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白银靖远岩画考察散记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7-03-03 11:53:4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靖远县境内最早发现岩画是在1976年,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83年有关靖远吴家川发现岩画的文字见诸刊物,吴家川岩画这一珍贵的古人类游牧文化遗存,经过文物专家的披露才被外界所知晓,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访古寻幽的人们,慕名而来者从此络绎不绝。

猩猴沟岩画点地貌。

靖远县境内最早发现岩画是在1976年,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83年有关靖远吴家川发现岩画的文字见诸刊物,吴家川岩画这一珍贵的古人类游牧文化遗存,经过文物专家的披露才被外界所知晓,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访古寻幽的人们,慕名而来者从此络绎不绝。

近些年来,靖远县境内又有新的岩画点被发现,岩画存留的数量不断增加,岩画记录的形象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靖远地域特征的岩画群。迄今为止,靖远已发现的岩画点至少有7处,即吴家川岩画、张家台子岩画、羊圈沟岩画、石羊滩岩画、大沙沟岩画、猩猴沟岩画、深沟岩画。这些岩画点大多分布在靖远境内的黄河北岸,地域邻近或相近。岩画多镌刻于红砂岩石壁之上,仅有石羊滩岩画点位置较为偏远,地处黄河南岸,岩画皆镌刻在类似于冰川漂石的巨大石块之上,石质为花岗岩,散落于河道边缘的冲击滩涂中。

在这些岩画点上,岩画存留的数量有多有少,镌刻技法也不尽相同,刻画形象风格迥异,精美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可能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岩画学界的划分,从靖远岩画所表现的总体特征分析,应属于北部岩画系列。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对靖远岩画进行考察研究,特别是对新发现的大沙沟岩画、猩猴沟岩画、深沟岩画初步考察的记述。

吴家川岩画:遥远而神秘的人类文明

吴家川岩画,是靖远县最先发现的史前人类历史文化遗存。

1976年春天,兰州大学的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靖远县境内的吴家川一带从事野外考察活动。在一座红砂岩裸露的山丘上,他们偶然发现了保留在石壁断面上的岩画痕迹,经过仔细辨认,数量不少的图形和符号逐渐显露,当发现者轻轻拭去附着其上的灰尘,一幅幅精美的岩画形象呈现在眼前,构成了非常生动的古人类生活场景图。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发现岩画完全出于意外,但他们却细心地做了考察记录,并将这一发现及初步调查资料交给了甘肃省的考古研究单位。

靖远境内初次发现古代人类岩画,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经过实地考察,甘肃省博物馆张宝玺撰写了《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一文,在1983年的《文物》杂志第2期上发表,对在靖远发现的岩画及其初步研究结果做了详尽的介绍。靖远岩画,便与吴家川这个地名密不可分,从此为外界所知晓。

文物专家最初将靖远吴家川岩画与1972年在嘉峪关发现的黑山岩画对照分析,认定其类型相似,得出了同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结论。但在后来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吴家川岩画形成的年代可能要比此前所确定的时期更早一些,与靖远境内出土的大量彩陶一样,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关于岩画形成时期的判断,至今还没有可供测定准确年代的方法,因而学术界的探讨也是各有见解。但可以肯定地说,靖远境内已经发现的岩画,属于古先民的杰作毫无疑问,是史前人类游牧文化的遗存。

牧羊人:大沙沟和猩猴沟岩画的发现者

大沙沟和猩猴沟两处岩画点,深藏在山沟里保存年代久远,一直不被外界所知,当与其所处位置极为偏僻有关。这两处岩画点距离附近的村庄虽然不是很遥远,但其所在区域范围狭小,丘陵起伏、沟壑遍布、岩石裸露、地表荒芜,四周几乎没有可供开垦耕种的平坦荒地,除了牧羊人偶尔路过之外,很少有人足迹涉及。即便有人经过这里,若不走近岩画点,不特别留意那些裸露的岩石断面,不细心观察镌刻在石壁上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的岩画痕迹,是不可能发现有岩画存在的。

这两处岩画点的最初发现者,是当地碾子湾村庄的武永亮和詹玉龙两位牧羊人。他们每天都要赶着羊群,走进远离村庄的这一带山沟里放牧,到了有牧草的地方,跟着羊群随意走动,遇到雨天或者感觉冷的时候,就会选择到岩石下躲风避雨,偶尔还会捡拾一堆野草点燃取暖。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行动,让他们发现了保留在山体石壁上的岩画遗迹。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当成一件新奇而又神秘的事情,讲给了同是一个村庄的作家武永宝,时值春节闲暇无事,他们便相约去了大沙沟,到那里实地察看。

武永宝在白银市平川区工作,曾发表过《西部国风》《黄河远上》等几部很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对岩画很感兴趣亦多有研究。他用手机拍摄了一组大沙沟岩画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中,并附上一段文字:靖远石板沟发现多处岩画!大年初一,我和牧羊人武永亮、詹玉龙,前往石板沟里某沙沟红石岩处,查看他们牧羊时发现的岩画,有羊、驴、马、骆驼、人等造型。其中有一似草原女王之形象栩栩如生,极为生动。有部分岩画被泥土所掩盖,若用水清洗干净,则更为清晰生动。该岩画的创作年代一时不好确定,待有关专家进一步鉴定后,方可下结论。

武永宝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第一次向外界展示出大沙沟岩画的精彩生动,使得大沙沟岩画让更多的人知晓,他发布微信图文的时间是2016年2月8日。

大沙沟岩画和猩猴沟岩画的发现,是令人颇为回味的趣事。史前时期游牧民族创造的文化遗存,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之后,却被生活职业接近于远古游牧民族的牧羊人发现,这是一种怎样的偶然机遇,古代与现代在时空上隐约间似乎发生了某种必然的巧合!

