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记者获悉,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以及省直各院团、各研究机构的指导下,通过全省戏曲艺术家的大力支持,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近日正式成立了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家组。这是我省为抢救甘肃濒危戏曲文化遗产而成立的首个专家组,也是省内首个完全由民间力量筹办打造的戏曲艺术专业研究机构,有力的彰显了陇原民间文化企业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群英荟萃呵护甘肃派秦腔孤本余脉
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是我省陇剧艺术家佟红梅在甘肃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
目前,该公司已长年演出30余部本戏和50多出经典折子戏,每年演出200余场,接连不断为甘肃戏剧舞台奉献了“西北戏曲名家演出周”等形式多样、名家荟萃的各类大型戏曲文艺品牌,筹划打造了各类文艺演出、书法绘画、美术展览等。同时,还先后举办了各类文化艺术项目交流与艺术研讨活动,凭借着来自民间的鲜活艺术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戏剧大省的建设步伐。
据了解,此次首批聘任的戏曲传承专家主要由濒临失传的甘肃派秦腔的代表人物组成,其中既有王镇江、展学昌、王界禄、段艺斌、蔡稚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窦凤琴、孔桂玲、张江中3位中年艺术家。他们中既有郗德育派的须生代表人物、耿忠义派的花脸传人、沈和中派小生戏的高足、景乐民派红生戏的嫡传弟子,还有享誉菊坛的金凤凰,这些专家无一不是身怀绝技、演技精湛、能戏极多的大家、名家,也是继承甘肃派秦腔孤本余脉。此外,还聘请了陇剧的第一代艺术家安志成、袁冬梅、马力作为陇剧传承的专家传授正宗的陇剧声腔与表演。
戏曲非遗传承“五年规划”彰显使命
“为了尽可能发挥出专家组的作用,我们还为其‘量身’制定了戏曲非遗传承的五年规划,每年在抢救濒危经典剧目方面的投资将不少于10万元。”甘肃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六届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佟红梅告诉记者:“近期,我们已经开展《少逼宫》《红逼宫》《马武搬砖》《虎头桥》《太湖城》5出稀见折子戏的挖掘整理。明后年,将在失传剧目方面挖掘上演《开国图》《黄河阵》《蛟龙驹》《七人贤》《水灌晋阳》《三元征北》《滚鼓山》《典韦验马》《搜杯》《摩天岭》等甘肃特有的秦腔本戏、折子戏。同时,在秦腔仪式戏方面还将学习继承打台戏、上寿戏的表演仪式流程和演出习俗。”
甘肃演艺集团艺术总监胡豫川说:“甘肃戏曲文化积淀丰厚,及时抢救和传承这笔宝贵财富是甘肃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义务。数百年几十代老艺术家创造的精湛表演艺术不能在我们手中消亡。而像甘肃梅馨公司这样,抓甘肃戏曲独有剧目、独有绝技,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是保护濒临戏曲工作迈出的踏踏实实的一步。”
众志成城力促戏曲传承更加专业
“这一辈子,戏曲舞台与我们的生命已经融为了一体,哪怕是直到身体已经不能支撑,那颗心也永远都跳跃在舞台之上。”专家组的成立不仅使甘肃戏曲界为之欢呼,尤其是被首批接受聘请的老艺术家们更是激动万分,著名秦腔表演老艺术家王界禄带着略微颤抖的声音说:“虽然已经不能登台表演,但我们还可以讲可以比划,还能将自己几十年的唱念做打的经验传下去。戏曲是我人生往前走的一大步,这一步一定要永远走下去。”
“甘肃是戏曲大省,有悠久的戏曲历史,丰富的戏曲资源和遗产,有一批身怀绝技、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家,他们在甘肃文化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程金城告诉记者:“包括戏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其中老艺术家的作用重要且无可替代。”
“在这个专家组中云集了我省各个剧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传承代表人,可以充分发挥出指导研究、咨询论证等多个方面的作用,这将使戏曲的传承更加专业化。”他激动地说:“这一举措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和文化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积极的示范和启示意义。专家组的成立以‘传承优秀戏曲遗产,延续中华艺术之根’为宗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