷。
这一条奇特的洞天公路,不仅仅是一条公路,更是一条生命线。它浓缩了当地百姓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万锤一钎振山笑,双手劈开江峡道”的愚公移山精神。
这一条江峡洞天公路,把大山深处的美景带到了世人面前,而它自身,也成为了美景中独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