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艺术研究专家周琪:挖掘文化“富矿”是一件幸事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孔德胜 时间/2017-03-23 09:13:4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周琪,1972年出生,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天山雪传奇》校注 □      戏剧《马前泼水》演员照 改编陇剧《孔乙己》剧照

周琪,1972年出生,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资助项目评审专家、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主要从事艺术史论、古代文献、地方史志研究,舞台艺术创作。主持和参与了《中国曲艺志·甘肃卷》子课题、《西北戏曲文献综录研究》、《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清代甘肃戏曲文献研究》、《天山雪传奇校注》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并发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史》、《兰州鼓子》等多篇专著。创作秦腔演出《桃花源》、改编秦腔《马前泼水》等剧目。

初见周琪,拥有一张“娃娃脸”的他,显得非常年轻,实在不敢想象他就是那位在艺术研究道路上走过了二十个春秋,拥有众多艺术研究成果和戏剧创作的大家。而采访中谈到周琪为何会走上艺术研究之路时,他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他从小就是一位戏剧“票友”。

周琪喜欢戏剧,是受到了家里长辈的影响,他回忆说:“我的父母都不是从事文化行业的,我喜欢戏曲得益于我姥姥,打小我与哥哥都是姥姥带大的,她是一位非常传统的老太太,天津人。我姥爷出身官宦家庭,姥姥嫁过来后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喜欢京剧,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她讲一些京剧上的故事,还给我唱,对我影响很大。记得姥姥告诉我,我三岁时她就带我去金城第一戏楼看戏,那么大的孩子基本上都坐不住,但我趴在台口上看的很认真,我不喜欢武戏,就喜欢看文戏。后来,母亲因为工作经常给一些戏曲演出单位做服装,能拿到一些赠票,会经常带我去看戏,不但能在前台看戏,还能到后台去看演员。如京剧“四小名旦”陈永玲先生、名净夏荣庭先生、名丑周元明等名家当时我都见过,老艺术家看到我这个小孩都非常喜欢,都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来看戏,不错。’这些给我印象特别深。5岁之后,看戏是我最大的爱好,而且我识文断字、学历史就是从看戏开始的。”

从小喜欢戏曲的周琪,对戏剧非常执著,他师从陇剧《枫洛池》编剧之一陈文鼐先生后,走上了编剧道路。在老师的建议下,高考时他选择了中国戏曲学院,开始了对戏剧研究的学习。在大学里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是饱尝到了各类戏曲大餐,每年他看的戏有近三百部。最为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周育德老师,在艺术研究方面给了他非常多的指导。周琪撰写的学术论文《对中国戏剧文化的几点体验》,提出中国戏剧文化的元典精神、中国传统古典戏剧的范畴,得到了周育德老师的赏识。

大学里,充满青春热情的周琪对戏剧更加喜爱,尤其是他对推广甘肃戏曲所做出的一些努力,让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原甘肃省文化厅张厅长。周琪告诉记者:“1994年甘肃要办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我实习时,老厅长就对我有所认识,回到北京后不久在艺术节上演出过的甘肃西部京剧《夏王悲歌》在京演出,是一部非常好的戏,做为甘肃人我有义务组织大家观看,于是就在多所高校组织学生来看,反响非常好。这让我很激动,于是就找到了中国戏曲学院领导建议组织学生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学院领导非常支持,帮我邀请了很多专家,我也将整个剧组人员邀请来。张厅长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看好我,让人直接把我的档案从学校提回了甘肃。当我毕业去提档案时,才知道我的档案已经被省文化厅提走了。回到甘肃后,张厅长对我非常器重,不仅让我挑选工作,还让年轻的我担任了文化艺术界的评委。记得当时我才二十多岁,但全省戏剧调演时我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专家评委之中。张厅长知道我挑选的工作单位是省艺术研究所时,告诫我,既然选了艺术研究所就好好干,不但要搞好研究,还要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创作。正是老厅长对我的信任,让我在艺术研究所一干就是二十年。甘肃的文化资源太丰厚了,而去挖掘的人实在太少了,我能站在文化研究所的平台上,去挖掘这么多的‘富矿’是一件幸事。”

周琪是个非常纯粹的人,对于爱好更是异常执著,因此他在艺术研究工作上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爱人说他搞起研究就像个孩子,发现一条证据都会高兴地跳起来,总是沉浸在史料之中,就像古代人。但周琪认为,他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爱好与事业的结合,是可遇不可求的。周琪是幸运的,他的艺术研究道路不仅量大且面宽,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成果自然丰硕。他告诉记者:“1999年,我的大师兄徐枫找我帮忙修《中国戏曲志》子课题《甘肃卷》,我与师兄跑遍了省内地州市,下乡采访民间艺人,把全省的曲艺做了一次普查。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曲艺这块天地更大,于是我的研究领域从戏曲扩大到了曲艺。我跟着师兄修了6年的志,当书在北京结稿时我们都感觉太累了,看到文字都想吐。”

修《中国曲艺志》子课题《甘肃卷》,让周琪感觉学术之路太宽阔了,之后他又开始在藏戏、清史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其中他最为看重的是对剧本《天山雪传奇》的校注,这本校注得到了戏曲文献界的泰斗人物、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吴书荫先生的肯定,吴书荫告诉周琪:“像你这样扎扎实实去做校注的年轻人不多啊,要知道校注是一个累活,你校注的很好,我很喜欢,对戏的考证很详实,你的一些考证我已经引用。”

周琪说:“《天山雪传奇》是我在翻看《中国戏曲志·甘肃卷》时发现的一部戏,我认为非常有研究价值,但这部戏作已经遗失,我就不信这部戏丢了,可省内各大图书馆都找不到,我就开始查资料,最后发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文化部主持过一项刊印《古本戏曲丛刊》的工作,将中国近千种古典戏曲刊印出来,在这本作品的目录里有《天山雪传奇》,我利用科研的平台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发现这部戏作就存放在那里。有了剧本后,我就做了课题立项开始研究并校注。从这部剧本中我发现,这部剧本的历史价值要远高于戏曲价值,将当时‘甘州之役’的一些历史事件写得很清楚,对研究这段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周琪在工作上是个“两条腿走路的人”,除了研究他还在创作,而且创作的一些剧本演出后反响很好。对于自己的创作周琪说:“在创作上,我成功过也失败过,我写过一部戏《草根》,这是一部命题作文,写一位农民工的故事,我最害怕命题作文,虽然搬上了舞台,参加了全省调演,但我感觉不是我写的东西。我羡慕作家那种个性的写作,如我与省著名陇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佟红梅女士创办的甘肃梅馨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的《孔乙己·桃花源》就是这样。这部戏写的是孔乙己进入了一个梦境,实现了他的理想与抱负。当戏排好要演出时,我挺紧张的,人们能不能接受我写的‘孔乙己’呢?但没想到连老戏迷都坐着看完了这出戏,观众反映不错。当我走出剧院时,碰到了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市歌舞剧院的苏孝林先生,他对我说:‘周琪,我虽然很少看戏曲,但你写的这部戏我从头到尾看完了,我爱看,我要买下版权,要组织人排。’剧本取得了成功,我也有了更多的创作构想,我还会继续创作下去。”

采访最后,周琪告诉记者:“甘肃造就了我,甘肃这方土地培养了我,所以我喜欢这里。而我的爱好与事业结合,所以我尊重我的工作,我热爱我的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命。”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