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图书馆是国家兴办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九个地区中心图书馆之一。
光阴荏苒,倏忽百载。2016年,甘肃省图书馆迎来百年华诞。
一百年来,屹立在祖国西北的这所古老的图书馆,聚学术之精华,承陇右之文脉,与时代同进步,与民族共命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现代文明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甘肃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以独特的风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历史沿革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近代图书馆的理念从欧美传入中国。1910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后,甘肃提学使陈曾佑奏请在省城兰州建立图书馆。几经酝酿,1916年由甘肃省议事会议长阎士璘会同绅耆刘尔炘、张继祖等正式筹建,1917年1月经省长公署批准,定名甘肃省公立图书馆,馆址在当时的学院街5号(今武都路东邻兰园),首任馆长阎士璘。藏书以罗致兰州各学校所藏清时兰山、求古、五泉三书院的图书为主。
甘肃百年图书馆之史,自此方兴。
1932年,甘肃省公立图书馆更名为甘肃省立图书馆,1942年又更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
甘肃省公立图书馆创办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政局最为动荡不安、思想最为激进革新的时期。先后有阎士璘、张维、水怀智等人出任馆长,在这些具有广博见识和前瞻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引领下,甘肃省公立图书馆勉力前行,搜集图书、编制书目、订立章程,奠定了丰沛的人文精神基础。虽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但在当时封闭落后的甘肃地区,犹如一缕春风,启迪着民智,开化着民风,为陇原大地开辟了一片新的文化阵地。
1956年,省馆图书流动箱为厂矿工人送书上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各种文化学术机关纷纷迁入战略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兰州创办第三个国家图书馆——国立西北图书馆(后更名国立兰州图书馆),由正值中年却已卓有建树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筹备并担任馆长,馆址在兰州市曹家厅,1948年迁入富强路中正公园(今通渭路)。刘国钧结合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图书馆理念,提出建立一个具有“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适用于一切使用图书馆者,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的图书馆”。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创办,将甘肃的图书馆事业带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949年8月兰州解放,揭开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篇章。国立兰州图书馆与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合并,定名为兰州人民图书馆,陆泰安为馆长,刘国钧为副馆长,以通渭路原国立兰州图书馆所在地为馆址。由甘肃省文教厅领导,1951年归隶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更名西北人民图书馆。1953年正式定名为甘肃省图书馆。先后归甘肃省文教厅和甘肃省文化局(厅)领导至今。
馆舍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省图书馆馆舍仅有通渭路的几十间平房,随着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馆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除对旧馆舍进行维修改建,1962年省人委拨给白银路二层楼,1971年修建了甘草店书库。1986年,一座位于南河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外表为“品”字形的主馆大楼建成使用。书库主体15层,阅览楼4层,设10个阅览室,座位600个,为当时西北规模最大的图书馆。2003年对馆舍再次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扩建,增加了综合业务楼。2005年在九州台建成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馆舍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2014年10月,投资1.6亿元、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扩建项目破土动工。2016年6月主体封顶。从古老的藏书楼到现代化的智能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文献资源
甘肃省图书馆非常重视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现已逐步形成了支持本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的文献收藏体系。馆藏资源近500万册(件)。
建馆初期,历任馆长与社会贤达对馆藏均有贡献。张维呈请省教育厅训令征集各县志书,水怀智购买新思想、新知识的新学书籍,刘国钧则提出“搜集西北文献,收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等等,从而形成了今天馆藏的基础和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获得了快速发展。1949年8月两馆合并时藏书16.6万余册,1957年为41万余册,1965年为137万余册,1985年为230万册,2000年为300万册,至2015年已达500万册纸质文献和60TB数字资源。始终为全省馆藏数量最为庞大、内容最为丰富、品种最为齐全的文献存储中心。
在丰富的馆藏中,古籍和西北地方文献最具特色。全馆古旧籍总量约30万册,其中善本4000余种、10万余册件。珍藏有敦煌写经382件、宋元刻本30余部和专设分馆保藏的大型丛书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此外,有明清及近代名士尺牍手稿500余通,碑帖拓片1000余件及一些明清诰命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契约票据等,均具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有124部古籍珍本入选。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中有353部古籍珍本入选。
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发轫于甘肃省公立图书馆及国立西北图书馆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西北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和利用,是最具特色及影响力的馆藏资源。西北地方文献的收藏始终以西北研究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西北地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为重点。1949年馆藏西北地方文献3310种,1997年为12513种,2006年为21651种,2015年达到51346种。内容包括西北史地、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地方人士著述、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各历史时期山川形胜、行政区划舆图,以及1949年以前出版的报刊杂志,在国内外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近年来,大力推进西北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使这一在全国文献收藏单位中占有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中心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7年,省图书馆在肃南开展基层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甘肃省图书馆越来越注重数字资源的收集。先后订购了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系统、超星电子图书等近30个各类商业数据库,并自建有《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沙尘暴研究专题数据库》《四库全书研究专题资源库》等20多个特色资源数据库,更兼有大量的缩微文献、视听文献等。实现了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共建共享。
读者服务
甘肃省图书馆在创始之初,就旨在建成“适用于一切使用图书馆者,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的图书馆”。二十世纪末,开始全年365天开馆制度。大幅度调整藏书格局,变封闭式借阅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借阅,真正体现了“借阅合一”的开放式理念。与此同时,加快书目数据库建设,建立甘肃省图书馆门户网站。积极宣传和指导读者利用新的网络条件,进行网上的图书查询、预约、续借,利用图书馆的各类电子文献和数据资源,提供高效的阅览和咨询服务,使读者服务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2011年,又实行了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开放。近年来,读者到馆率持续攀升,2001年—2015年,接待到馆读者总计约1437万人次,外借图书约为994.5万册次。先后在敦煌市图书馆、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兰州穆斯林图书馆、宕昌县麻界村建立4个省图书馆分馆,在南河新村社区、永登监狱、兰州军区一局、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建立69个图书流通站,每年为馆外服务点配送图书60万册次。
甘肃省图书馆注重在读者服务中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2010年与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建立“甘肃省残疾人阅览服务中心”,并实施“阳光工程”。针对盲人读者到馆不便的情况,开通了服务热线,确定接送专车,由专人免费接送盲人读者来馆阅览,并免费提供午餐。省内多家媒体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均做了专题报道。2014年盲人阅览室荣获“全国盲人阅读推广优秀单位”称号,甘肃省图书馆荣获“全省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开辟专属场地成立“甘肃省少儿图书馆”,作为全省少年儿童阅读学习的主阵地。2012年进一步与省妇女联合会合作,创建“甘肃省流动儿童阅读中心”,依托甘肃省少儿图书馆开展图书借阅、专题活动、讲座、展览、少儿电影展播等活动,并与辖区街道社区共建了6个社区服务站,为流动儿童更加便利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新的平台。
