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博物馆现藏: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北凉时期造像塔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刘亚珩 时间/2016-06-28 10:21:5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省博物馆现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与马德惠石造像塔,均为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的北凉时期造像塔。

高善穆石造像塔

马德惠石造像塔

时  代:北 凉

出土地点:酒泉市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现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与马德惠石造像塔,均为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的北凉时期造像塔。高善穆石造像塔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马德惠石造像塔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高善穆石造像塔,北凉承玄元年(428)建。塔高44.6厘米,基座底径15.2厘米。黑色砂页岩质,塔基已佚。基座之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莲台,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塔基上为圆柱覆钵形塔身,塔身下部刻隶书发愿文与《增一阿含·结禁品》,共三十六行。上顶瓶形覆钵,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菩萨。佛像皆着通肩服装,作禅定相,后有项光,背光。菩萨着宝冠,袒上身,有颈饰,臂钏,下着裙,交脚坐,后有项光和“靠背”。佛座为矮平莲座。圆拱龛,有龛座,无龛楣。覆钵之上有七重相轮,顶端宝盖象征天穹,阴刻北斗七星。此塔为现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

马德惠石造像塔,北凉承阳二年(430)建。残高34厘米,基座底径16厘米。砂页岩质,塔顶残佚。座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中有武士装者。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上部为圆柱状覆钵塔身、经幢柱,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增一阿含·结禁品》,共三十三行。瓶形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其中四龛着通肩服装,作禅定相;三龛服装右袒,作说法相。七像皆只具项光。一龛菩萨着宝冠,袒上身,垂帔帛,有颈饰、臂钏和璎珞,下着裙,交脚坐,背后只具项光。尖拱龛,有龛柱、龛楣。自相轮以上佚。相轮下部的方柱上雕飞天八身,飞天的形象在北凉石塔中仅见于马德惠石塔。

甘肃位于祖国西部,连接黄土,青藏,蒙古三大高原,西凭河西走廊,控“丝绸之路”之咽喉,东藉陇山雄险,屏关中之门户。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从新疆向东经由这条道路传入中原,首及河西地区。河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魏晋以来在武威,即凉州。凉州牵制西域由来已久,凉州佛教也和于阗关系密切。龟兹、于阗为西域的佛教重镇,龟兹盛行小乘,多开凿石窟;于阗盛行大乘,多兴建佛寺。因此,龟兹、于阗体系的佛教及其艺术,于新疆以东首先融会于凉州地区,形成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石窟模式——凉州模式,其特点可包括以下几项: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塔庙窟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上宽下窄,有的方形塔庙窟设有前室;2.主要造像题材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其次有佛装弥勒、思惟菩萨和成组的十方佛。造像除成组的十方佛为立像外,其余皆为坐像;3.窟壁主要画千佛;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5.佛和菩萨的面相浑圆,眼多细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菩萨、飞天姿态多样,造型生动。飞天形体较大。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