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草窝滩乡翠柳沟村,位于我省与宁夏中卫交界处,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小煤窑遍布山坡,属于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路径区。近年来,非法采矿、滥伐林木等人为因素正加剧沙化,让此处土地变得伤痕累累。
现状:环境恶劣翠柳沟废弃小煤窑遍布
2月24日,记者从甘塘车站向东行驶到孟家湾不远处的高速立交桥下向南进沟,再沿崎岖的山路拐来拐去行驶28公里就到了黄河边的南长滩渡口,这里便是翠柳沟村。
据当地资料记载,在有关翠柳沟的传说中,这里的居民曾受到蛮人的追杀,后得高人指点,家家户户门前遍栽柳树才躲过劫难,原因是门前插柳迎合了蛮人的风俗,柳树就像一道“护身符”让这里的人们存活了下来。此后,这里都是柳树成林,牛羊成群结队的景象。
但记者眼前的翠柳沟村与传说中的翠柳沟村完全不同,现在的翠柳沟村梁岭交错,沙化土地遍布,所到之处景象触目惊心。而沟旁的山势峭拔崎岖,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地矿井口,废弃的黑石头堆满了坡地或沟边,光秃秃的山上是红红的岩石或黑黑的石层,只有干涸的河道、河滩边挺立着一些干裂扭曲的柳树,可见当年的繁荣早已不复存在。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翠柳沟村全村7个自然组,800余名村民,散落在沟沟岔岔。由于翠柳沟的耕地稀少,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当地政府试图将这里发展为农牧区,但降雨稀少,牧草难以生长存活,农民养羊换来的钱与购买饲料等支出持平;且这里山沟环绕,交通不便造成村民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难题:村民生活和环境恶化的矛盾难以解决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山壑所在的煤矿几乎都是废弃的。居住在此的一位张姓村民说,沟里煤层浅陋,且储量极少,村民投入钱物、人力所开掘的矿井,一般都是“鸡窝矿”,最多也只能挖几十米,常常连本钱都难以收回,无煤可采也就只有放弃了。
但是对于生活过于艰辛的翠柳沟村民来说又只能寄希望于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的煤矿,村民们到处寻找开挖矿井,又频频放弃一个个无煤可采的矿井,上千个废弃的矿井如同心头上难以愈合的伤疤,折磨着这里为生活奔忙的村民们。
“煤炭地下开采过程中,由于采动的影响使煤岩层原有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周围岩层的变化,造成地表沉陷。地表沉陷不仅严重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且土地的破坏与退化使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从而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采访时,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人无不忧虑地认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越来越大的沙化面积,正在不断蚕食着当地村民的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希望。
景泰县林业局负责人则表示,翠柳沟村属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路径区,对该地封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同样,在当地政府负责人的眼中,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整体移民不失为一个彻底解决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准问题的好办法。但附近的黑山峡论证修建水电站项目,因这个项目牵扯到甘肃、宁夏两省属地等复杂问题,所以当地村民迟迟无法搬走
。出路:区域保护已进入国家林业部门视线
那么这个小村庄出路何在?在环境保护层面上,据景泰县林业局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初,有关部门就计划投资1000.23万元,在此设立封禁保护区10004公顷,并通过机械设置低立式沙障、进行人工造林、设置刺丝围栏、建设2个管护站、聘用管护人员巡护道路等措施保护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保护措施也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2017年,按照《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相关规定,国家林业局将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嵯岗等61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统一划定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此次划定工作是国家首次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其中甘肃全省划入封禁保护区的地方有12个,而翠柳沟就出现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名单之中。
“可以说,这次翠柳沟环境保护进入国家林业部门视线,对于减少区域内风沙危害、保障区域性生态安全、加快景泰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化防沙治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市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看到《办法》中规定,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放牧、砍伐、樵采、开垦、采药、狩猎、勘探、开矿和滥用水资源等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禁止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安置移民;未经批准,禁止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
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在山坳放羊的老汉正挥动着木棍将羊群赶回自家羊圈内,他告诉记者,自己全家4口人生计全靠这些羊,对于翠柳沟被列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老汉却愁容满面。“不知道以后还让不让我们放羊,如果不让放,还怎么过日子?”老汉孤独地坐在门口的石头上,而此时翠柳沟夕阳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