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陇剧诞生于道情剧《枫洛池》 “戏剧大省”荣誉何来?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雷媛 时间/2016-11-03 11:52:1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上世纪50年代的一部《枫洛池》,标志着陇剧剧种的诞生,为中国戏剧剧种增添了新的生命力;70年代末的一部《丝路花雨》,创立了中国新的舞派——敦煌舞;

1959年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陇剧《枫洛池》全体演职人员。受访者供图

《丝路花雨》剧照。

上世纪50年代的一部《枫洛池》,标志着陇剧剧种的诞生,为中国戏剧剧种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70年代末的一部《丝路花雨》,创立了中国新的舞派——敦煌舞;

2000年代的一部《大梦敦煌》,成为中国民族舞剧市场化运作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间,甘肃在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有长足发展,都取得了不小成就,并赢得广泛好评。但是,在全国具有竞争力、为甘肃带来较大声誉的似乎还是戏剧。

A.陇剧诞生,为中国剧种“添新”

诞生于1959年的道情剧《枫洛池》是甘肃本土剧种陇剧的奠基之作,也是甘肃戏剧在新中国成立十多年之后取得的第一次创作高峰的一个投射。

《枫洛池》源自清初戏曲家朱佐朝《渔家乐》传奇。《渔家乐》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大将军梁骥专权,派兵追杀清河王刘蒜,却误杀了浔江邬姓渔翁,刘蒜则逃入渔舟,被渔翁的女儿邬飞霞救出。后邬飞霞为报父仇,混入梁府,乘隙用神针刺死梁骥。刘蒜即位为帝,封邬飞霞为皇后。

“我们从《渔家乐》中深切地感知了一个信息:邬飞霞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于是,便选取了邬飞霞刺死梁骥这一点素材,借用了其中几个人名,重新编织故事。”在《甘肃文艺》杂志的“甘肃戏剧口述史系列”栏目中,作为当年《枫洛池》四人剧本组中的一员,老剧作家李迟回忆了《枫洛池》的往事。

设置冲突,结构故事。李迟和剧本组的其他三位陈文鼐、石兴亚、金行健对朱佐朝的《渔家乐》进行了新的解构。“我们不满足于使剧中的某一场冲突停留在政治评价、道德评价的层面,而强调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想要努力抒写出弱小的渔家女邬飞霞面对苦难时那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身临绝境时那撼人心魄的生命意志的爆发力。”李迟在文章中回忆道。

除剧本组之外,易炎、邸作人、陈明山是当年《枫洛池》音乐组的三员干将。戏曲剧种的区别在于音乐。也因而,在李迟眼中,音乐组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立新剧种”。

道情是陇东民间皮影小戏,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既含江南丝竹的雅韵,又具有西北古调的雄劲,不过在成为陇剧之前,它只是在“三尺亮子”上演出的一种不分男女、不分行当的民间艺术,倘使要以一个舞台戏曲剧种的标准来考量,显然它是先天不足的。“板式形态不完整,旋律均未摆脱道情说唱的原始迹象,节奏杂舛,无章可循,语言化形态颇重,停留在简单、无系统状态。”身为戏曲理论家,王正强清楚道情唱腔音乐的短板所在。

在《枫洛池》获得的多个奖项之中,易炎、邸作人、陈明山三人获得由中国戏曲音乐学会颁发的“戏曲音乐开拓奖”无疑举足轻重。剔除了说唱原始遗风,借鉴京剧、秦腔等成熟剧种的板式发展规律与经验,创造发展出陇剧的“慢板”“二流板”等一整套全新板腔调体系,甚至还新创了一些从前没有的板式唱腔。这些创新之举是易炎他们对道情唱腔音乐进行的开拓所在,这也是他们被《甘肃戏剧史》定义为“改造陇东道情音乐、发展新生陇剧音乐的第一代奠基人”的理由。

