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平凉华亭曲子戏: 元明杂剧孑遗剧种的未浼风华(2)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章先生 时间/2017-03-18 13:44:5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华亭曲子戏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华亭县的汉族传统戏剧,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唱腔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

今年43岁的刘宝云,出生在一个戏剧世家,她的父亲唱曲子戏,母亲唱样板戏,她和弟弟从8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学唱戏,从唱到演再到器乐,苦练童子功。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父母为了让他们学戏,甚至还曾花了20元钱专门买了一面鼓给他们。

刘宝云12岁时,就开始跟着父母上台演出,最初没有台词,穿着母亲给自己做的大红棉袄绿裤子,只演一个《李彦贵卖水》里面的小丫鬟;等到了15岁,便开始演有唱词的小姐。再之后,主演旦角,从小旦到正旦,甚至连武生也会唱。就凭着这一股子对曲子戏的热爱,一直唱到了现在。

对镜贴花黄

看着刘宝云双手上下翻飞,将一枝枝珠花插在发间,记者问她,这些唱戏用的“珠宝首饰”都是哪里来的?刘宝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着说:“都是我丈夫送给我的。”原来,刘宝云的丈夫也是一位曲子戏的资深戏迷,对于妻子的曲子戏班社是百分百地支持,不仅仅是这些头饰,就连班社里的戏袍、化妆品等等,大多都是丈夫为她采购来的。

从班社成立至今,刘宝云和她的30多个伙伴已经在一起唱戏十多年了。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农家人,农忙时就面朝黄土背朝天,农闲时,放下锄头就能唱戏,走村串户唱着最原始的曲子戏。

他们的脸上并不光洁,乡村粗重农活留下的印痕清晰可见,甚至在上妆涂白粉时,皱纹里会卡粉,可是,当他们穿上戏袍的那一瞬间,身份与角色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下子变得神采飞扬……

细观妆容

曲子戏在民间艺人的促进和带动下,各地曲子戏班社传承有人,代代相接。从华亭曲子戏社班传承发展历史看,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

清嘉庆年间华亭县东华镇范家庄、上关乡水联村就有华亭曲子戏演出班子。道光、光绪年间安口镇郭家沟、武村铺,策底镇策底村、西湾子、东湾子、小南峪,河西乡河西村,东华镇南巷子等村社均有社班表演曲子戏,民国以后就更多了,一直延续至今。

宝云曲子戏班社在庙前演出

现在刘宝云也有了传承的弟子。她的儿子,就会开场前的舞狮子,现在班社里面,还有一部分是90后的新演员。同样,也是和他们一样,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句句相教。

茫茫夜色中,土地庙前的两盏橘色灯光,照亮了这一瞬间

郑馆长一路给我们普及着华亭曲子戏的知识。

它的唱腔属于联腔体,即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100个左右,从目前流传下来的七八十个传统剧目来看,几乎全是宫调连缀,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其剧目全部是小折戏,它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它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华亭曲子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华亭曲子戏大致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大场子,如《李彦贵卖水》、《双官诰》、《闹酒馆》等一些曲子,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演出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伴奏文乐有板胡、三弦、二胡,其中以板胡为主体;武乐有四页瓦,甩子,还有助长气氛和伴奏秧歌舞动时的大鼓、铙钹和手锣,充分体现了唱、吟、做、打四大功底。二是小场子。小场子是以小曲、小调或秧歌舞等为主,当地人习惯称作“小曲子”。三是跑场子,跑场子以其习惯性的演唱方式多是由不化妆的人夹杂几个相同数量的丑角,先是围个圆场面对面地一边横步、踏步,唱完一段后便都来个向后转,一个跟着一个绕着圆场转圈,偶尔变换几个“缠绵花”的队形,其间伴以大鼓和铙钹助长气氛,有时当表演者唱到上气不接下气时便穿插一段随口快板来调节一下观众的胃口,同时也让演唱人员喘口气。

《两亲家打架》剧照

华亭曲子戏的剧目全为短小的折子戏,唱的时候一出戏可以全部唱完,也可以只唱其中的几折。

民国时期,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汭河为界,汭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曲子戏由当地群众在春节期间自演自乐,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始终保留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逗人发笑,招人喜爱,其浓郁的华亭县域风情、诙谐风趣的方言俚语、婉转动听的胡琴曲调、生动曲折的地方故事,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华亭曲子戏在民间也有一定规模的演出,使这一文化“余脉”在民间得以延续。

剧目、演员以及文化的传承,支撑着曲子戏的流传。目前流传下来的七八十个传统剧目,几乎全是宫调连缀,一唱到底。《文王访贤》、《天官赐福》、《下四川》、《黑娃打草鞋》、《二瓜子吆车》、《邱家娃叫丈母娘》等现在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特色。另一方面,公元1234年元灭金,承袭了金文化的精髓,公元1279年又灭了南宋,继承了灿烂的汉文化。当时作为那个时代主要娱乐形式的杂剧在华亭不可能不留下痕迹。所以有专家说:华亭曲子戏在元明时期就存在,本身就是杂剧的一部分。延续到现在的华亭曲子戏应该是北方元明杂剧的孑遗,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活化石”。

传统而古老的曲子戏一度面临失传断代的危险。幸运的是如今曲子戏的演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的曲子戏班已经达到80余家,曲子戏从业人员已从2006年的20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600多人。华亭曲子戏已彻底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生存状况良好,全县范围内年均演出1000多场次。新创剧目的不断出现,同样也让古老的华亭曲子戏焕发出新活力……

养老院演出结束后,刘宝云和她的伙伴们,并没有卸妆更衣,而是拿着道具与乐器,收拾好行头,穿过村庄,穿过田间,最后在镇子上的土地庙前,唱了今天的最后一出戏。

“咚咚咚”开场的锣鼓声一响,镇子上的人们又一次蜂拥而至。

在暮色中,土地庙前孩子们整齐地排坐在庙前的台阶上,老人们围坐一圈。虽然夜色初上,气温寒冷,但围观的群众仍然与戏班不舍不离,茫茫夜色中,土地庙前的两盏橘色灯光,照见了这一幕,令人动容。

< 1 2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