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几乎被忽略的甘肃人,却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北米南董”的赫赫之名。这个数百年前的故事,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更有遗憾。
这位“北米”,就是米万钟。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又号石隐庵居士,在晚明的文坛上,米万钟以鲜明的个性而独树一帜。米万钟是甘肃庆阳人,却徙居在北京宛平;他出身锦衣卫之家,却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他喜欢奇石,一块败家石,结下了生死之缘;他做官做到江西按察使,却喜欢山水、花竹。
米万钟,不仅诗文翰墨驰誉天下四十年,更多才多艺,在石刻、琴瑟、篆隶、棋艺、绘画以及造园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他与当时的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书法四大家”。
可是,这样一个大家,我们却对他了解的不多,不能不说是件憾事。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明代大家米万钟的故事吧。
讲述人刘自主,庆阳市作协会员,庆阳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
南董北米,一代大家米万钟,出自陇原
说起米万钟,在我们庆阳,一些人都听说过,但在全省知道他的人就少了。究其原因,皆因米万钟的籍贯模糊,才留下重重迷雾。
米万钟的籍贯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北京宛平人;也有一些人说,米万钟是地地道道的庆阳人。可以说,对米万钟籍贯的不同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米万钟的进一步认识。
米万钟像
我查阅资料,很多甘肃出版的权威资料,或没写米万钟,或写了也只是很短的篇幅。因而,在讲米万钟的故事之前,先了解下米万钟的籍贯,究竟在哪里?
这些年,专家学者对米万钟的生平事迹进行过深入研究。关于米万钟究竟是哪里人,这个问题逐渐明晰了。实际上,说法各有道理,但都不全面,这背后有一个非常曲折复杂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从米万钟的家世说起。所谓:树有根,水有源。家世最能说明问题。米万钟出生于锦衣卫之家,在明代,这虽是个很威风的职业,也让许多文人所诟病。米万钟原先家在晋阳,后来到他的祖米虎时,迁徙到北地安化,后米虎以军功授金吾百户。他父亲米玉,号昆泉,字璞父,曾任昭信校尉锦衣卫百户。其兄米万春,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武进士,任分守通州参将;其弟米万方,在锦衣卫任锦衣冠带总旗。至于为何从外地迁徙到安化县(今庆阳庆城县旧称)。究竟是什么变故,现在说不清了,不过,有人推测似乎和当时明王朝的一件大案有关。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特殊机构,人员流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米万钟的父祖到了庆阳,但他们自认是北宋四大家米芾之后。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家庭教育很严格。米万钟从小就受到各种教育,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后来,米家离开庆阳,徙居宛平。他们为何要走呢?似乎和前面所受牵连案件的平反有关。有人认为,或许他们在锦衣卫当差时,帮助过什么人而遭受牵连,来到庆阳定居。后来,案件平反了,就回到京城发展。回到京城,他们受到一定程度的重用,他兄弟或为参将,或为锦衣卫总旗,算是个小官。似乎,他们后来再没有回过安化。因而,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宛平人。
米万钟是庆阳人,史书说是庆城人,现在说应该是西峰人,这些都是因为现代行政区划变迁而造成的,1985年从原来庆阳县(今庆城县)分出南部9个乡镇成立西峰市即现在的西峰区,米堡村如今属于西峰区温泉镇。
多才多艺,京城虽有米家园,印章不忘北地人
