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 周奉真 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6月版
周奉真,甘肃环县人。曾从业教师、记者、编辑,现供职于文化部门。
有人说过,要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就让他编一本辞典吧。事实上,编者的毅力之于一本辞典,仅仅是保证编出来,至于编得如何,还得具备过硬的才、学、识。周奉真历时16年编选完成的《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最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付梓印行。全书共计64万余字,探源寻章,问典摘句,赓续古人类编之传统,又创新地运用主题或题材相近原则分类,配之以今人熟悉的音序索引,形式内容皆显详备。
作为文化工作者,周奉真向来有着传播发扬传统文化的自觉和担当意识。他曾表达过对当今诗教传统失落的担忧,此次又提到当下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两极化现象,一是从概念到概念,大而无当;二是囿于书斋的自我陶醉,不接地气。古人尝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前者没有进入,后者进去又出不来。那么,究竟如何让古籍经典从图书馆有效地走向普罗大众,他为此感到焦虑,但他又明知这急不得,也急不来,不能抱有“早上栽树下午就想着乘凉”的侥幸心态,而是需要积跬步式的耐心和毅力。《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的编著出版,是他在这方面的一次身体力行的探索及实践,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一书共收录韵文名句近3200条,时间上溯先秦、下迄清末,样式涉及诗、词、曲、赋、杂剧多种,共分22大类,根据事类又细分167个小类。条目编写格式上,首为“名句”,按笔画多寡排列;次为“释文”,力求直译,不便直译者采取意译,并对部分难解的字词、典故、制度、名物等作了简要注释;末为“出处”,按照朝代、作者、篇名、原文的次序编录,原文篇幅短小者收录全文,篇幅过长者节录。如此,兼顾了实用性和审美性,让读者可以在释疑解惑的同时领略欣赏韵文之美。种种细节,透露出编著者本人作为诗词创作实践者“以己度人”的良苦用心。
关于本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导读从结体、价值方面作了概括:“明珠荟萃,闪耀了多少年的古典诗词在此处集结;诗性引导,跨越传统文化河流的一次跋涉和探索;精准下注,丰富你知识储备的同时顿悟古人神思;按类编排,减少你寻绎精美诗句却无图索骥之忧。”
周奉真:《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
虽然带有工具书性质,但也要传递文化、思想、价值观
兰州晨报:请谈谈你编选这本书的缘起。
周奉真:记得是在1996年,我当时在《甘肃日报》当编辑,兼写评论。我们知道,作为评论,除观点正确、立场鲜明、论述得当以外,还需要一些文采点缀,让文章鲜活生动起来。当然,想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依靠作者自己的才思和对语言的锤炼功夫,但问题是往往想法很好又才力不逮,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在恰当的地方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尤其是那些最容易让人唤起记忆、产生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古代韵文中的名言警句。因为这样的需要,每在写作时我就会搜罗相应的书放在案头,方便查阅,并养成随时摘录备用的习惯,比如长征出版社出版的《警语句名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等对我帮助都很大。但时间长了会发现,这些辞典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查阅的前提是你首先要知道有那么两句诗或词,也就是说,你的大脑里要先有一个“目录”,才能据此在辞典里进一步查找到具体涵义。比如当谈到民间疾苦的时候,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就很到位,但首先得知道这两句诗,不知道怎么办?能不能在某一“词条”下按图索骥查找,但当时没有这样的书。基于此,我就萌生了自己编一本类似工具书专为我所用的想法,当时并没考虑公开出版。
兰州晨报:从前言得知这本书你很早就着手了,为何迟至现在才出版?能否谈谈成书具体经过?
周奉真:有了上述想法后,随着不断阅读,资料也不断丰富,并尝试按自己的方法归类,与原文的核对等,直到2012年才算把稿子完成,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共16年时间。其间经历了数次工作变动,后来因为工作性质的变化,连文章都没时间写了。不写文章是不是就不用编这个书了呢?因为毕竟初衷是方便自己用的工具书。我是个比较执拗的人,回过一想,即使自己不用也会有人用,最起码孩子写作文也会用到吧。出于这样的想法,就把书稿投给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他们是从事教育类书籍出版的,本来就很严谨,加之我这部书稿还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如果释文或出处有纰漏,将会贻误于人。故此,出版社非常重视,并会同其他几家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一再审订,每一句都要找原典出处或权威出版社的版本对照印证,这样下来,从交稿到出版历时整整4年。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不忘初心”,其实前人还有个说法是“慎初”,意思是你对最初决定做什么要上心、谨慎,既然选择开始做一件事,就要念兹在兹地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编选用了16年,出版社审订出版用了4年,用20 年时间把一本书做得精细一些,至少对读者是有益的。现在不是提工匠精神吗?在中国古代是讲求“道工合一”的,直观来说,就是精神思想与工艺臻于完美。当然,关于这本书,我主要强调的是这一过程和追求,至于结果是否如此,还待读者评定。
兰州晨报:本书在名句编选中,为什么只选择韵文?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周奉真:应当看到,辞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在不断进步,但问题同样存在,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韵散全收,比较庞杂,而且收录的一些句子比较生僻,读者未必看得明白,不大适合引用。因为引用讲究直接、明快、易懂,切忌牵强附会、生吞活剥。我为什么只选韵文呢?一者韵散混杂不容易选精,即使将范围限定在“韵文”,其类别也是十分丰富的;二者,与散文相比,韵文由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因素构成的节奏韵律美,以及内容上高度的概括性和卓越的表现力,自有其独特性。
兰州晨报:对普通读者来说,“类编”这一体例还是比较陌生,能否在此作一简要介绍?
周奉真:类编,即以类相编、以类相从的编辑体例,它属于“选学”这一学术类别,比如古代就有类书,著名者如《艺文类聚》。就选句而言,从唐代就有类似做法,比如初唐元兢编的《古今诗人秀句》,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还有历代诗话里对优秀诗句的选用评析,以及今人薛椿荫的《古诗玉屑》,影响都较大。古人说“一句能令万古传”,一两句就扬名立万、名垂青史了。其实,我在编选本书的过程中,也并非把全唐诗全宋词看遍了,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名句的形成不带有主观性,不是你认定是名句就是名句,而是需要时间和受众检验的。也就是说,本书中这些韵文名句的摘取,还是依据古今选本的。但是,前人选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而且侧重赏析阅读,工具性的一面缺欠一些,而本书采用“类编”的形式,遵从题材或主题相近原则来编选,读者可根据自己欣赏或引用的需要按图索骥,精准查阅。
兰州晨报:看书中类别划分,像“理想抱负”“爱国忧民”“修养品质”等大类,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其中一定寄寓了你作为选家的理想吧?
周奉真:编书本来就牵涉价值传递的考量。这本书虽然带有工具书性质,但还是要传递重要的文化、思想、价值观方面的信息。我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就有这种责任感,即怎么才能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深入人心,让大众接收,而且践行。这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古籍汗牛充栋,作为大众读者学习体认,究竟从哪里着眼?何况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阅读那么多书,所以,通过精选、梳理、阐释等一系列工作,披沙拣金,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准确、通俗地呈现出来,藉此启迪心智、陶冶人格、传播正能量,不失为一条路径。这本书即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梳理这样一个编纂思路指引,借助以类相从这一技术手段,将名句作一系统梳理,让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在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建设中发挥作用。我认为,这是一次比较可行并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