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6点半左右,卓尼县藏巴哇乡下巴都村村民后锁霞吃过晚饭后就准时走出家门,来到村文化广场。在广场乡村舞台上,一群乡村文艺爱好者和健身者正在表演唢呐、二胡、健身操等。围观者忽而捧腹大笑,忽而神情专注,他们被这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住了。后锁霞是来看乡村舞台的常客,几乎每晚必到。她说,吸引她的主要是表演内容太有故事性了,总能把有教育意义和身边发生的事融进那么有趣的故事中。
近年来,卓尼县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抓手,以“乡村舞台”为杠杆,不断撬动激活全县各种文化因子,实现了丰富农牧村群众文化生活和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双赢”。
请群众当主角,让舞台活起来
“过去我们农村一到农闲时候没事干,很多大姑娘小媳妇聚在一起搬是弄非,男人们今天在李四家喝酒,明天在张三家赌博,吵架闹事时有发生,搞坏了邻里关系、破坏了夫妻感情。今年村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成了,一到傍晚,大家或是跳舞、或是唱歌,老年人则围在一起下棋,既丰富了生活,又锻炼了身体,更可贵的是大家的关系又融洽了,欢声笑语又回到了大家脸上。”巴都崛景崖艺术团的负责人后建业说。
藏巴哇乡乡村舞台建设为农牧民群众带来的变化只是该县开展乡村大舞台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卓尼县已建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5个村级文化广场,9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自办的业余文艺团队,在乡镇一级还活跃着10多支比较专业的民间文艺表演团队。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乡村舞台已成为卓尼县的惠民政策宣传场、科技致富评比场、群众文化演出场、健身休闲运动场、邻里纠纷化解场和村风文明评议场。”县文明办主任赵永新说。
请群众当主角,让舞台活起来是卓尼县乡村舞台建设的重点。在“乡村舞台”建设当中,卓尼县从以往组织县艺术团“送文化下乡”的模式,逐渐向挖掘培育地方文化爱好者,组建文化队伍担主角的模式转变。通过乡镇牵头组织农牧民、大中专毕业学生、离退休干部职工、文艺爱好者参与演出活动等形式,在全县15个乡镇大力开展“四下乡”活动,他们犹如一个个“文化精灵”,撒下了文化的种子,种下了快乐,让文化如星火燎原般地“燃烧”在卓尼的角角落落。
“在演出活动中,乡村文艺爱好者纷纷挑起了大梁,从过去‘站在台下看’变成‘走到台上演’,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参与文艺表演的积极性,培养了农牧村业余文化爱好者2100多人,使‘乡村舞台’的演出有了‘源头活水’。”卓尼县文广局副局长段东周加措说。
引领群众新风尚的平台
在对村级自办民间文艺演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指导的同时,卓尼县及时调整文化服务供给清单,去年至今,全县共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演出80余场次。开展的“春联送万家”和“乡镇春节联欢晚会”受到全县广大群众的高度好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牧民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精彩,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各乡镇把“乡村舞台”作为引导农牧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法律的大舞台,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开展农牧村实用科技培训,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各民间自办文艺演出社团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民俗节会和农闲时间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使乡村舞台宣传政策、凝聚人心、娱乐群众的作用日益显现。
“过去,更多的时间是串门子、看电视、打麻将,生活单一乏味。可如今,闲暇生活丰富多彩,学健身、唱秦腔、看演出、打篮球,想参加哪样都行。”今年65岁的藏巴哇乡巴都村村民周天保说起自己的文化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在卓尼,“乡村舞台”已成为广大农牧民休闲娱乐的乐园、文艺爱好者展示才艺的舞台,引领群众新风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