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各艺术院团今年陆续推出的“欢乐兰州——优秀剧目周周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省话剧院除了在节庆时间演出获奖的大型剧目外,平常的日子里,“小剧场话剧”日益兴盛起来。在新建的六零剧场相继推出了《兰州人家》(改版型)、《老柿子树》《小猪快跑》,儿童剧《小吉普·变变变》《木偶奇遇记》,青春励志剧《我真的喜欢你》等。省话剧院是我省话剧艺术最具资历的一块阵地,人们能从当下“小剧场话剧”的生存与发展中感受到这个剧种的生命力,这是话剧人和普通观众共同营造的。正是该院的坚守与新创对全省专业和业余话剧的存在方式与发展路径起着积极的作用。
省歌剧院在自己的小剧场隆重上演西洋经典歌剧《弄臣》,成为该院“周周演”的一台重头戏。《弄臣》1851年在威尼斯首演,谁能想到今天在甘肃兰州上演这出音乐大师威尔第的代表剧目。《弄臣》中文版寄托着甘肃歌剧艺术家对经典之作再创作意义的阐释,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歌剧艺术的守望。《弄臣》《貂蝉》《野火春风斗古城》(选场),还有其他中、小型音乐剧等成为该院为观众奉上的美好精神食粮,同时也“润物无声”地提升着人们对中外歌剧艺术的鉴赏力。
省秦剧院在兰州“文化产业园七七演艺工厂”的小剧场演出本戏、折子戏传统名作,他们今天代表着甘肃和兰州的秦腔发展状态与走向。秦腔名家苏凤丽说:“我们在‘工厂’的小剧场演戏,有些观众觉得听起来挺别扭,但戏还是要坚持演,演好戏才有观众,不然秦腔就传承不下去!”
省京剧院则充分利用“金城第一戏楼”营造当下京剧在兰州演出的新趋势。上演了大戏《红鬃烈马》《丝路花雨》及猴戏、武戏等经典剧目。他们还与西北五省区的其他京剧院团搞联合演出,基本上每周都有名角联袂登台,以满足兰州京剧观众的需求。观众“周周看”,演员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文化价值。
省陇剧院在该院小剧场坚持每个周一的晚上必演,已经“搅热金城”。上演的剧目有《辕门斩子》《三娘教子》《五台会兄》《九江口》《取长沙》《打金砖》等戏迷喜闻乐见的传统名剧。他们的观众对象多是社区居民、环卫工人、公安干警、学校师生等,票价初为10元,基本上场场爆满。“为文化传承坚守民族戏曲,为百姓演戏壮写舞台春秋”,该院南大门口的这副对联充分概括了他们演出传统戏曲的目的和意义。
显然,这种逐步走向常态化的“周周演”活动势必带来观众的“周周看”,从而构成一种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和谐有序的观演现象。“周周演”活动对戏剧的传承积累了经验与启示:
必须要坚持演出,形成一种新的“约定俗成”,要有常新的吸引力,让观众有方向地走进剧场,形成一种新时尚;所上演的剧目应当既是传统名剧又是时尚新剧,是戏必须要有看头,有高尚的趣味,有能够吸引人的题旨。要让观众“如同兰州人吃牛肉面一样,谁家的好就进谁家的店”,这种选择就是对戏剧的自然促进;演员要棒,要有真“活”,要能“背”戏,要出新角儿,舞台风貌要严谨、活泼、现代;演出广告不只在剧场门口出现,要周周能见传统媒体,也要借助新媒体做广泛宣传。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没有了这些,也就没有了这个民族。同样,如果丢失了戏剧也就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地方特色。要在纷繁而平常的生活中使优秀的戏剧文化传承下去,就要真正实现演出常态化。而一些在兰州举办的全省调演、会演赛事虽然是戏剧的一种聚集式的群体行为,体现了一个时期戏剧艺术代表性的成果,但这类演出不是年年都有。除节庆外,一年365天的其他时日,戏剧在哪里?观众去何方?这是戏剧人和普通观众都比较关心的问题。
今天,省城的“周周演”与观众的“周周看”,二者互动才能共同发展。不演出就没有戏剧,没有观众,没有继承与发展。演出是戏剧传承的必经之路,也是戏剧真正的归宿。这种观演现象,是当下城市生活对广大群众文化诉求的一种客观回应,再一次证明观众是喜闻乐见本土戏剧的,而这种“文化惠民”的常态化戏剧演出是件大好事。
“周周演”活动的有序发展正体现了甘肃戏剧人的进取之心,也在不可歇竭的进取中回归了戏剧的“初心”,即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中指出的,戏剧(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要常年坚持下去,“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势必受到更广泛的肯定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