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崖
西汉水穿流而过
陡峭险峻的“三十六盘”盘山路
远眺伏羲崖
西石勺
百顷原上的良田
清泉长流
峭壁之上就是百顷原
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境的大桥乡,海拔1791米,自然高度793米,呈小舟之状,赤红色的丹霞地貌险要无比,历史上,军、寇多次安营扎寨,故又有大山寨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氐族杨氏在此立国固基,成就伟业。公元196年,氐人杨驹在此建仇池国。以百顷为号,兴衰续断,经晋至隋6个朝代,传18代,易33主,建立过5个氐族国家,统治甘、陕、川3省边境的6郡18县长达358年。仇池政权也成为了十六国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高大巍峨的山峰,耸立在天边。看上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前段时间在徽、成两县出差,返回时走十天高速。公路的修建是打通一座座大山,穿隧道而过。而隧道的名字也和途经的地点紧密关联。
在路过西和县境内时,“西和南”“八峰崖”“仇池山”等都是隧道的名字。这些隧道的名字在西和县境内,也有着一一对应的地方。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仇池山。
仇池山,顾名思义,是一座山峰的名字。“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这是诗圣杜甫在游历了西和县仇池山后的惊喜吟唱。不管诗人当时是否真的攀登过仇池山,但是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绝美风光与心境却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于是,6月13日,记者一行从兰州出发,专程赶往西和县,亲身一探。
经过六七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在下午4时左右,到达了西和县城。在西和县城,记者见到了当地的老朋友王旭峰。
当王旭峰得知记者此行是专程前往仇池山之后,高兴之余却还带有丝丝担心。他说,仇池山之行,收获一定会有,但是要面临的将是路途遥远,人车劳顿,往返一趟,起码一天。
夜宿西和县城,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出发了。
西和县,隶属于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
早在先秦时期,县境北部就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而仇池山,就在西和县南境的大桥乡,距离县城60公里。这里自古就与先秦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氐羌民族的居住地。
天空放晴,正适合登高远眺。
县城内有一条路可通仇池山,沿着去何坝、洛峪的山路而行,洛峪河水在道路边流过。一路上村庄稀少,只见幽深的峡谷和高远的峰峦。在一处地形相对平坦的河湾边,采访车停了下来。王旭峰指着正前方说,那就是仇池山,山顶格外凸起的山崖,便是仇池山的主峰伏羲崖,我们将会在那里登顶仇池山。
此刻,身边清澈的洛峪河向着仇池山迤逦前行,顺流而下,道路就通向了仇池山。高大巍峨的山峰,耸立在天边。看上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过去上仇池山,有二十四隘,三十六盘,而即使到了现在,也只有一条公路通行。在一处分岔路口,采访车向右偏转,便径直上了通向山顶的公路。
四面绝壁,上有良田,溪流遍布,难怪氐杨会在此立国固基,成就358年王霸伟业
山大沟深,山路狭窄而多急弯。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南境的大桥乡,海拔1791米,自然高度793米,山顶面积约5×3平方公里,小舟之状,四周红岩石壁,险要无比,历史上,军、寇多次安营扎寨,故又有大山寨之称。
从踏上山路的那一刻开始,采访车便始终保持着车身抬起与鸣笛的状态。王旭峰说,这条山路,之前都是红胶泥路,晴天还好,但是只要一遇上雨雪天,再想上山就难了。经常会有来往的车辆,轮胎陷于红泥当中,无法赶路。再加上山路坡度大,就更增加了通行的难度。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去年,才有了彻底的改观。记者此去仇池山,眼前是已经硬化好的水泥路面,与之前的红胶泥路有了天壤之别。
路通了,就连接了大山内外。往来仇池山寻访、踏青的人们也增加了。
即使是硬化了山路,可是安全还是第一位的。人们在修筑山路的时候,在每一处弯道,直接将大块的鹅卵石硬化在了一起。石头一半在路面里,一半露出来,形成减速带,并且在一旁,还立有“警察”塑像,来警示提醒过往车辆。
蜿蜒的山路依山势而建,尽管路面好走了,还加修有防护柱,但是,每到弯道时,还是要提前鸣笛,以确保安全。
行至半山腰,窗外景色实在是吸引目光。便找了一处路面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下车提前与仇池山“亲密接触”。
整座山体,都是赤红色的丹霞地貌。峭壁险峻,时而垂直平整似墙,时而怪石嶙峋,张牙舞爪遮蔽着山路。