米万钟在明万历二十三年考中进士,随即就被派到江苏江宁任知县,还在四川永宁、铜梁,安徽六合等地任县令,后升任江西按察使,又转任山东参政,最后官拜太仆寺少卿,人称米太仆。
米万钟为官的时候,正是皇帝躲在深宫不理朝政,朝堂混乱的时代。在天启年间,他对把持朝政的魏忠贤给予激烈批评,结果自然显而易见,遭魏忠贤的爪牙倪文焕弹劾,被削籍夺职。直到崇祯元年,魏忠贤倒台后,才被平反,就任太仆寺卿一职。不幸的是,他也在这一年去世,时年59岁。米万钟多才多艺在当时众所周知。尤其书画更是“驰名天下四十年”,在晚明文坛上,他和董其昌齐名。这一点,在《明史·董其昌传》中就有记载,说和董其昌同时以善于书法而出名的有四人,米万钟是其中之一,人们将米万钟和董其昌并列为“南董北米”。故宫中收藏有米万钟的作品,其中有一首写在白绫上的诗《烂柯山》绝句,作品在继承米芾风格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在米万钟所用的印章中,有一枚刻有“北地米万钟……”,显然,这是说他的籍贯为北地。秦汉时期的北地郡,就在今天庆阳平凉一带。
米万钟书法勺园次韵局部
令人惊叹的是,米万钟还酷爱园林艺术和奇石,这一点似乎继承了他们祖先米芾的爱好。他收藏大量的奇石、名石,也留下了不少的故事。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他的《墨石图》。米万钟有关园林修建的论述,这些年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北京曾有个地方名叫米家园,这个地方就是米万钟在北京修建的三个园子之一。
故事是这样的:在北京西郊海淀曾有巨大的湖泊,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子。元明时,那里成为许多人修建园林的好地方。米万钟也在这里选择了一块地方,新建了一个园林,这个园子取名勺园,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意味的园林。晚明小品文大家王思任对他的勺园大为赞赏。
米万钟七律局部
米万钟非常喜欢勺园,可是又在郊外,不能天天去,怎么办?他就绘制了许多灯笼,将勺园的楼台亭阁全画到上面,挂起来,就能欣赏到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我们怀疑他制作的是不是跑马灯,画片放上,旋转起来,就如同放电影一样。过年时,他和朋友们聚会,他的朋友吕邦耀席间赋诗三首,每首的最后一句都含有“米家灯、米家园”。
败家石,青芝岫,大师传奇留北大
米万钟的勺园,到了明末已经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后来成了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一部分,时过境迁,如今成了北京大学的一部分,从北京大学的西门进去便是勺园。
米万钟发现的“败家石”
至今,在北京还有米万钟败家石的故事。石谐音时,所以玩家们向来有“时(石)来运转”之说。可是,米万钟似乎没有转运。多年前,我到北京寻访米万钟的事迹,见到了那块巨大的败家石。这是一块重达二十多吨的巨石,“玲珑嵌空,窍穴千百”非常奇特,乾隆皇帝曾经亲自命名为“青芝岫”。这块石头据说是米万钟从北京近郊的房山大山深处寻访到的,一见就喜欢的不得了,于是拿出家财,雇用百余人、二十多匹马,在寒冬时节,洒水成冰,慢慢从大山中运了出来。
等运到京郊良乡县时,引起京城文人圈的轰动。可惜,此时正是魏忠贤把持朝堂之时,他们就借此弹劾,米万钟因此削籍夺职。石头,自然也就无法搬运了,一些文人墨客不断询问缘由,米万钟只好推说,因搬运石头致家中力竭财尽,已经无力运送了,此后,这石便有了“败家石”之名。后来,等米万钟再次起复,他很快去世了。石头,就一直放在了良乡。
米万钟去世后,葬在勺园,人称米家坟,后来,皇家修建园林,米万钟的墓离得很近,他的后人准备搬迁,另找地方,崇祯皇帝知道后,特地发下敕令,不要搬迁,米家后人继续像以往一样上坟祭祀。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位爱石之人,路过良乡,听说此事,前往观看,此石果然与众不同。于是,派人把石头运回颐和园。这人就是乾隆皇帝。败家石运回后,放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不过为了运送石头,将新修的院门都拆了。乾隆也觉得败家石不吉祥,就依照形状给它取名“青芝岫”,还写了一首诗。
我在北京寻访米万钟旧迹时,特地看了败家石,它还在乐寿堂前,每天熙熙攘攘的游客,留影为念。人们多记住了米万钟的败家石,而忘记了皇帝的“青芝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