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龙门洞
危楼高百尺
悬空栈道
青霞洞
飞仙潭
道士下山
龙门洞位于陕西省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景福山麓,古名灵仙岩,在景福山主峰西北面约1公里处的山腰上,海拔1800米。在峭壁上悬空建有殿、台、亭、阁等多处,有飞索吊桥栈道勾连,龙门洞建筑群被称为全国五大悬空寺观之一。公元1180年,丘处机栖居龙门洞后,这里成为道教的宏大道场。
丘处机既然有着这样的悲悯情怀,他自然应是“侠之大者”
3月初,在华亭采访富有地方特色的全国非遗项目“华亭曲子戏”和关山神秘的卡斯特溶洞海龙洞时,3天的行程本来已经相当紧密,但记者还是决定抽空去往与华亭相邻的陕西省陇县,那里有一个神秘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线索在吸引着我们,这与东方卫视热播的新版《射雕英雄传》有关,再说具体点,就是与第一集就登场的串联全剧的重要人物“全真七子”中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有关。
新版《射雕英雄传》中,47岁的邵峰饰演的丘处机一出场就气场逼人,完美地再现了金庸原著中对于他的人物描写:“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漫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
纵观剧中涉及到丘处机的情节,我们都可以认定他不单单是道士,更是侠客,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侠义心肠,挺身而出去关怀、去保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别人接不接受;侠义心肠的他也是有缺点的人,脾气急躁、性格倔强,与人一语不合就要动手,即使对方是天王老子,他也不怕。但在真实历史中,他是道士,也是志士,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奋不顾身去关注、去捍卫那些自己本不认识的芸芸众生而免遭屠刀杀戮。
在《射雕英雄传》原书和剧作中,丘处机的武功虽属一流高手,但却未臻绝顶之列,在真实历史上丘道长的武功如何无可考证,但他却用自己的智慧,折服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公元1220年,丘处机不远万里,远赴西域昆都斯(在今阿富汗)觐见了成吉思汗。丘真人之行的目的何在?且看看他出发前赠给朋友的一首诗:
“十年兵火万民愁,
万千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
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
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
早教身命得消忧。”
显然,丘道长不远万里,为的还是中原百姓免受屠戮。
历时3年,行程万里,74岁高龄的丘处机终于会成吉思汗于雪山,面对这让人颤栗的雄杰,他不跪拜,只是打个稽首,以自己的影响劝说成吉思汗下令“止杀”,解救了不知多少无辜百姓。
丘处机就是这样的人,无论是小说家言,还是历史真实人物,都有着旷世样的悲悯情怀,他自然应是“侠之大者”。而具有“侠道”之称的丘处机曾在陕西陇县的龙门洞修道七年,龙门洞也成为全真教龙门派的发源地。龙门洞说是在陕西,但离华亭县城只有区区30公里,有丘道长历史遗迹的地方,怎能不去?
3月7日早晨,我们在华亭县南部的上关镇碾子沟的关山寻访了海龙洞,这个典型的卡斯特溶洞虽小,但洞内也有着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更奇妙的是一条小小的暗河涌动,形成了三个深浅不一的水潭,让人惊奇的不仅是水潭里有弓背而游的钩虾,在洞壁上方还挂着几只蝙蝠,对于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纹丝不动。穿洞而出的小溪只是流动了几米的距离,就隐没在洞口青苔滋生的乱石丛中,它流往何方?
