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红色文化】会宁是条鱼 驮着红军过黄河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赵凌艺 时间/2016-10-28 13:35:2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桃花山哟红灿灿,红军来到会宁县。哎,叫一声红军我的亲人哟,请你歇歇脚,咱就拉拉闲。攒下的羊毛捻线线,千针万线织衣衫。

标志三军胜利会师的会师塔

孙琳正在给来宾讲解

“桃花山哟红灿灿,红军来到会宁县。哎,叫一声红军我的亲人哟,请你歇歇脚,咱就拉拉闲。攒下的羊毛捻线线,千针万线织衣衫。北方的十月有点寒,穿上这毛衫身子就暖。”这首80年前的山歌,充满了会宁百姓对红军的深情。“心连心”艺术团会宁演出时,节目主持人满含深情地说:“会宁是条鱼,驮着红军过黄河。”1936年10月,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画上了句号。会宁县“80办”(会宁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三军大会师8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副主任王彦齐介绍,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会宁人民筹集钱粮、节衣缩食支援红军,救护红军伤病员,当地青年积极参加红军,支援红军西渡黄河。”

6万人口的会宁保障了7万红军的给养

当时只有6万人口的会宁县,却保障了7万红军将士的给养……”王彦齐感叹道。当时老百姓可以说是节衣缩食,为红军筹集粮食、棉布、羊毛、鞋袜等急需物资。为了保证红军的给养,会宁群众日夜磨面碾米、加工炒面、炒粮烙饼,同时,妇女们捻毛线、打毛衣、织毛袜、缝制军装鞋帽。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征集带走的粮食近500万斤。1936年的《红色中华报》上记载:“仅郭城驿一地,就筹集粮食四五百石(约70万斤)。”红堡子村富户王翰一家就捐赠粮食二百石(约30万斤)。会宁人民为红军支援生猪、羊只达2889头(只),布匹衣物6380件(匹),此外还有大批的银元。即便是今天看到这些数字,依然会激动万分。“当时的会宁,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过境部队比会宁当时的人口还要多1万人,在水贵如油的会宁,为使红军战士得到较好休养,会宁人宁肯用祖厉河的咸水,也要让红军使用珍贵的窖水。那真的是倾其所有,尽量让红军吃好喝好,得到休养。”王彦齐说。

 会宁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到达会宁,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播下了红色的火种,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大会师,在时间跨度上达一年之久,会宁百姓与红军结下了鱼水深情。红军在会宁期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红色政权,先后建立9个基层政权、抗日农民协会。首先建立起会宁县苏维埃政府,由冯青选担任主席,张武汉担任副主席,高鼎一任秘书长。此外,建立了会宁县城关区、青江驿、新添堡、张城堡苏维埃政府。刘家寨子,郭城驿、甘沟驿、宋家河畔、翟家所抗日农民协会。这些组织都设有主席、副主席和土地、武装、宣传、工商、青年等委员,群众称“八大委员”。他们在协助红军宣传、筹粮、送信、带路、抬担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红军撤离会宁后,这些组织仍在坚持活动。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立即接管城内粮仓,开仓放粮,派人到四乡征集粮草,购买猪、羊、皮张、羊毛、布匹等物资。

在红军队伍扩大时,全县有400多名青年随军北上,仅甘沟驿一地就有100多人参加了红军。红军在青江驿还组建了一支游击队,红军撤离时大多游击队员随军出征。部分参加红军的青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负伤。县城青年王勌参加红军后,经历多次战斗,1945年在山东沂蒙山区作战时牺牲,时任冀鲁豫军区某部连长,被国家追认为烈士;土高山乡王家川人李宝定,1936年参加红军,1940年作战时失踪,追认为烈士;会师镇人宋生林1936年参加红军,在苏北作战时失踪,被追认为烈士;会宁县郭城驿乡黑虎岔村的赵世杰,1936年10月参加红军,后任济南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济南军分区后勤部长等职,曾参加消灭日军第六师的战斗和平型关战役,两次负伤。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解放后继续为国家服务,如土高山乡中庄村陈家川社青年陈国钧,1936年10参加红军,第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任江苏省淮阴军分区、泰州军分区、盐城军分区和浙江省嘉兴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66年任江苏省苏州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王庙乡人周英,1935年8月参加红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历任甘肃省煤矿军事代表,省重工业厅副厅长,省燃化局副局长等职。

救护伤病员保存革命力量

1936年10月20日,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总司令部以及第4军、第31军从县城北门出发,浩浩荡荡向北进发。前来送行的群众挤满了街道两旁,依依不舍向红军挥手致意,有的人禁不住流下了泪水。朱德握着站在前面的县苏维埃政府同志和群众代表的手说:“会宁人民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红军的支持,谢谢父老乡亲!红军已把火种播在了这里,你们要让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烧毁旧世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红军会师时有数百名红军伤病员留在了会宁,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搜捕,一时白色恐怖笼罩会宁。为了保护好红军伤病员,会宁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寻医找药,掩护救治了红军伤病员,使他们大部分人伤好归队,留下的伤残人员有的认为儿子,有的招为女婿,让他们顺利地度过了生死关。

 会师让会宁成为红色圣地

每天上午,孙琳就会早早出门,来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作为女子讲解队的一员,她和同事们一起准备停当,迎接第一位来参观的游客。近年来,随着会宁红色旅游的日渐红火,孙琳她们越来越忙,女子讲解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从女子讲解队的成长壮大,就可以看出会宁县红色旅游的发展成果。80年前,红军会宁会师,红军的足迹遍及会宁的山川大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革命遗迹,形成了以会师楼、红军联欢会会址等为文物保护主体的会师旧址。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由此拉开了全国红色旅游的大幕。会宁提出了“打红色牌,把会宁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的目标,把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性主体工程,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红色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采访时,记者遇到一批批“朝圣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王彦齐介绍,会宁红色旅游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多少年持续坚持的结果。会宁县会师文化研究所刘兴祥所长说,为了发展红色旅游,会宁在打造红色景区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他们先后修建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的“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园名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名的“将帅碑林”;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修建了“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和“慢牛坡革命烈士陵园”。实施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改造提升工程,采用了模拟和微缩相结合的手法,微缩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主要景点,让游客“用万分之一的时间走完长征路”。

会师旧址面积拓展到4.2万平方米,先后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廉政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兰州晚报记者彭维国文/图

-链接

  百万人次的红色旅游景区

随着会宁红色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红色旅游已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极大地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从2008年会师旧址实行免费开放后,来会宁观光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当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12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7亿多元;2013年,接待人数14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预计到2016年底,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将达3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将达18亿元。截至目前,已接待全国各地的团队8000多个,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的外宾,2万多人参观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使外界增加了对会宁的进一步了解。会师旧址成为甘肃省第一家游客突破年百万人次大关的红色旅游景区,甘肃省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龙头基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