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抓紧培育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创新示范区

浅谈兰州新区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性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7-01-16 10:06: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文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摘要:“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文化特征的最好诠释。兰州新区是国家级第五个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大西北、全省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全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文明等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甘肃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中抓紧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它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需要;是我省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繁荣和谐的长远需要;是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是彰显丝绸之路建设精神实质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文化;创新示范;华夏文明;重要性。

一、兰州新区培育成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创新示范区的机遇考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解决吃饭的问题要靠经济生产,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本在文化建设上,文化融合渗透于教育、旅游、科技、生态、城市规划、景观建设等各行各业,耕植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一个城市特别是新区新城的建设开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文化标志的存在,终将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生机活力。“魅力丝路,活力新区”的建设,要更加注重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的嵌入,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充分彰显新区城市的魅力特色和吸引力。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甘肃要通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发展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子,强调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之一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就是文物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节庆赛事会展等十三部分。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是完全吻合的。兰州新区要弥补老城区部分功能的不足和短板,发挥交通便捷、地域辽阔、投资成本低等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建设当中,整合吸附全省文化资源,在十三板块涉及的内容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印刷会展、节庆赛事、论坛讲座、体育休闲、数字创意和动漫等文化产业,抓紧把兰州新区培育成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创新示范区。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兰州新区是国家级第五个新区,也是全甘肃各族人民的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大西北、全省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全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文明等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我们甘肃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中抓紧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兰州新区抓紧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有个惯例,一提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候,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工业的升级、转型、创新等,很少考虑第三产业的承接创新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绿色环保的朝阳产业,在有关国家和国内的有些地区城市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已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这些都适应了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我们兰州乃至甘肃由于交通、地理、气候、历史、贸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生态系统脆弱,黄土高原沙化严重,水资源缺乏,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经济结构单一,总体体现为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偏重重工业,高消耗、低效能,第三产业占比偏低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困难的存在下,在经济新常态下,兰州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在西北欠发达地区的转型跨越、创新发展中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兰州新区目前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与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等西部新区相比较,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吸附外来投资的能力较低,承接同类产业转移还是有差距,应该少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老路,在借鉴国内外新区新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甘肃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兰白科技试验区建设等有力条件,聚焦发力,改革创新,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办法。在开发建设中抓紧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打造扶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及产业链来凝聚人气、商气、财气,在经济“新常态”下将兰州新区培育成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创新示范区。

(二)是我省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繁荣和谐的长远需要

金城兰州自古以来是西北战略要地,是国家向西开放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丝路文化交流展示基地,是黄河上游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是维护西部边疆安全的重要支撑点。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国家层面迄今为止,批复建设的国家级唯一的文化新区,这是一个很大、很广、很有作为的平台,这对于弘扬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障国家文化生态和边防安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转型崛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经有戎、氐、羌、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古代民族先后在陇原大地辛勤开垦、繁衍生息。元、明以来的近代民族产生后,甘肃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时至今日,甘肃境内生活着可识别的少数民族有40多个,千人以上的有10个。不管那个时期,不管那个民族,都将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作为终身的追求和信仰,并不断地创新、发展、融合,生生不息,赋予新的生命力。兰州新区作为最靠西的国家级新区,承东接西,是丝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西北省会城市共生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辐射带动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民族边疆地区。兰州新区的发展壮大关系周边地区的繁荣发展,其中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繁荣和谐具有“稳压器”、“接力棒”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往今来,在陇原大地上,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共存,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髓,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五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资料显示,全省有7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全国48处)。全省的文物有些是世界或中国的唯一,目前境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73处,省级625处。全省馆藏文物近43万件。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8项,省级名录项目333项。甘肃有各类石窟寺337座,数量居全国之首。境内长城约3600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二。境内古文化遗址多达7000余处。甘肃是国内保存彩陶类器物数量最多、品类最全、品位最高的省份,被冠以“彩陶之乡”的美称。甘肃先后出土简牍 61000余枚,数量居全国之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难看出,我们甘肃真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与其它省市相比,横向看确实是文化资源大省,但纵向看,还没有建成文化强省,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保护好,利用好,并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陇原百姓,需要科学的宣传、展示、规划和建设,兰州新区作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起关键作用,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用创新的思维浓缩、展示、加工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形成甘肃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这也非常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使兰州新区成为文化大省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强省的典型标杆。

