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岷县结合精准扶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在岷县乡村,农民群众读书有了去处、活动有了场地、健身有了器材,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文化生活大变样
过去,岷县申都乡新民村有一个“闲话坛”,农闲时村里人常常在那里拉家常。如今,人们常去的地方变成了文化广场、综合文化站、阅览室、电脑室、培训室、健身房。
近年来,为了将文化惠民工程推向深入,岷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三个倾斜”,即重大资金向基层倾斜、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文化设施向农民倾斜,并制定出台了《文化惠民工程监督考核办法》《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协议》等一系列文件和制度,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县财政预算,建立了统一的文化低保专门账户,严格专款专用,同时加强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具体工作推进中,以政府买单、群众免费享受的形式,优先为偏远山村建设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目前,全县已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和贫困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近三年来累计为贫困村送电影1500多场,送戏或文艺晚会300多场。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促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群众文化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全县先后涌现出群众文化团体15个,民间舞蹈队80支,自乐班136个,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新民村的李贵生老人高兴地说:“过去农闲没地方去,村里人聚在一起基本是聊天、看电视、打麻将。如今村里有了文化站,学习玩乐都有地方可去,生活面貌大变样了。”
农家书屋受追捧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岷县营造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良好文化生态。
如今,农家书屋成了麻子川乡吴纳村村民春耕前必进的“课堂”。村民们可在其中查阅农技资料,也可以上网远程接受农机知识培训。记者采访时,正在学习的村民包玉生说:“冬闲时间,可以来这里找一些有关选种、科学施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方面的资料,农家书屋里这方面的书籍很全,能解决好多问题。”
吴纳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介绍说,农家书屋让村里人养成了农闲时读书看报的习惯,尤其是农业科普类书籍最受欢迎。
兼任书屋管理员的大学生村干部曹小明说:“农家书屋晚上也不‘打烊’,农民除了可以在书屋阅读外,还可以把喜欢的书籍借回家看。尤其是最近一段春耕时节,来农家书屋看书、查资料的农民络绎不绝。”
全力打造“文化大县”
改变乡村风气的,不仅仅是农家书屋。
近年来,岷县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从2012年至今,岷县连续五年免费给老百姓送戏、送电影、开展文体活动,每年为农民免费送戏4场实现乡镇全覆盖,每年开展2次文体活动实现乡镇全覆盖,每月放映1场电影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年放映4场电影实现农村中小学全覆盖。
不仅如此,岷县还将丰富百姓生活、繁荣文化事业纳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将突出岷县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规划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和风格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物,加快实施体育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区文化品位;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岷县历史文化宣传推广和价值挖掘,推进岷县花儿、洮砚制作、铜铝铸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创新。
梅川镇永星村党支部书记包供同由衷地说:“这两年,随着乡村文化场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群众经常有戏听,天天有书看,人人有事干,村里没有闲人转,大伙儿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