2012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提升劳动技能的诉求,成立了“农民工之家”,为其免费提供图书阅览、上网及劳动保障、用工信息、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等。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甘肃省图书馆都要深入公园、工地、大专院校、军营、乡村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各阶层群众配送图书、播放优秀视频资源等,有效地推进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2007年、2009年分别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和“全民阅读基地”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人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文化信息服务,新世纪以来,甘肃省图书馆举办各类专题公益展览200余场。2006年隆重推出大型公益性讲座《周末名家讲坛》,后又陆续推出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书画名家讲座等,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
省图书馆自学室。
数字资源服务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甘肃省图书馆网站提供读者网上查询、预约和续借等服务,并有专人在线实时解答读者问题;自助阅报系统、移动阅读平台、电子书借阅机等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将图书馆的公告、活动信息、服务内容范围等主动推送给读者。采用异构资源整合技术,将全部数据库进行同平台整合,提供统一的资源检索入口,形成一个无缝的信息资源网格共享体系。对外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与因特网相连,整个馆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启了以互联网、移动终端、自助终端为载体的图书馆云服务时代,极大地保障了各界读者零时差、零距离地平等使用图书馆的海量文献信息资源。
协作协调与学术交流
甘肃省图书馆作为全省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协作的中心,始终从建设甘肃特色文化大省,服务甘肃省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高度出发,积极主持和参与省内外、跨系统的协作协调、学术交流和专业教育工作。
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和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均设在甘肃省图书馆。在协调协作方面,甘肃省图书馆主持和参与了全省外文书刊、昂贵文献、电子图书、网络期刊的订购及大型数据库的联合采购协调工作,合理布局全省文献资源,积极开展馆际互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在学术交流方面,甘肃省图书馆依托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每年主持举办学术年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到甘肃,就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及热点问题作专题讲座。同时积极组织会员参加西北五省(区)学术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国际图联大会,以及国内外的学术考察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学术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馆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2015年,甘肃省图书馆职工撰写的论文共有近200篇入选省内外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申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软科学项目等10余项,有多项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主办的专业刊物《图书与情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是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
甘肃省图书馆重视全省图书馆员的在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为甘肃省图书情报事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推进了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业务规范化程度。2011年—2013年组织实施的“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员培训活动”先后覆盖了全省十四个市州,培训学员1500余名,荣获文化部2012年“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称号。
省图书馆古籍书库。
重点文化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甘肃省图书馆作为省级分中心,承担着全省基层中心及接收点的规划建设和甘肃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经过近十五年的扎实有效的努力,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14个市(州)支中心、86个县(区)级支中心、1227个乡镇基层点、16272个村级服务点,基本形成覆盖全省遍及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村村通”。共享工程甘肃省分中心通过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向人民群众提供内容涵盖影视作品、文化专题、农业科技、公益讲座等各个领域的资源服务。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2年甘肃省图书馆开始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并承担全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技术咨询、维护、协调、共建共享等任务。目前,依托甘肃省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初步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试点市县图书馆虚拟网的互联互通,通过3年多的建设,2015年底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的甘肃省全覆盖。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2012年,文化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的通知》。甘肃省图书馆负责组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省级技术平台的建设,并与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平台,采用软件推送平台建设与资源访问终端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工作,扩大社会化合作工作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单位、机构和群众享受社会化合作建设成果,提升全省文化服务的综合实力。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通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甘肃省图书馆以历史悠久、馆藏古籍资源丰厚,被确认为全国57家古籍保护试点单位之一,并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同年9月“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在甘肃省图书馆挂牌成立,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古籍保护工程的普查登记、人员培训和数据汇总等工作。2008年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的“甘肃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成立了由省内专家学者组成的“甘肃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截至2015年底,全省46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提交汉文古籍普查数据5万余条,涵盖古籍55万余册。其中,甘肃省图书馆完成古籍普查总量22335部(条),245928册。20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在甘肃省图书馆挂牌。2015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在甘肃省图书馆挂牌。
回望百年历程,其发展承载着几代甘图人的心血,其成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近年来,在全馆同仁的不懈努力下,甘肃省图书馆在文化部组织的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成绩优异,并被多次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在甘肃省委、省政府、主管厅局的各种评优活动中,甘肃省图书馆也多次榜上有名。如:2009年,被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1年,被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2012年,“工地图书流通站”项目被文化部授予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称号;2013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被省妇联授予甘肃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助残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百年华诞,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未来航向的新起点。鉴往昭来,省图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着时代号角砥砺前行,传承文明薪火,续写崭新篇章!
省图书馆近年来古籍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