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分布在这条大沟两侧
临夏广河县,一座西北小城里,一个陶罐引出一段历史,“齐家文化”就此扬名。黄土掩埋了这里辉煌的过往,沉睡几千年的秘密静待发掘。这是青铜时代的遗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1四千年齐家文化在广河
初春的广河县齐家镇,万物蛰伏,层层的梯田依山延伸。在齐家镇园子坪村一处农田的下方,一片人为挖掘过的四五米的断层立在路边,被护栏围住。
“这儿就是当年安特生发掘过的地方,白灰层清晰可见”,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士乾指着断面上一条清晰的白灰线说。
这是4000年前的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白灰线”其实就是齐家文化的典型特征——白灰地面的横截面。在挖掘过的断面上,仔细寻找,还能看到几处细细碎碎的陶片,一处颜色明显区别于周围、颜色有点发灰的“灰坑”。
站在这儿,眼望四周,满山的农田都是“齐家坪遗址”的保护范围,先民们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留下的万千物品,都深深埋藏在地底,偶尔露出一丝半缕,像先祖留给后人的“密符”,等待人们破解它的真正含义。
“秘符”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2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邀请,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作为农商部矿政顾问于1914年来到中国,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矿藏。1924年4月,安特生在兰州见到了精美的灰陶罐,顺藤摸瓜来到宁定县(现广河县),在齐家坪发现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并撰写了《甘肃考古记》,把齐家文化列为“六期”文化之首。
1945年,我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夏鼐来到甘肃进行考古发掘,发表了《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之改订》。之后,学界陆续有人关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
1947年6月,“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中科院院士裴文中在广河齐家坪等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石灰住室”,并撰写了《甘肃考古报告初稿》。1957年10月,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临洮、临夏、广河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22处。
1974年至1975年,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广河县齐家坪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墓葬118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牙角骨器、石器和金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其中,发掘出土一面铜镜和一柄铜斧,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掘的考古报告一直未能出炉。
1963年2月,齐家坪遗址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齐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2006年,排子坪乡撤乡设镇,更名为齐家镇。
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及出土的器物特点等推断,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卡约、辛店文化,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100年到公元前3700年之间。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齐家文化遗存在各地都有发现,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2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
对于唐士乾来说,“齐家文化”仿佛有一股魔力,一直吸引着他。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夏人,他对故乡土地上闪耀的这束文化光芒一直青睐有加,多年来在业余时间研究、探索。
直到他调任广河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后,积攒的力量有了一个出口。他开始致力于研究齐家文化、弘扬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不仅是广河的、临夏的,更是甘肃的、中国的文化财富,我们要想尽办法吸引专家来研究它,让几千年的文化脉络清晰地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唐士乾说:“虽然青海、宁夏等地也都发现了齐家文化的遗存,但是,作为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广河有责任扛起研究、弘扬齐家文化的这面大旗。”
2015年8月,以“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华夏文明,齐家文化、大夏文化探究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在齐家文化故里广河县召开。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及国内权威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齐家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研究价值展开了广泛交流,打破了以往对齐家文化研究外热内冷的局面,一些新的论断被相继提出。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朱乃诚研究员表示,齐家坪遗址发现至2015年研讨会召开已有91年的历史,此次大会是迄今为止有关齐家文化研讨会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且含金量最高的,这也是对过往91年学术成果的一次检阅。
齐家坪遗址
会议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齐家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地处黄河上游的西北一隅,但它是联系、连接黄河中游与中亚、西亚的一个重要中间地,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文化的繁盛,体现在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上,反映到物,则是器物的高度多样化。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陶器、玉器、青铜器、骨器,但大多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专家学者、普通老百姓都是难得一见。
