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13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金城讲堂第六讲又与广大市民见面了。此次的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家(我国最早的考古学博士)、国学家、书法家、古诗文碑志写作名家、央视“百家讲坛”(第一辑)主讲人张辛先生,他以“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为题,与热爱国学的市民一起探讨国学知识。
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传统国学的思想及学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更甚。国学从传统形态到当代形态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不断综合创新的过程,国学在当今社会的热度越来越高,面对它,许多人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而张辛先生正好借助“金城讲堂”这个平台,为大家一一解开国学的心头之惑。
国学的基本精神绵延不绝
张辛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我国的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其间也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但是经过时代的洗涤,国学的基本精神始终绵延不绝,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且延续至今的思想理念,为历代仁人志士传承与发展。国学能发展至今必然是有其内在活力的。国学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作为国人,文化自信要首先了解和相信自己的母体文化,把握人性最根本的方向,这样的学问才能永恒。所以,尊重国学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祖先的智慧结晶。
国学是智慧和教养的结晶
“国学是智慧和教养的结晶,中国文化就是智慧和教养并重的文化。国学就是我们的根,根系不能断,我们要用心去关照和呵护国学,要把国学渗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去。学国学,首先要搞清楚人是什么,要明白‘人是身心的共同体’,要注重人的内心和道德教养。”同时,他指出,只重视智慧,而忽视教养,只重视科学,而忽视情感的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培养出“专家多,君子少”、“智慧多”而“教养少”的人。他还例举教养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社会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现在的食品安全、生存环境安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等。这些“失范”的现象会导致信任危机和社会成本的提高。他认为,心灵、情感、道德、教养都是国学所关注和倡导的,按照传统国学的思想,父母和教育者应身体力行,讲责任、讲亲情、讲情义,家庭和社会将更加和谐。
国学是值得珍惜的精神食粮
张辛呼吁:时代与民族需要国学。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现在国人的思想、价值观、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与国学中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有相违背的地方;从而造成了人的身心的不和谐;社会和家庭的次序混乱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要建立中国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谐,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必须得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张辛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物质需求是必要的,但是,物质需求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劳动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大“道”!《易经》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谈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物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避免不了的现象,物化要么‘器物化’,要么就是‘动物化’”。张辛解释道,所谓“器物化”,就是人朝着器物方向发展,冷漠、无情、没有温度,这都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变得冷冰冰,没有人情味。人们思想的“异化”与“物化”导致纷争,而纷争又导致灭亡,只有国学中说提倡的“和”才能促进发展,和就是和谐,人伦之间的关怀,互相关照。张辛坦言,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前提下,国人应该更加追求精神的富足以及心理的和谐和平衡。国学中的传统伦理的次序,保证了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国学不再是搁置在书架上的经典,而是我们值得珍惜的精神食粮。
以笔会友分享国学文化
当天下午,张辛先生参加了由市文联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和北方文心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山水金城”盛夏笔会活动,他以笔会友,和几位省内著名书法艺术家共同挥毫创作,现场书写了篆书、隶书和行书作品,向现场嘉宾展示了他的书法墨迹。
张辛在书画艺术中再次交流分享国学文化: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讲究干净和安静,在提笔和运笔过程中要一丝不苟。创作前要先学好古人的字,避免自己创字造字。创作时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用一种单纯的心态去面对书法。
笔会接近尾声时,他说:“甘肃有着很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这里的百姓热爱国学、喜爱书法,这些特质都会吸引我来到这里,今后也会经常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更好地交流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