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天水博物馆馆藏珍宝:汉代绿釉陶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夕阳红 时间/2017-03-27 09:50: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奁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专门放置梳妆用品的器具,读音:lián。

奁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专门放置梳妆用品的器具,读音:lián。《说文解字》云:“奁,镜匣也。”古代不论男女均蓄长发,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铜镜作为梳妆用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材质本身就具有货币属性。因此对铜镜等梳妆用品的保存保管也颇费心思。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绿釉陶奁,体呈圆筒形,高19.3厘米,口径14.5厘米,重1730克。红陶质施绿釉,无盖,直口,直壁,平底,三兽足。腹部主体为两组模印图案,中间由两道坚凸棱分为两区,分别模印山石,树木等景物及鹿、狗、虎等动物形状。动物或跳跃、奔跑,或回头张望,形态逼真。图案上下各装饰凸弦纹两道。器形釉面莹润光亮,纹饰简洁古朴。

奁最早出现于西周,盛行于秦汉,经历代发展,奁的款式变得多种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古代的奁多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式盖子,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实用的奁有漆、铜等质地,制作精美,纹饰华丽。陪葬用明器多为陶质。汉代的烧陶工艺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着釉的经验,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因此汉墓中有不少绿色的低温铅釉陶器出土。

在“事死如事生”的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达官显贵家族,往往会将墓主人部分生前用具一并埋葬,以供墓主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使用。而经济基础较差的家庭,也因为攀比心理,在明器的数量质量上不惜花费,以博取孝顺的声誉。

厚葬之风,能否使祖先为他的子孙提供多少保佑是个未知数,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这是汉代的“孝子”们没有想到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