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特到精的飞跃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新路径。体育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彻底破解了张掖经济总量小、工业“短腿”的瓶颈,为全省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现在,张掖正全力推进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1+1+1>3”的聚合效应
2016中国·张掖户外运动节人气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今年张掖户外运动节最大的亮点是,从4月到12月,每个月都有品牌体育赛事,每个县区都有活动,新增了中国青少年野营大会、丝绸之路雪地马拉松等4项重要赛事。
体育热持续升温,游客纷至沓来。今年暑期,七彩丹霞日接待游客量超过7000人次、大佛寺超过4000人次,马蹄寺、焉支山、中华裕固族风情走廊、冰沟景区超过2000人次……
张掖是一个能够将蓝天白云、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沼泽湿地、湖泊苇溪等各类地貌景观聚焦在一个镜头里的城市。“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观类型我们都有。”张掖市旅游局副局长袁得平说。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让生态体育、户外运动成为张掖最适宜的旅游项目和体育运动项目。基于此,“十二五”以来,张掖市把户外运动作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核心产品来开发,实现了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用的融合发展模式,产生了“1+1+1>3”的聚合效应。2015年,来张掖参加赛事的运动员已增至30个国家的2万余人,直接带动旅游300多万人次。“借体育平台聚集人气、吸引游客,借旅游资源发扬光大体育赛事。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体育的‘动’与旅游的‘静’相结合,用各类高规格品牌户外赛事及特色体育活动使旅游景点、文化品牌‘活’起来,张掖既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奔头。”张掖市体育局副局长郎永涛说。
数据显示,2015年,张掖市游客接待量达1505万人次,比2010年的187万人次增长8倍,旅游综合收入达76亿元,比2010年的9.16亿元增长7倍,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保持了年均40%以上的增幅。今年上半年,张掖市共接待游客773.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9.6%和30.12%。
融合创新做大产业
以品牌赛事为主体的户外运动,已成为张掖体育文化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年来,张掖成功举办了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清华EMBA·丝 绸之路(张掖)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腾讯益行家古长城公益挑战赛、全国冬季山地户外邀请赛、中国汽车越野拉力赛(张掖段)、张掖黑河湿地万人徒步穿越赛、全省钓鱼锦标赛等20多项全国知名户外赛事活动。
在这20多项系列品牌赛事的带动下,张掖“户外运动体验区”的聚合洼地效应日益显现,前来参加户外体验的人数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市内从事户外运动的各类俱乐部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先后培育发展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20多家,年均开展各类户外运动1100多场(次)。
“特别是张掖全国冬季山地户外邀请赛等项目,带动旅游由‘夏秋火爆’向‘全年恒温’转变。”郎永涛说,不间断地举办体育赛事,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更为张掖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端“粉丝”,成为张掖乃至甘肃对外形象宣传的“活名片”、“活载体”。
自2013年以来,“中国·张掖户外运动节”每年都吸引近百家媒体前来现场宣传报道,颠覆了国内外游客对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地区城市的基本概念和传统印象,使张掖旅游层次和品质明显提升。
聚集优势跨越发展
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了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市场容量,进一步加快了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以高级别赛事为标志的户外运动,推动了张掖体育与旅游文化医养融合发展,最直接的效应是大景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投资130亿元,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等188个文体旅游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国家4A级景区达到15家,居甘肃之首,张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融合发展带动了张掖从‘投资拉动消费’到‘消费带动投资’的转变。”袁得平说,张掖市对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由政府先行投资建设,再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探索走出了边建设边招商,先建设再招商,建成后再转让的路子。使重点项目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和资本支持,创造了“政府+企业+社会”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的张掖模式。2010年以来,张掖共落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6亿多元,现在,张掖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储备了总投资103.77亿元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36项。
“十三五”期间,张掖市将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全要素培育、全产业链打造、全民宣传”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低门票倒逼旅游供给优化“两大战略”,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成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