平视,对面同属一个山系的山坡上,满是层层梯田,一直快要延续到了山顶。王旭峰说,对面的几座山头,都有丰富的金矿,可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并没有开采。这里山脉连绵,极少有平整适宜耕种的土地,所以,曾经当地的百姓不畏艰险,上山开辟梯田。而现今,人们为了美丽的家园,退耕还林,种上了核桃、油橄榄等经济林木。
俯瞰,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流,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二水汇流而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雄关。山脚下的河流,似一条锦缎缠绕着流过。天很高,云很低,蜿蜒的盘山路与西汉水平行,好似流水的延续,将仇池山一段段地缠绕起来。
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也曾这样记载仇池山的险峻:仇池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状若覆壶,其高二十余里,隘路若羊肠三十六盘,上有平田百顷,煮土为盐。
既有良田百顷,又能出产土盐,再加上山内有大池,故名百顷原或仇池。
而坐拥这里美景与丰富物产的,正是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氐羌族人。
《山海经》中记载的三只眼睛的居民,其实就是氐人的一种古老习俗。这些人的额头中间有一个立着的眼睛,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眼睛,而是小时候人们将其额头中间划开,放入一个墨珠,长大后远远看上去就如同眼睛一样。
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灵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据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注:“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一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由于氐人善于养马,故而非常崇拜马神,早期以白马为图腾,他们的白马神、马王爷大都是三只眼睛。“马王爷三只眼”由此而来。三只眼睛的杨二郎传说在陇南相当流行,而天界“四大元帅”中的马元帅也是三只眼睛,他们都是氐族的祖先神。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此地是先秦时期,秦人养马发迹之地。
上有良田千顷,溪流遍布,典型的丹霞地貌,与翠绿的森林植被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难怪氐族杨氏会在此立国固基,成就伟业,并且长达358年。
“仇池古国遗址”的石碑背后,曾拥有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说到仇池山,也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在此地的氐族在这里建立仇池古国而闻名。
说话间,山路越来越平坦,四周也越来越开阔。直到最终登上山顶,青砖黛瓦的山门就出现在了眼前。
进入山门,就进入了曾经仇池古国的最中心。
回想之前在山脚下远望仇池山,高大而遥不可及,心想如果成功登顶,山顶一定陡峭艰险而难有立足之地。可是,眼前却是大片大片的农田,金黄色的麦田等待着收割,挂满果实的核桃树低低地垂着枝干,俨然一派田园丰收的景象。
曾经仇池古国的中心,如今是仇池村的所在地。仇池村是由4个自然村,共900余人组成的行政村。穿行在村子里,干净整洁。门前院后都是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更没有想到的是,正值中午时分,记者还遇到了一群群放学归家的孩子。原来,山顶之上,还有一座小学。
在村子中心的文化广场上,立有一块“仇池古国遗址”的石碑。说到仇池国,这个传奇般存在的古国,曾拥有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仇池指自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聚居在陕西南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东南一带的白马氐族杨氏以仇池山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所建立的仇池国辖区,统称为仇池。白马氐过着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活。生性悍勇的氐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他们大多聚居在深山峡谷之中。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开西南夷时,在氐族聚居的仇池山骆谷(今仇池山北麓洛峪河北岸灯塔村)设立武都郡,加强对当地百姓的统治。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州掠郡,自建政权。东汉建安元年,氐族部落酋长杨腾为“部落大帅”,其子杨驹“勇健多谋略”,他率众跋山涉水来到四面绝壁、三面环水的仇池山天堑,仇池山成了他图谋霸业的基石。
