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后代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新建成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气势恢宏
南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是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西北共产党人,在陕甘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南梁是国内二次革命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可以说,这里曾为共产党人储存的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点亮。
“只要闹红成了事,把心摘下来也舍得”
“……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队伍上了横山,一心要共产。”这首民歌唱的是刘志丹在陕甘边桥山一带的南梁革命根据地闹革命的故事,歌词中的“横山”就是横亘在陕甘两省边界的子午岭桥山山脉。
9月22日上午,本报“信仰的力量”报道组沿着子午岭山麓,驱车从华池县前往南梁镇。两边山势平缓,山涧农田,山上森林,郁郁葱葱,连绵八十里,一派好风光。
南梁到了,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片园林化的恢宏建筑。南梁是革命圣地,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园工程于2015年建成。南梁革命纪念馆建筑巍峨庄严,展览内容丰富,以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实物照片以及惟妙惟肖的红军蜡像和泥人彩塑,展示了中国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北边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再往山崖上走就是荔原堡。北宋时著名的“荔原堡兵变”就发生在这里,城门上的“荔原堡”三个字是宋仁宗所题。进城门,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再往后走,看见一个古戏楼。这个戏楼叫做“清音楼”,当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就在这里举行,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前辈坐在主席台上的桌椅还保持完好。后面的关帝庙,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华池县委外宣办主任韩永伟是位党史专家,他曾经在南梁工作过多年。说起南梁的事来,韩永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早在1930年秋天,刘志丹就来到南梁,深入考察这里的经济、政治及群众生活状况,他和马锡五一道,钻梢林,爬高山,食野果,饮山泉,踏遍了南梁数百里梢山,研究南梁的地理环境,从平定川、瓦子川到柳沟、麻地台川、井岔沟、荔园堡、南梁堡、东华池……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当地的贫苦农民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在南梁平定川,有个老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一老婆婆和儿媳妇为了招待刘志丹,瞒着他们,连夜摸黑上山,拔回了尚未成熟的荞麦,揉下颗粒,用锅炒干,用擀面杖碾烂,再用细箩过了,为刘志丹做了顿他最爱吃的荞麦面条。当刘志丹得知详情表示歉意时,那位朴实的老妈妈真诚地对刘志丹说:“只要闹红成了事,把心摘下来也舍得。”这件事曾经在陕甘宁边区传为佳话。在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刘志丹坚定了在南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
包家寨会议确定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3年10月29日,陕甘边红军在外线作战中取得毛沟门战斗的胜利,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使战场形势稍缓。部队休整后,刘志丹及时慎重地向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建议,认真研究并解决今后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方向问题,以确定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格局。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采纳了刘志丹的建议,于11月3日—5日在合水县包家寨子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这次会议经过认真讨论,作出了三项重大决策:
一是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重点转向桥山中段的南梁地区,坚持在南梁地区开创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二是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第四十二师。三是为确保南梁中心苏区的开辟工作,将陕甘边划分为三个游击战略区:陕北
为第一路游击区,以安定为中心;陇东为第二路游击
区,以南梁为中心;关中为第三路游击区,以照金为中心。三路游击区又共同以南梁为中心,红二十六军居中策应,并沿桥山山脉向南北伺机发展。
包家寨会议作出的上述三项决策的核心,就是确定了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从而正确地解决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战略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为陕甘边“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基本格局描绘了新的蓝图。包家寨会议之后,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于1933年11月8日在合水县莲花寺对红军进行了整编,正式恢复红二十六军。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
红二十六军恢复后立即进军南梁,扫荡陕甘边界的反动地主武装。同时,党和红军还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南梁一带的山区农村,访贫问苦,扎根串连,热情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发动群众建立农民联合会、贫农团等革命群众组织。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到1934年初,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1934年11月1日——7日,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习仲勋被选为政府主席。此后根据地各县区都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广大贫苦农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实行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经济,支援前线作战,有力地促进了武装斗争的顺利进行,使南梁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成为武装斗争的坚强堡垒。
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原堡中心的关帝庙,召开了有刘志丹、吴岱峰、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黄子文、张庆孚等领导人和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会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文件和法令。大会决定成立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选举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边金山任副主席,吴岱峰任军委委员兼参谋长。朱志清任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梅生贵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会议选出习仲勋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引起了《大公报》的关注。1935年7月23日、7月27日、8月28日、9月2日、9月13日的《大公报》相继以《陕北赤匪愈严重化》、《朱毛徐北窜原因》、《徐海东窜甘》、《陕匪势猖獗》、《陕北军事形势转变》为题,报道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有关情况。
1935年9月20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甘肃。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看到了《大公报》,从中获得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详细消息,遂决定到陕北去,会合刘志丹的红军。
革命的烽烟已经散尽,尘封的历史不能忘记。南梁是中国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诞生地,随后其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它的创建为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是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