(四)是彰显丝绸之路建设精神实质的内在需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出要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发挥甘肃等省份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加快兰州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一条文化交流交融的路,在兰州新区抓紧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与《愿景与行动》的内涵实质是完全吻合的,彰显了丝路精神。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设立兰州新区,有利于加强与中亚西亚及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兰州新区要抓住一系列历史机遇和政策条件,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先人一步,争取走在其它西部新区的前面,抓紧研讨论证,营造声势,充分发挥新区在区位、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文化创新融合示范基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杠杆支撑,推动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民族品牌鲜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文化创新企业与文化旅游产品。在聚集吸附全省各市州、各县区特色文化资源和西北五省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城市间的文化合作交流,在新常态下积极创建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合作示范区。                                               

三、兰州新区抓紧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建议

(一)做“浓”舆论氛围。新区上下要有重视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在心理上都要有这种愿望,文化就像血脉一样,要传承延续,投资周期长,但作用效果很长远。舆论宣传要突出与其它新区的不同之处和特色长处,如文化独特、交通便捷、优惠政策、后发优势等。

(二)做“大”招商引资。谋划长远,结合甘肃及新区实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注重文化与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引进承接东部和国外优质文化创意企业,把新区培育成文化旅游产品的集散地,辐射宁蒙疆青藏及中亚南亚西亚等丝路沿线国家地区。打造具有西北特色、甘肃特点的剧目影视基地,数字创意和高端交易,旅游会展,音乐影视文创,休闲娱乐的汇聚地。

(三)做“深”民俗传承。挖掘传承秦王川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太平鼓、社火表演等要传承创新,对历史传说、人物传记、古城遗址等文物点要保护开发,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像根一样留住。

(四)做“全”园区建设。甘肃各地文化资源特征不同,形态各异,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不齐,新区结合飞地园区建设,吸附加工创新各市州特色文化资源,引进丝路沿线国内外地区和城市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形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文化文物博览园,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文化产业体系。

(五)做“广”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旅游观光。通过举行各级各类节庆盛会、体育赛事、展览演出、论坛讲座,职教留学,来增加人气、商气、财气。从小范围来说,辐射东面的白银皋兰,南边的老城区,西面的永登红古,北面的景泰中卫等,吸引这些周边的人来观光旅游,甚至定居安家。从大范围讲,要逐步吸引西北地区,西部地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城市地区,到新区这个大平台进行文化学术经贸交流,参加参与到新区。

(六)做“实”环境打造。打铁还需自身硬,“软硬环境”都要抓,真抓实干,齐心协力,打造新区城市整洁有序,持续推进城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优化投资环境。在城市交通、园林绿化、规划布局等方面注重文化符号,让人有归属感。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新领域,在教育、文化、旅游、卫生食药、环保等方面加强执法监管。抵制低俗文化,净化文化市场,倡导文明新时尚,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积极创建文明城市。

(七)做“优”文化服务。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大型体育场馆、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引大入秦展览馆,游泳馆,博物馆等,在引进外来优质文艺院团展演的基础上,经常性开展文化下乡进村活动,让工作生活在新区的干部群众享受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八)做“精”人才吸引。人才是时代发展不变的话题,有优秀的文化就能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兰州新区既是经济文化平台,也是人文交流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政策允许的范畴内,提供优惠条件,既要吸引大量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来创业扎根,也要广泛吸引文化创新人才、数字创意人才留在新区。

三川两河”寄予永登这片热土无限魅力,其中广袤的秦王川在引大入秦工程和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中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期盼十三五期间的“魅力丝路,活力新区”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冯奎.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范义.甘肃经济转型的首要战略升级版——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实践思考. 【J】兰州: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

ƒ谢媛.兰州新区——一带一路的文化先导. 【N】北京:经济观察报,2016.

④周奉真.华夏文明视野下的甘肃文化. 【Z】兰州:2016.

作者:吴发胜,兰州新区综合执法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