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白银民族风情浓郁的黑虎古调传新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虎 窦永通 时间/2017-03-13 10:20:3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有这样一曲古调,它绵延着蒙古族后裔600多年的情愫,回荡着历史滚滚烟尘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有这样一曲古调,它绵延着蒙古族后裔600多年的情愫,回荡着历史滚滚烟尘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一曲古调,一生珍爱!离开了大草原,走进了土山坳,放下了马头琴,拨起了三弦子。流逝的岁月遮挡不住古调穿透时空的魅力,从铁马金戈的豪情激荡到褪尽蛮荒的避世安居,正是这传唱不衰的古调缔造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明,为我市尽情演绎着别具特色的蒙古风情和生生不息的灿烂文化。这就是发轫于我市会宁县黑虎岔村的黑虎古调。10月21日,记者有幸倾听了黑虎古调的渊源。

不可忘却的前世今生

赵永胜是会宁县郭城驿镇的一位教师,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蒙古族后裔。今年57岁的他,对于黑虎古调的前世今生有着不可忘却的记忆。

“听一曲曲地老天荒的绝唱、看一场场穿透时光的表演,一种沧海桑田的穿越感就会油然而生,使人更想看透过黑虎古调所再现滚滚历史烟尘,看元明清王朝更替的弥天战火怎样在会宁大地上被浇灭,看清遗留于此的蒙元贵族是怎样用文明改写蛮荒?”赵永胜对于黑虎古调有着由衷的热爱,30年来他不停地记载和整理着黑虎古调的点点滴滴。

“黑虎古调由蒙古长短调演化而来,因为黑虎岔当地的赵氏先祖是蒙古族。”赵永胜的古调记忆,触动着一个朝代的热血,更打开了一个民族融合的文化纪元。“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把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赵永胜介绍,黑虎古调由元代后裔在明朝到来后避世黑虎岔的赵氏传承,经蒙古长、短调演变而来,起初的题材主要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继而延伸到了口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长诗和谚语的民间文学和民族习俗。“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的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

不可掩饰的文化魅力

赵永胜告诉记者,黑虎古调是郭城驿镇赵氏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着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祖宗崇拜、伦理观念、堪舆风水、典章制度、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据赵永胜讲述,黑虎古调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蒙汉缘》《浪仙拉驴》等故事真实再现了民族融合的亲密无间。“《浪仙拉驴》具有蒙古族色彩,讲述的是蒙古族男子浪仙牵毛驴送汉族妻子回娘家给父亲拜寿,蒙古族丈夫喜欢骑马,而汉族妻子喜欢骑驴,不得已丈夫从邻居家借来毛驴,怀揣酒瓶手提鸡,牵着毛驴驮着妻子前往岳父家。一路上欢歌笑语,用欢快的唱腔唱出两人的穿着打扮。比如旦角唱‘柳叶的眉毛咿呀哎嗨赛弯弓,杏胡眼睛毛斯瓦儿来。’生角接唱‘头戴烂草帽男儿汉,扇子花儿开一朵莲花。’唱词中的‘毛斯瓦儿来’是蒙古语,类似语气词。”

采访中记者得知,经过六百年的蒙、汉民族融合历程,已融入了很多汉族小曲小调的元素。“黑虎岔赵氏家族对以家族传承为主的地域民间歌谣的自觉保护、传承、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黑虎岔文化既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又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承、发展的缩影。”

由衷钦羡的联合国文化路

采访过程中,赵永胜还向记者感慨黑虎古调打开了通往联合国的文化路。

“联合国官员赵永平是一位黑虎岔人,身为联合国官员,身处异国他乡的赵永平根祖观念特别浓烈。2015年6月12日赵永平送在美国就读的子女回黑虎岔老家过暑假,专门聆听了黑虎古调。”据赵永胜回忆,赵永平聆听黑虎古调时还特意来了一次乐器伴奏的中西合璧。“赵永平让他在华盛顿大学就读的女儿赵楠用小提琴伴奏,请黑虎古调的老传承人演唱黑虎古调。演唱会我也应邀参加了。这样的演唱会,说小也实在小,只有我们祖孙四代六七个人,说大也够大的,有中美两个国籍的人参加;说土也土,土院土屋土调,说洋也洋,华盛顿大学学生、联合国官员。新潮的西洋乐器与地老天荒的家族古调珠联璧合,一下子拉近了美籍黑虎岔人与故乡人之间的距离。”

用赵永胜的话来说,赵永平这次聆听的黑虎古调就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场外乡游子与故土亲人心与心之间的对话。正是这场对话,让赵永胜认识到了黑虎古调可以通往联合国。“赵永平的父亲赵敏章心上最有份量的当数他的孙子。演唱会一结束,他得意地为我们播放孙女赵楠创作并演奏的乐曲专辑。优美的乐曲声中,我和赵永平,赵永平的父亲赵敏章,老艺人赵俊武以及跟随赵俊武学习黑虎古调的赵有康等谈论起来。谈笑间,黑虎岔与联合国之间不再遥远,不再陌生。”

赵永胜说,他发自内心地钦佩从黑虎岔走出去的人才赵永平。“他之前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科威特工作过,后来到联合国维和部门工作,是世人所羡慕的。‘家家门前都有通长安的路!’黑虎岔人赵永平把这句谚语说成了现实,赵永平沿着他黑虎岔老家门前那条小路,一直走到了联合国。有了赵永平,黑虎岔就多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人们就可以望见神秘的联合国,而联合国也可以聆听到更多黑虎古调的故事!”

由衷赞叹的家族之音

听着赵永胜的讲述,记者不禁赞叹文化确实是一面窗户,打开窗户人们就可以用心灵对话。30年来赵永胜已经整理出了58首黑虎古调。而在会宁当地,一个由30人组成的黑虎古调演唱团每逢当地节日重大活动都传唱着历史的回声。碰铃、三弦子、四片瓦,伴随着一曲曲古老的雅韵回荡着赵氏家族流淌在骨子里不灭的生活之音。因为黑虎古调传唱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蒙、汉融合文化虽遥远但依然清晰;因为黑虎古调传唱的生生不息,黑虎岔的赵氏家族无愧“最美家族”的称号;因为黑虎古调传唱的生生不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得以大放异彩!

采访结束时,赵永胜特意向记者表达了他对黑虎古调的美好憧憬。“一首歌曲会唱响一个地方,比如《人说山西是个好地方》唱红了山西,《浏阳河》唱红了湖南。而甘肃呢?甘肃的民歌大都与西北五省相似,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甘肃民歌。而黑虎古调中的《浪仙拉驴》等曲调,可以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如果将其挖掘加工成甘肃民歌,其意义不可小觑。”

一个村落,多少故事;一曲古调,多少风景。回味传统经典总能咂出无穷的营养,黑虎古调老调展新姿,无疑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