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山“天坑”
张三丰《西溪口题诗》题刻
游师雄题刻
东溪张舜民的题刻(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摄)
千丈潭
玉笋峰
人门
四面崖
山涧冰瀑
一线天
石堡门
遮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境内,因“日出而为山所蔽”得名,它有着西北少见的“天坑地缝”岩溶地貌:岩溶平面、峡谷、石缝、裂隙、洞穴、漏斗、洼地、竖井、天坑、天生桥……
此时山上植被万木凋零,没有了那些浓稠的色块干扰,山的形态不是更直观吗
行走在大西北,见惯了黄土与高原,大漠与戈壁,这些似乎天生就与西北相关联。可是,就在年初的一次武都万象洞溶洞之旅过后,这种西北少见的喀斯特地貌就引起记者浓厚的兴趣。
说起喀斯特地貌,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现象便是溶洞与天坑。溶洞已领略过,而“天坑”也同样吸引着记者。“天坑”最典型处显然是重庆万隆的天坑景区,那可是《变形金刚4》中出现的外景地之一,自然是声名大噪,殊不知在距离兰州200多公里的漳县,就有一处典型的天坑地貌。这处独特的天坑地貌在漳县叫做遮阳山,遮阳山除了“天坑”还有“地缝”。它被同济大学的一位地理学者提出之后,就一直吸引着我们的视线。
2月13日记者一行从兰州出发,赶赴漳县。出发前,去过漳县遮阳山的朋友就对记者说,遮阳山山大沟深,路不好走,一天的时间是万万不够的,再加上又是冬季,早已没了景致,说着还找来了一些照片来证明山路崎岖。
但记者想,此去并非游山玩水,而是要实地考察“天坑地缝”的独特面貌,此时山上植被万木凋零,没有了那些浓稠的色块干扰,山的形态不是更直观吗?
天不亮就从兰州出发,先走连霍高速,再从陇西下高速,转道国道到达漳县,此时晨光熹微,沿途村落里升起了炊烟,太阳开始一点点地露出来,之前心里的暗自担心,便随着雾气的消散而消散。
在漳县县城,记者见到了老朋友漳县县委宣传部的闫宝民和周诗苑。说明来意之后,一行人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遮阳山,去实地探寻一番在北方尤为罕见的喀斯特天坑地缝。
遮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境内,国道212线(甘川公路)208公里处,地处秦岭西端与岷山交汇地带,总面积36平方公里。距离县城29公里,在山门前,周诗苑向记者引荐了漳县旅游局的代友成和包玉荣作为此次寻访天坑地缝的向导。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已是深冬季节,说话与呼吸都已经能够明显地看到水汽。这些水汽和冰凉的空气融合,慢慢落下,在阳光照射之前,给世间的万物都覆盖上了一层白霜。
踏着白霜,带着一颗猎奇的心,一步一步走进了遮阳山。
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光与影的变化是最为敏感的。在进入遮阳山之前,地面就已经被光影明显地分割成了两部分,远离山体的一半是白色的,阳光明媚抬头就可以看见明晃晃的太阳;而靠近山体的一端则是清冷的灰黑色。这种灰黑色一直向前延伸,进入山沟,直到群山都笼罩其中。