B.史诗话剧,引领全国一时之盛

大型话剧,这是曾经闪烁于甘肃戏剧历史上的一颗耀眼之星,并成为当时话剧舞台的一时之盛。

《在康布尔草原上》是甘肃第一个走向全国剧坛的话剧。时间是1956年。

这出四幕六场话剧由多人执笔,他们是汪钺、姚运焕、武玉笑、白敬中、易炎。

“周总理先看了(戏),实际上这个戏,总理前后共看了三次。后来总理还把它推荐在北京怀仁堂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演出。”王正强在《甘肃戏剧史》中还详细地记述了一笔,说毛主席看了演出也夸赞“演得好”。

撇开时代的局限性,单纯从艺术作品出发,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在戏剧冲突的设置上,从多方面表现矛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最集中地体现了戏剧性的艺术特性。这是它最终获得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王正强看来,《在康布尔草原上》从创作、表演以及舞美设计多方面为甘肃的戏剧开了一个好头,比如在文艺界就出现了“陕西的小说、甘肃的戏”这样的一个共识。

《在康布尔草原上》之后的20年,冲破艺术禁区并率先崛起的还是甘肃话剧,其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和在某一领域探索的垂范意义而引领话剧舞台之先锋。

“1977年,怀着对冲破‘真人真事’创作禁区的胆识与勇气,甘肃省话剧团的老剧作家程士荣、郑重、姚运焕、胡耀华、黄景渊投入到话剧《西安事变》的创作之中。”王正强说彼时距离“文革”结束还有一年多。

《西安事变》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艺术再现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这一民族命运转折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王正强感慨于以程士荣为代表的《西安事变》的这些创作者们的勇气和胆识,要知道,他们这些人几乎都在“文革”中受到过错误的批斗,“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闯入‘禁区’的勇气显得尤为可贵。”王正强强调。

而早在1959年,首次反映红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悲壮历程之作——话剧《悲壮的历程》是一部更早的突破禁区之作,但遭遇禁演厄运。

C.舞剧经典:载入中国艺术史册

舞剧《丝路花雨》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出到境外演出的创作剧目。

在王正强的《甘肃戏剧史》中,这一部中国舞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能出现在甘肃绝非偶然,它无疑再一次诠释了甘肃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舞剧《丝路花雨》讲述了一个以盛唐时代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在狂风四起的丝绸之路上,老画工神笔张带着女儿英娘救起了昏倒在沙漠的波斯商人伊努思。但在途中,英娘被强盗劫去。数年后,在敦煌街市,神笔张找到了女儿,但英娘已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思为英娘赎身,父女团聚。莫高窟中,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画出了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掌管贸易的市曹企图霸占英娘,英娘跟伊努思到波斯避难,并与波斯人朝夕相处,互授技艺。伊努思奉命率商队使唐,英娘也相随回到祖国。市曹唆使戏班拦劫商队。神笔张点起烽火报警救下商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丝路花雨》的成功里同样存在着大胆的开拓精神。

反弹琵琶“S”形的身形美,是舞剧《丝路花雨》确立的最具风格和韵致的舞蹈身段语汇。这正是当时甘肃的那些舞蹈艺术家们以敦煌壁画为依据,凝练并创造出一整套具有敦煌特色的舞剧舞蹈语汇。在《丝路花雨》中有一场英娘围绕其父神笔张所表演的一段独旋舞,王正强解释,这段独旋舞便是艺术家们将敦煌壁画静止艺术转化为舞台动态艺术并加以重塑复活的。

“随着《丝路花雨》的问世,最成功的创作经验便是将敦煌壁画由静态艺术向动态艺术的转化。”王正强说,显然,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我们甘肃的舞剧又走了全国之先。

甘肃戏剧中,歌剧也是值得回看一下的戏剧门类。

上世纪60年代,一首名为《中华儿女斗志昂》的歌曲曾在全国风靡一时。这首流行全国的“神曲”就出自甘肃,是贯穿歌剧《向阳川》的主题歌。

全剧充满“花儿”的风格和韵味,让王正强更看重的似乎还是它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