到了杨驹之子杨千万时,他的命运和《三国演义》中那个妇孺皆知的锦衣白袍将——马超联系在一起。在杨千万的手里,他的势力已初具规模,被曹操“拜为百顷氐王”,不久在陇右发生了一起氐、羌反对曹魏的大事,为首者即是凉州马超。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与韩遂、杨秋等人“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阵”,大战曹操。
第二年,马超误中曹操离间计,兵败退回天水,联络残部及陇上氐、羌于第二年重新起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杨千万响应马超号召,率众离开仇池,屯兵兴国(今甘肃秦安境内)。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与统有“部落万余”的兴国氐五阿贵合为一体支持马超。马超却由于内部兵变,不得不投奔汉中张鲁,借兵“还围祁山(今礼县祁山堡)”。
长安留守夏侯渊得信来不及请示曹操,命部将张合率轻骑五千,从宝鸡沿渭水径直奔向天水,击败氐、羌联军。“超,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投靠刘备。旋即“五阿贵为夏侯渊所攻灭,千万西南入蜀,其部落不能去,皆降”。此次大败使杨千万失去了仇池,家乡被洗劫一空。杨千万仅率少数人入川,约五万人被“出居扶风,天水界”,上万人被屠杀。
刚刚兴起的前仇池国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元气大伤。
杨千万入蜀经两代人的努力,到了孙子杨飞龙时期,才又强盛起来,并接受西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率部落还居“略阳”,重新回到祖地。杨飞龙无子,抱外甥令狐氏子为宗子,成为开创一代国史的杨茂搜。
仇池杨氏政权的史事,就像这两枚金印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传奇般的存在
西和民谣唱道:“伏羲仙崖第一景,轩辕神修滚龙珠。东石无垠西石勺,中洞潜藏小有天。四大菩萨云霄殿,入仙上寿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顷田,麻姑仙洞几千年。”
王旭峰说,上山的这条路,贯通仇池村,也一直延伸到了仇池山的最高点——伏羲崖。从村子去往伏羲崖,约有五六公里,在山路的尽头,拾级而上,便一步一步登上了仇池山的制高点。
在山巅,光洁巨大的石块之上,有一处巴掌大小的孔洞,相传是氐族杨氏插立旗杆的旗杆孔。环顾四周,一览众山小。
相传,仇池山是人文始祖三皇伏羲、神农、轩辕的诞生地,仇池山神殿里有三皇塑像。仇池山也是伏羲、女娲的祖母仇池金母、母亲华胥和父亲雷公的诞生之地,后人称伏羲的祖母、母亲和女娲为无敌三母。
从伏羲崖返回,游走在仇池村内,寻访民间歌谣里唱到的“仇池八景”。山上的八沟十坡中有小有洞天、八仙上寿、伏羲仙崖、洞油神鱼、麻姑山洞、金龙戏珠、石勺奇潭、无根之水等仇池八景以及玉泉洞、汪猴洞、峰崖洞、骆驼洞等古洞。其中伏羲仙崖、西石勺、小有天,记者都一一深入寻访,而其他的景致,却因山大沟深,路途遥远,人迹罕至而难以短时间内走遍。
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仇池古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了解仇池古国的起起落落,与当时中原统治的晋朝,有着或依附或独立的关系。在寻访的过程中,有三枚金印格外吸引记者的注意。
在仇池当地,曾出土了两枚“晋归义羌侯”印和“晋归义氐王”印,都是鎏金的跪羊单孔纽金印。研究者认为,这两枚金印与在白银市靖远县出土的“晋归义羌王”印同出一辙,都是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以后,颁发给现今甘肃省西和、礼县一带的羌族或氐族部落首领或酋长的。
仇池古国经历第一次重创之后,直到孙子杨飞龙时期,才又强盛起来,并接受了西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率部落还居“略阳”,重新回到祖地。所以,记者不禁大胆猜测,颁发金印的时间,也许就是这一时期。
仇池政权存在了333年,也就是自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之久,比十六国中任何一个政权都长。而且,在十六国中影响最大的,是氐族建立的前秦,苻坚曾进攻东晋,进行了有名的淝水之战。除此之外的其他政权,对全国政局都影响不大,但仇池杨氏,却曾引起北魏和刘宋的纷争,影响了当时全国南北的政局。至于仇池杨氏在当时所据有的土地,恰好是今天的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地区,甘肃省东南部的武都地区和四川省西北部的平武、广元地区。拥有不小的面积。
由于金印的发掘出土,也就有了实物证明深藏于大山中的仇池古国的存在。
由此,这三枚金印便显得尤为重要。记者从仇池山返回到县城,专门去了县城内新落成的西和县博物馆,寻找金印的下落。可是,在西和县博物馆内的三枚金印却是仿制品。询问之下,得知真品就在甘肃省博物馆。
结束西和的采访之后,记者去了省博再次寻找三枚金印,可是在寻遍每一个展馆之后,依然没有见到。只在电子阅览屏中见到了馆藏于陕西博物馆,出土在靖远县的“晋归义羌王”金印。情急之下,找到博物馆工作人员询问,才知道,出土在西和的两枚金印现在属于馆藏文物,暂时是见不到真容了。
可是,仇池杨氏政权的史事,就像这两枚金印一样,虽然历经时代的更迭,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不容忽略地传奇般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