仔细一看,石壁之上,满是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这就是“题诗崖”
一步步进入遮阳山,气温便一点点地低下来。放眼望去,皆是高大陡峭的山石,看不到一丝阳光,难怪叫遮阳山呢。听到记者这样说,包玉荣笑道:对的,遮阳山就是因“日出而为山所蔽”得名。遮阳山的所在地名为铺里沟,一年四季,行走在铺里沟内,太阳的身影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山脉挡住了太阳,山谷里缺少日照,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气温依旧很低,年平均气温3℃—7℃。
遮阳山分为西溪、东溪和夷门山三部分组成。遮阳山西溪所在的铺里沟,是一条全长16公里的山谷。这里属于秦岭西侧的余脉,因而不仅有大面积的针叶阔叶混交森林,还有大量岩壑和岩洞,而且有豹、苏门羚、香獐、蓝马鸡等数十种珍稀异兽栖息在遮阳山。
此次天坑地缝的寻访,是在遮阳山的西溪完成。包玉荣一边在前方带路,一边压慢前行的速度,她告诉记者,遮阳山海拔高度在2200米至2800米之间,相对高的海拔,又是在冬季,需要的体能就更多。再加上,此行西溪往返8公里多的路程,全程都必须靠双脚来完成。
铺里沟内,山水相间。山水相间,山才有了灵气,水也有了依托。山,是光滑陡峭的石头山。山顶,依稀有阳光,还是四季常绿的翠柏;山中,垂直的峭壁与坚硬的巨石,寸草不生;山下,草木枯黄,仅有一条宽约一米的栈道供人们通行。光滑坚硬的山体,昔日是无法越过的峭壁,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了极限运动攀岩的绝佳场地。水,是那种喷珠溅玉的山涧泉水,在山缝间、栈道边,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而山石的错落排列中,形成高低落差大小不同的瀑布。
没走多远,就是三潭瀑布。山内气温低,瀑布里有大块大块的冰花。顺着泉水逆流而上,气温更低,冰花逐渐增多,慢慢形成冰壳罩在瀑布上,冰壳在外,晶莹剔透,泉水在内,涓涓溪流。
石板铺成的栈道,依山而建。时而宽阔好走,时而则需要手脚并用,小心翼翼侧身才能通过。
在千丈潭边,大家停下了脚步。包玉荣指着身旁一面相对平坦的石壁让记者仔细看。这不注意看没有发现,仔细一看,石壁之上,满是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这就是“题诗崖”。上有宋明时期的刻字数处,我们找到了明嘉靖庚寅年方远宜题刻的七绝《遮阳山题诗》,还有明代张三丰的《西溪口题诗》。
包玉荣说,遮阳山摩崖石刻迄今发现的有30余处,还有相当一部分湮没在历史的荒草中等待着人们去找寻。翻阅《岷州志》等地方史籍,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历史名人对遮阳山“千丈潭”、“夷门洞”、“东溪”、“西溪”、“寒峡”、“星石门”、“云叟洞”等景点的命题镌刻的文字记载。其次遮阳山诗赋镌刻在《岷州志》里也有专门涉猎,除了张三丰诗刻让人沉醉外,北宋张舜民描写和赞美遮阳山风物的诗赋镌刻也叫人着迷。不仅仅是张舜民,还有一位叫游师雄的北宋诗人也到遮阳山留下行迹。
此时记者还有一个疑惑待解,北宋时期,遮阳山应是偏远之地,这两位大名时常散见于苏东坡文集中的文人,为什么会先后来到遮阳山,将雅士风流、文人抒怀泼洒在此处,难道仅仅因为遮阳山山水的殊胜吸引着他们?