大沙沟岩画:深藏在山沟里的文明遗迹

石板沟,在历史上曾经是靖远过黄河通往景泰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之一。大沙沟居于石板沟的中段,是其众多支沟之一,行政区域属于糜滩镇碾湾村。大沙沟属黄河北岸的丘陵地带,周围山峦环抱,地理位置偏僻,是一处幽静的荒野山沟。大沙沟岩画点,就深藏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沟中,距离靖远县城约8公里。

时值金秋时节,恰逢周末的日子,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是拍摄照片的绝好时间。笔者与武永宝、刘忠祖相约一同前往大沙沟,去看那里的岩画。

我们沿着山沟里的羊肠小道一路攀爬,身心被探幽访古的好奇感驱使着。深秋的阳光斜照在长满野草的大地上,将裸露着的红砂岩山体与四周的荒野草地映照得一片通红,风光别有韵致,令人心旷神怡。

在大沙沟的深处,有一座大致成南北走向的石质小山,整个山体长度约200米以上,上部被深厚的黄土层所覆盖,下部是裸露的红砂岩山体。由于岩体破裂,而且多有凹进的部分,形成了诸多的石壁断面,在一些较为平整的岩石断面上,镌刻有多种岩画图形。

走进幽静的大沙沟,走近隐秘的岩画点,我们看到了不为人知的远古文明,有一种置身游牧部落的穿越感。

大沙沟岩画点共有岩画断面9块,每块断面的岩画图像数量不等,刻画形象也不尽相同。在一块面积较大的岩画断面上,可辨认的图形有24幅,为羊和鹿的形象,羊的数量居多,有一些是抽象的羊的形象,有一些则写实性很强,尤其是大双弯角北山羊的形象,生动逼真,古拙精美。在其余的8块断面上,有2块各镌刻着1个动物形象。由于一些图像尚未完成,仅为用硬器凿磨的坑点保留在断面之上,无法辨别其所代表的形象,一些图像因画面脱落,而且形象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以致难于辨认。经初步辨认统计,大沙沟岩画点遗存岩画的总数量在66幅以上。

在靖远已发现岩画点中,大沙沟岩画分布断面较多,是岩画留存数量较多的岩画点之一。

大沙沟岩画表现的形象,以北山羊为主,另有鹿、驴、狗等动物,还有人的图形,以及象形符号。羊的数量最多,而且表现出大角山羊、小山羊等不同的种类。其中大双弯角北山羊的形象,尺寸最大者高20厘米,长30厘米。

大沙沟岩画镌刻有人的形象,可辨认的人物形象有11幅,其中男性7幅,女性4幅。男性人物形象个体最大者,高40厘米,宽24厘米。在一块断面上,刻画有抽象的男性人物形象,男性生殖器被夸张放大,男性图像的右侧,为凿磨的坑点构成的女性人物轮廓形象,女性人物图像的左下方,有1幅三叉状的符号图案,可能是表示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形象。这幅画面,似在表现人的性别差异,也代表着古代人类对生殖的原始崇拜。另有一块岩画断面,也镌刻着两个男性人物图像,用磨刻的技法制作,亦为写意的抽象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形象的岩画,在靖远已发现岩画点中并不多见,大沙沟便是其中之一。但罕见的是,大沙沟岩画点镌刻有女性人物的形象,这在靖远境内已发现的岩画中尚属第一次。这些岩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共有4幅,其中3幅清晰可辨,以磨刻的技法制成,磨痕明晰,形象直观。其中1幅女性人物形象,高30厘米,宽24厘米,头像显明,发髻高束,体现出其身份的尊贵,在其左侧有两个女性人物,看上去若侍从者的形象。但是,这3幅女性人物的岩画形象,虽然亦为磨刻技法制作,若与同一断面上的抽象动物形象相比,差别较大,磨痕较浅,据此观察,其创作的时间可能要晚一些,抑或不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大沙沟岩画,个体图案多为北方大角山羊的形象,有大双弯角、小双弯角、直立大双角等不同种类,线条粗拙,凿刻研磨的痕迹非常明显,亦有多个点凿后而没有经过研磨尚未完成的形象。鹿的图形中,有的形态丰满,没有鹿角,有的则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头上有树枝状的鹿角。在一块断面上镌刻有鹿的形象,但磨刻的技法有所不同,可能制作于不同的时期,或者制作的年代间隔较长。在这些岩画中,早期制作的动物形象以比红砂岩石更为坚硬的器物敲凿出轮廓,再经过反复研磨留下很深的印痕,形象完整,富有灵动之感,而后期制作则以凿刻的深点坑构成抽象的图形,较前者少了精雕细刻的艺术魅力。

大沙沟岩画分布在不同的石壁断面之上,岩面所对的方向各不相同。处于北侧的岩画断面,因阳光不易晒到、风化剥落程度较轻,虽然磨刻的线条痕迹与整个断面呈相同颜色,但个体图案和形象依然清晰可辨。而处于南侧的岩画断面,因久被阳光暴晒和风蚀雨淋,加之部分画面自然脱落严重,岩画所表现的形象已经很难辨认。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