位于关山林区的海龙洞路途艰险异常,这耽误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中午在镇上吃过午饭后没休息,立即前往陇县。采访车一路沿着平阔的河谷地带行驶了十分钟后,在乡村公路边看到了“新集川镇”的路牌,同行的华亭朋友说,这已经到陇县了。
2013年,记者曾从张家川翻越关山去过陇县,从关山牧场开始,汽车的海拔表已从最高2120米一路下降,到关山底下的段家峡、曹家湾一代,始终在1000米左右徘徊。当时农田里的作物也从张家川的麻子、糜子变成了大片的烟叶,民居也变成了白墙青瓦、斗拱门楼、雕花窗棂的那种陕南风貌。
这次出甘入陕,却丝毫没有特殊的感觉。
秀水的侵蚀塑造了龙门洞与周边黄土地貌迥异的风光
从新集川镇去往龙门洞的路上,地形又变得逼仄,山峦重新从两边攒聚而来,一列列山无不树木蓊郁、岩石灰青,在这一派静谧的情境里,让人觉得冷清孤寂。
一位华亭的文友说,前面大家猜测从海龙洞流出的小溪去了何方,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答案,它肯定汇入到了发源于海龙山的“秀水”中,一路向南流。而在我们经过的新集川镇,古称香积川,这宽阔的川谷就是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在车窗里望啊望,却找不到这条叫秀水的小河,只知道它在南流,直到遇到了龙门洞所在的景福山,就像丝线切豆腐一样,将它分割为两半,东为混元顶(也称混元峰),西为朝元峰,两峰之间为深切的峡谷让两边的山岭倍增险峻,呈现出与周边黄土地貌迥异的风光。
很快龙门洞所在的群山,就用纵横参差、半壁如削的雄奇地貌欢迎我们了。
只见峡东混元峰与峡西朝元峰对峙的中间,半圆拱形的大门横亘于道。山门两边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和历代在龙门洞修行的高道们的大理石雕像,显得庄严肃穆,而在山门的廊柱上刻有两副楹联,一联云:“何处寻洞天到此洗心是蓬岛,哪里觅胜境咫尺涤虑即仙都”。另外一联是“洞天标胜景,混元有始,日月元终,自昔山灵栖凤爪;福地溯仙踪,娄景开先,长春启后,于今道派衍龙门”,品读这两副楹联,龙门洞的人文背景似乎已交代得再清楚不过了。
从山门沿峡谷而进,道路极为平坦,一路贪看急湍飞泉、冰柱、深潭,身体顿感轻松。由平坦的水泥路继续前行,过拱桥,一条青灰色石阶砌就的山道随山势迤逦而下,向上眺望如从云端垂落,让人望而生畏,正体现了道家建筑美学中的“难易相依”的意蕴。
深吸一口气开始攀爬,约莫二十分钟,记者已经汗流浃背,就在腰酸腿疼时,山腰处一处台地平展展地出现在眼前,几处古色古香的道院、游龙似的长廊、随风散播的檀香……一下子让你俗虑顿消,但这种惬意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再往斜上方看,有山峰像屏风直立在眼前,使人顿生“欲登青云苦无路”之惑,这不又应了道教哲学思想中“有无相依”的说法吗。莫慌,收束心神再定睛观瞧,发现在危崖之上尚有木质的栈道勾连,拐角尚有一径,贴着峭壁“之”字形向上延伸,再往上看,有游人如蚁,缓缓移动。在最不可能修建屋宇的紧要处,偏偏有六处凿洞架空、脱颖而的楼阁,实在让人怀疑这是仙家们捏一个诀,吹一口气,凭空变出来的,太神奇了,这不又应了道家建筑“险处逢生”的妙处?
站在平台的空地上,我们放出无人机拍摄照片,嗡嗡嘤嘤,无人机像一只大黄蜂升空,对着这块高达一百多米、宛如刀削,名为“全真岩”的陡直石壁细细勘察,从手机的屏幕上,记者看到了这些悬空建筑的细节,我们几乎要膜拜古代工匠的智慧了,围绕全真岩上下、左右、前后,布局着太上殿、太白殿、王母殿、玉皇阁、三清阁、混元阁,其中三座较大的殿阁垂直排列,悬挂在绝壁之下,好像一根枯藤上吊下来三只葫芦。再看结构,龛洞飞檐,全用斗拱架起,那些立柱一头支撑着庞大的双层殿楼,一头陷进挺拔如削的青石中,但它们自身只不过碗口粗。然而就是这一根根立木,却支撑着庞大的殿堂。
依山就势,向阳近水,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藏露结合、相得益彰是道教建筑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龙门洞建筑群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丘处机龙门七载应该是师兄马丹阳的巧妙安排,目的在于保全全真道教实力
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栈道移动,接受惊呼为“全国五大最吓人景区之一”的洗礼。
先说三清阁。由三清阁左侧木梯攀登,进入第三层洞阁,曰混元阁。那木梯约七米高,临空直竖于栏杆边沿,下视深渊,令人畏惧难名。
再说丘祖洞,它位于七真楼后的悬崖上,援木梯铁链登高约4米即达。洞高约1.5米,深约3米,面积约6平方米,是丘处机修道之处。洞内有丘处机的遗物磨性石一块,它实际上是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大石球,据说为当年丘祖磨性练功之石。