包玉荣说,遮阳山主峰对面北山台地上有一座名叫遮阳堡的北宋军事要寨,或许会揭示答案。
游师雄并不仅仅是诗人、书法家为世所知,他文武双修,通晓兵事
这座古堡它北依高大的北山,东、南、西三面皆为五六十米高的悬崖,甘川公路和汹涌的漳河从其下并行蜿蜒而过。它异常险峻的地势,更突出古堡高垒坚壁,森严巍峨,望而生畏。
当地民谣称:“侯家堡子酸刺罩,三岔堡攻开了,遮阳的堡子最牢靠。”但此时暮霭深沉,天色已晚,不能实地探察,深以为憾。好在我们看到了漳县当地文友任永正写的《西陲军城遮阳堡》的一篇考据文章,它解除了我们心中的疑惑。
任永正一文中对遮阳堡的轮廓做了详细测量:“长176米,宽94米,呈东西向长方形,墙高8米,底宽6米,顶宽2米,分层夯成,层厚10—15厘米,现存遗址的东西两侧有箭垛遗迹。在主堡西外侧低3米的台地上又有一外堡。墙高1.5米,厚0.8米,面积约400平方米,依地形而建,形状不规则,内有一石錾炮礅一个。主堡内现已劈为农田,在四周随处可见残破的青瓦和青砖。瓦宽20厘米,长29厘米,厚2厘米。砖宽19厘米,长39厘米,厚5.5厘米,现在的青瓦青砖和它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此大砖大瓦,它向世人传递着什么信息呢?任永正推测,当初堡内的建筑物一定是粗梁大栋,广厅阔门,高脊宽廊,气派不凡。在堡墙边还可以随处捡到一些瓷碗残片,略为灰色,0.5厘米厚,按照残片的弧度计算,碗深约12厘米,直径约22厘米,比现在最大的牛肉面碗要大出许多。由此任永正风趣地揣测这座城堡的军卒个个都是食量好,体格健壮的彪形大汉。
这座饱经苍桑的古堡在《宋史》、《岷州志》、《漳县志》等大量文献中屡次被提及,这正彰显它曾经是边塞的军事要地,维护着大宋王朝的一方安定。
唐朝末年,陇右失陷于吐蕃,后来大量收复,然而靠近吐蕃的熙州(今临洮),河州(今临夏)、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潭)等长期处于吐蕃的统制之下。直至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神宗派王韶、张守约等经略熙河,大败吐蕃,以上四州及临近地域全部收复,命张守约为岷州知州。
为了巩固边防,加强战备,第二年,张守约亲自选址设计,广征劳工,在陇南锁钥的遮阳山大兴土木筑城,眼前这座宏伟的城堡随即在汉蕃通道上拔地而起,名曰“遮阳堡”,它成了扼番障陇的军事基地,一座名符其实的军域。与此同时,又在今东溪和西溪峡口外各设有一小寨,与总部遮阳堡大寨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今歇店子村和香坊村为练兵场。
十五年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当地少数部族首领鬼章以今岷县维新乡一带为根据地,煸动、逼迫士兵和百姓发起判乱,战事涉及到遮阳堡一带。北宋朝庭又派兵部尚书孙路、饮差大臣游师雄等,前往岷州、洮州地区平定清剿。
游师雄并不仅仅是诗人、书法家为世所知,他文武双修,通晓兵事。平叛胜利后,游师雄写下了他脍灸人口的诗章《生擒鬼章、庆忻偶成》:
王师一举捷于雷,
顷刻俄闻破敌回。
且喜将门还出将,
槛车生致鬼章来。
而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此时也在遮阳堡一带,他亲眼目睹了这场大捷,于是和游师雄诗韵,欣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启至大寨,闻擒鬼章,捷书上奏,喜而为诗》:
千仞溪中石转雷,
汉家万骑捣虚回。
定知献马番雏入,
看郎称觞都户来。
诗中直述遮阳山的景色,“石转雷”西溪洞涧瀑布冲击巨石,发出如雷一般的响声。“捣虚”意为乘虚而击之。“番雏”指吐蕃鬼章等人。“称觞”意为举酒欢庆。“都户”为官职名,指种谊。
游师雄、孙路、张守约等人驻足遮阳堡,军政闲暇之余,文人的性情便显露出来,他们终日徜徉于山水之中,并留下了许多摩崖题刻。此后,将军政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遮阳山遂陇上驰名,军事要塞遮阳堡的大名亦永载史册。