为此,广河县开始建设全国唯一的以“齐家文化”命名的博物馆。2016年10月,“齐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以齐家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琮”为外观设计,展示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哲学观念。
博物馆陈列着1200余件文物,还复原了齐家坪、武威皇娘娘台、临潭磨沟、青海民和喇家等齐家文化场景13处,参观者如身临千年前的生活场景。
唐士乾和同事马宝明一次次地徜徉在展馆里:“哪个东西放在哪里,我们清清楚楚,看一百遍也不烦,每一件都是宝贝。”
镇馆之宝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镜”的青铜镜。它“出生”在4000多年前,长埋地下后,于1975年再获新生。现在,它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铜镜扁平、光素无饰,背面中央有桥型纽。从铜镜铸造工艺来看,属于一次范模浇铸成型,纽部有锻饰痕迹、边缘规整光滑,铜镜通体有斑驳的铜锈。
这样的青铜器在博物馆里还有很多,铜剑、铜铲、铜斧、铜锥、铜手镯、铜月牙形项链等,虽无繁杂的纹饰,但古朴典雅。甚至还有精美的绿松石铜牌,一颗颗细碎的绿松石镶嵌在铜牌上,几千年前古人的工艺令人惊叹。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说:“青铜冶炼和铸造是高度复杂的技术活动,是文明的标志。齐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中国自齐家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也正式融入到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也认为,齐家文化是中华早期文明当中青铜、冶金术最发达的地区,迄今发现的数量、种类以及达到的水平均为最高。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而夏王朝正是以青铜文化作为显著特点的。
3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石之美者玉也。在齐家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大量玉器最吸引观者的目光,玉琮、玉璧、玉璜、玉璋,各种远古玉器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映射着岁月的痕迹。
实际上,齐家玉器考古发掘品和政府博物馆藏品已上千件,民间或海外藏品估计有上万件。《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收录了代表性的109件,传世精品大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资料显示,齐家风格最大的璧直径达45.8厘米,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最高的琮高达53.36厘米,藏于美国迈阿密大学洛尔博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说,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有密切交流和互补关系。中原地区的玉制礼器向齐家文化输出,同时,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玉料输入并影响了中原地区玉器文化。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认为,齐家文化是“前丝绸之路”的重要奠基者。广河出土的来自新疆和田甚至更西地区的玉器证明了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存在着一条中国通往中西亚的路径。
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更是数不胜数,最有特色的是三足陶盉、双联罐,也是齐家文化陶器的主要标志器型。博物馆里大大小小展出了几十个三足陶盉和连体罐,“这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三足而立可以在下面烧火且保持稳定性;双联罐则有联盟之意”,唐士乾说。
齐家遗址出土的连体罐
博物馆展示的齐家文化墓葬显示了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正在形成:女性侧身俯贴于男性,下肢后屈,面皆向男性,随葬品大多集中在男性身边,且出现了一男两女、三女的合葬墓。
齐家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推进,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影响日益扩大。
为保护和发扬齐家文化,唐士乾在北京、上海、兰州等地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组织拍摄了首部关于齐家文化的纪录片《齐家探源之旅》、组建齐家文化网站,并多次组织召开了齐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为齐家文化保护研究利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王巍在先后多次考察齐家文化遗址后,对齐家文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表示:“齐家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考古研究来说,齐家文化遗址与殷墟、半坡一样是圣地级的遗址、考古人向往的地方。”
学者易华说,华夏文明并非单纯的定居农业文明,也不是纯粹的游牧文明,是一种复合文明。深入系统研究齐家文化可以阐明华夏文明形成的历程,齐家文化是夏代文化,开启了二里头、殷墟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
夏是新石器时代或传说时代到历史时代的过渡期,也是游牧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时期。齐家文化与夏代纪年相当,也是东西民族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西北地区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独特多元的齐家文化。
易华刚刚出版的学术专著《齐家华夏说》对齐家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以及与华夏文明密切相关予以正本清源,并对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进行系统比较,得出推论认为:如果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齐家文化就是早期夏文化;如果二里头是商文化,齐家文化也可能是夏文化。
为更好地弘扬和保护这一文化特色,目前,广河县已经编制完成了《齐家坪遗址保护规划》,2016年6月,该保护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计划投资4.3亿元的齐家坪遗址保护规划项目,融合文化创意、修建齐家坪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现代娱乐和青少年体验式教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家评审达标挂牌,使之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国家考古遗址之一。
史熄人文在,地望常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