而到最后,我们就要到混元顶了,它惊险得难以名状,它位于混元峰的最高处,海拔1800米,距台地之上的道院垂直距离约为130米。混元阁底层为朝元阁(亦称玉皇阁),绕行太白殿后檐贴崖壁筑有一条长约30米、宽不足半米的人工悬空栈道,经南天门才能踏入洞阁之门。洞顶穹窿,垂满钟乳石,洞长、宽、高三维各约三米许。洞内石台筑有雕刻玲珑的木质画阁。沿洞壁右侧栈道向上登攀,钻入一个天窗似的洞口,便是第二层洞阁——三清阁。细观此阁,柱立岩穴,楹架崖隙,檐飞角翘,眷兽突兀,整座殿阁岌岌欲堕似的悬在空中,让人呆一分钟都是煎熬……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古建筑在丘处机隐居龙门洞时,根本不存在,他不事营建,修真所凭借的是天然洞穴。洞穴虽然阴暗潮湿,但不少的洞穴出口均面向东南,阳光可照射进洞。穴居修道,不仅符合早期全真道的节俭原则,更体现出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我们从史书上来看丘处机道长在龙门洞修道时的日常生活。金大定十九年 (公元1179年),丘处机的师兄“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由关中赴平凉、华亭一带传道,途经景福山龙门洞的时候,他召集信众,于此建重阳会。马钰第二年回宁海去了,临走的时候嘱托“关中教事付丘长春为主张”,交卸教事于丘处机。遵师兄嘱,丘处机也来到了深藏在崇山峻岭的龙门洞。
这有一个时代背景得交代一下,当时得金廷突然颁布“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遣发道人各还本乡的诏令,这一诏令让全真道教初创最艰难的时期来临。
学者分析,丘处机在龙门修道七载应该是马丹阳的巧妙安排,目的在于保全全真道教实力。
想要在龙门洞清修,谈何容易?我们来看当时的生存条件,丘处机“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
后人一直认为丘处机隐居龙门洞,不交世俗,只求清修大道,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他有约即到,认为丘处机并没有蛰伏,而是“有邀即到”、“有问即答”,广交当地文人学士,巧妙周旋,积极活动,争取各方面关系,交结不少高道、名流、友人和大量信徒,由此获得了巨大的世俗名声,他们崇敬丘处机之修行情操以及个人道德魅力,不辞路途遥远,前来谈经问道,求医治病。
龙门洞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是在丘处机殁后52年中出现的,当时的高道贺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规,离家入林定居修炼,大修宫观,宏大山门,加上长春真人被金、元王朝封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受到道教内外的尊崇,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终于成为道教盛大的丛林,得以绵延永存。
沿峡谷排闼而来的山峰山体多呈灰白色,这是一种什么岩石呢?
早春二月,龙门洞的春天似乎是姗姗来迟,在山中我们没有看到烂漫的山花和绿意萌动的枝条,沿峡谷排闼而来的山峰山体多呈灰白色,这是一种什么岩石呢?
在峡谷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典型的岩溶地形中,悬崖峭壁对峙,大小溶洞形态各异,岩层流水淋漓,溪流洪水冲激,形成大小水潭,星罗棋布,这为龙门洞号称凡36洞24潭的形成奠定了地理条件。
这些岩体会是石灰岩吗?
著名地质古生物学者李越早在2007年考察龙门洞就做出了论断:龙门洞有“第二华山”之美誉正是得益于4亿年前形成的奥陶纪石灰岩。
当初在龙门洞山门北侧的陡崖上,有一大块植物稀少的石壁,他一眼就看出它是一块奥陶纪晚期形成的生物礁。我们也找到了这块岩壁,从小路攀登到离平地20米左右的时候,趋近观察,这些岩石中并没有珊瑚骨架化石,也没嵌着贝壳的痕迹,它可能是生物礁吗?奥陶纪初,从山东到陕西是一片热带浅海,古地理学称之为“华北陆表海”,它一边缓慢沉降,一边接受生物聚集的碳酸钙堆积,经过两千万年的沉积,形成数千米厚的碳酸盐岩。到了奥陶纪晚期,华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因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地,而陇县龙门洞一带,是华北陆表海边缘较深的斜坡带,原来的深度和坡度较大,经常会出现从浅海区域塌方滚下的砾石,所以珊瑚和海绵群落生长不兴旺,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里形成了蓝菌类繁盛的“天堂”,从而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砾石层上长出的灰泥丘。灰泥丘,是一种与珊瑚礁形成机制完全不同的比较另类的生物礁。
如果你恰好对于地质学充满兴趣,可以在那块山岩之下敲下一块石灰岩,磨成0.03毫米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或许就能看到片状、丝状和微球状结构,会找到4亿年前海底蓝菌类微生物辛苦造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