而张舜民至少三次到过甘肃。第一次是他考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襄乐县令(在今宁县)。第二次,在元丰四年,他受环庆帅高遵裕的邀请,担任幕僚,跟随宋军进攻西夏。第三次,元祐年间在秦凤路任职。在秦凤路任职时,他自然有机会到漳县,因为岷州当时归秦凤路管辖。
从进入西溪铺里沟开始,我们一行就已经身置天坑地缝当中了
原来如此!游师雄、张舜民以及黄庭坚的诗文,给遮阳山的“天坑地缝”的自然奇观着称增加了几帧文化风景。
再回到身边略显萧瑟的峡谷景象中,西溪铺里沟的尽头叫做“四面崖”,那里是最为典型的天坑地缝。此时此刻,记者感觉已经走了很久,可是看看路牌,才完成了四分之一。停下来稍作休息,抬头望去,座座山峰相连,层层叠嶂,眼前已经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坑洞。坑周围的悬崖峭壁十分陡直,好像斧砍刀削一般,绝壁中间围成的坑洞则犹如一张大嘴一样对着天空。人们好像深陷井底,又好像蹲在桶底。
就是这种仰面朝天的“天坑”,学名叫做喀斯特漏斗或岩溶漏斗。其形成原因是在可溶性岩石大片分布且降雨比较丰富的地区,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表面的垂直裂隙向下渗漏,裂隙不断被溶蚀扩大,从而在距地面较浅的地方开始形成隐藏的孔洞。
随着孔洞的扩大,地表的土体逐步崩落,最后便形成大漏斗。
而遮阳山的16公里西溪铺里沟,全部都是天坑。人行走在其中,抬头看就好似天塌了一个坑,成为“天坑”;再从高空向下看,就好像大地突然裂了缝,形成了“地缝”。
原来,从进入西溪铺里沟开始,记者一行就已经身置天坑地缝当中了。
前半段的路程,依次经过石堡门、萝卜泉、二堡门、人门、龙门和跃龙潭。
在跃龙潭,记者好奇问他们,这清澈的泉水中是否有鱼?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里出产一种名为秦岭细鳞鲑的冷水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在清朝的时候就为地方贡品。而且,就在一处崖壁之侧的“神龟问路”的石头上,“乌龟”脖子与山崖之间就恰好夹着一条形为细鳞鲑的小石头。
路程过半,在跃龙潭之后,气温再一次降低。身上走得暖呼呼,可是一直露在外面拿着相机的双手已经冻僵了。之前还是泉水叮咚,此时此刻已经全部结冰,冻得瓷瓷实实,人踩在上面也不会担心掉进水里。
最后到达终点四面崖的路程,可谓是真正的不见天日。这里没有流淌的泉水,只有凝固的时间。
绕过玉笋峰,走过九曲峡。最后,栈道变成山路,越来越窄。头顶的天空几乎完全被石崖遮挡,已然身置四面崖当中。抬头看,四周都是高大的崖壁向内逼仄,头顶仅有一块菱形的淡蓝色天空,像极了古代钱币的外圆内方,因而四面崖又得名金钱崖。四面崖有四面崖壁,两两崖壁之间,一边是一线天,陡峭细窄的山路只有一条钢索可供依靠攀登;一边是好汉坡,坡上碎石遍布,旁边是为了方便登上好汉坡而修建的天梯;再一边,就是冻结的泉水与来时的栈道。包玉荣说,要是在夏季,一线天内湿滑危险,甚少有人可以登上。泉水声响巨大,人与人面对说话都听不清,不像现在,四周静悄悄,只有我们的声音还略带回音。
转身返程,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悬崖峭壁,密林遍布,泉水奔流,幽深不见底,这里是真正的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出了遮阳山,跟随着代有成在连接漳县风景名胜的大环线上走了一圈。虽是隆冬,高山草甸依旧、云杉林海密布,牦牛成群,马儿飞驰。河流弯弯绕绕,绕过一座又一座大山,最后流淌进了漳县的母亲河——漳河。
当站在山顶,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落下,夜色更替白日,黑白再一次进行了交替。一个轮回的完成,也预示着另一个轮回的开始。就像是独特的遮阳山,在大自然中见证着岁月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