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赴陇南市礼县西和县实地考察调研影子腔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7-02-23 12:28: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17年2月4日正月初八受省文化艺术档案馆邀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亚雄教授一行赶赴我省陇南市礼县和西和县实地考察调研当地民间影子腔。

每年正月,是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展示最丰富的时段,2017年2月4日正月初八受省文化艺术档案馆邀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亚雄教授一行赶赴我省陇南市礼县和西和县实地考察调研当地民间影子腔。杜亚雄教授是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权威。

影子腔又称灯调,是甘肃民间戏班演唱皮影、木偶戏时所运用的戏曲腔调。流行于甘肃礼县、西和县一带,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其唱腔咬字采用当地方音,旋律接近民间小调,悠扬婉转,乡土气息浓郁,最突出的是其独特风格的“冒腔”一人唱,满台和。近年来,礼县多地将影子腔作为搬上舞台的新剧种,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提升,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曾多次参加汇演,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此次去礼县、西和县主要是对流行在当地的影子腔的曲调和京剧西皮有无关联考查调研。在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下,走访到了礼县城关镇贾壶村农户杜世明家,观看影子腔的表演,拍摄视频资料,并将驴皮影逐一拍照留存。对杜世明保存的64本影子腔唱本进行清点统计。其中最早的唱本时间为光绪五年(1880年)本,已传承了六代人。后走访了西和县稍峪乡马河村马富魁,此人是西和县皮影戏影子腔传承人,从马富魁家清点统计影子腔唱本26部,最早的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本。这些保存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唱本为考察调研提供了出了重要的资料,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内容依据。(来源: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