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环县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沈浩 时间/2016-07-26 23:35:4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09年8月,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环县四合塬乡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村民韩克明家征集到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

石磬正面

石磬反面

 

时  代:新石器晚期

出土地点:环 县

珍藏单位:环县博物馆

2009年8月,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环县四合塬乡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村民韩克明家征集到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经县文物普查小组对韩克明庄院附近进行调查后,认为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将其命名为三河岔遗址,同时普查组在该遗址周围还发现了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五处遗址的文化内涵相似,均以常山下层文化为主,包含少量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应为一处新石器晚期聚落群。从分布关系分析,三河岔遗址处中心位置,且面积最大,当为中心聚落,而这件石磬正好发现于三河岔遗址内,其用途并非单纯为乐器。根据陶寺遗址出土石磬的研究成果,石磬既是“执掌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显贵”又是“权威象征的庄严礼器”。《尚书·益稷》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就描写着原始部落祭祀活动中击磬伴奏着原始乐舞的场景。该文物现藏于环县博物馆。

此磬器型不甚规整,大体呈弧月形,通长50厘米,宽16.5—20厘米,高25厘米,厚1—5厘米,重7.4千克。素面,通体墨黑色,质地坚硬,边缘人工打凿痕迹明显,表面划痕较多。顶部与底部弧度相当,底部打削呈凹铲形。喇叭形穿孔,两面对钻而成,内孔径1.3厘米,外孔径4.2厘米,穿孔距离顶部4厘米,从钻孔可以看出明显的穿绳悬挂痕迹。敲击磬发声铿锵洪亮悠扬。虽然此磬在制作上更多地保留了原始的打制方法,但是其造型已具有标准磬的雏形,倨句呈钝角,大致在135°左右,与《考工记·磬氏》所载的:“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基本一致。从我国出土石磬情况分析,此磬的时代当在商代以前,属特磬范畴,与河南禹县龙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特磬样式接近。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关于磬的起源,《说文解字注》曰:“无句作磬。”无句是尧舜禹时代尧的臣子,别名叔离。《太平御览》又有“凫氏为磬”和“黄帝使伶伦造磬”之说。但是从考古资料看,最早的磬实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多见于龙山文化墓葬,经人工打制而成,表面粗糙,形制不统一,发音也不规律。夏代及以前的石磬出土较少,主要集中于山西、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并以龙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为主。西北地区见报道的仅出土2例,即甘肃榆中马家山石磬和青海乐都柳湾M1103石磬,且均属齐家文化时期。本次在环县发现的石磬形制古朴,其时代应在齐家文化时期,或可提至常山下层文化时期,是西北地区东部迄今发现唯一的新石器晚期石磬,为研究陇东地区当时的生产活动和音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环县博物馆沈浩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