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老艺人杨树森与他的皮影戏情结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薛小平 王书昉 杨太康 时间/2017-05-24 11:33:0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甘肃礼县东北部大山深处的固城乡张家村清水组,当地非物质文化——皮影戏制作传承人78岁高龄的杨树森老人讲述了自己的艺人故事。

杨树森老人

今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地处礼县东北部大山深处的固城乡张家村清水组,我们慕名采访了当地非物质文化——皮影戏制作传承人78岁高龄的杨树森老人。

杨树森皮影戏的传奇人生

今年78岁的杨树森,高高的个子,身体硬朗,头发花白,耳聪目明,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一双温和的眼睛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当我们一提起皮影戏的话题,杨树森老人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他生于1941年,十几岁就爱上皮影,成了皮影戏迷,自己唱了30多年的皮影戏,到66岁才不唱了。从七、八岁上私学的时就开始学习制作并唱皮影戏,因为那时家里也比较困难,村上也没有其他文化娱乐,可自己就是喜欢唱皮影戏。上学时还经常把学习皮影戏的样板夹在书中,有好几次都让老师没收了,就这样偷着学习了三、四年皮影戏。到十二岁的时候,就和同村几个喜欢皮影戏的小伙伴走出去到临近村演唱皮影戏。后来自己又写了一本有关皮影戏的书,刻了光盘。渐渐地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了他既唱皮影戏,又会制作皮影道具,天水、甘谷、武山,礼县等地的人都让他制作皮影戏箱子。

杨树森说,在“文革”时期,一部分与皮影戏有关的书籍资料都被烧掉了,但他还是小心翼翼的收藏了一部分,偷偷地跑到山上的寺庙里在没有人的时候拿出来学习研究。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又唤起了他多年来的皮影爱好,燃起了对皮影艺术的心火。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他在当地或者走村串乡为村民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杨树森老人制作的皮影人物

杨树森老人皮影的制作过程

杨树森讲解了他的皮影戏人物及道具制作的过程,他说,刻制皮影(皮影的造型、制作与包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杨树森说,刻制皮影大致分为几种步骤,即选皮、制皮、拓影、雕刻、着色、出汗、砖熨、安装等工序。首先是刮皮:皮影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皮子的质量,临刻皮影前就选好皮子,一般选牛皮的原料(有驴皮、羊皮、驼皮等),最好是黑母牛犊为佳。把皮子选好后放到桶里面浸泡十数天后,拉出来把皮子上的毛或肉质刮、铲干净至极薄,要均匀、平展。然后找一个大木框,把皮子绷紧钉在木框上,待干后就可以雕刻了。其次是拓影,也称拓样,把半透明的皮子放在影谱上面,用针划出轮廓。拓影也是一个主要的步骤,如果皮质不好或不透亮,看不见下面的底谱,就会走样,拓出来的图影不太好。刻出来的皮影就会变形,所以拓影时一定要细心。再次是镞刻。甘肃皮影大多都是牛皮影,无论是造型上还是质地上都与其他地方的皮影不同。我们用的是牛皮镞刻(也称雕刻),由于刻制时不光用刀子镂刻,还用不同形的刀具,包括刀、刃、眼等几十种之多。雕刻时对皮打、刻、扣、定、挖等刀法镂刻故称“镞刻”。镞刻时一般按顺序的进行,并且还有口诀,走刀推皮打眼扣弯弯。如刻头像是先刻头帽后刻脸,眉毛刻罢再刻鼻子尖。对女主角的口诀是“弯弯眉,细细眼,樱桃小嘴一点点,圆额头下巴尖,不要忘记打耳环”。咱们西北的皮影头部造型近千种,丰富多样,一般采用五分脸,即是全侧面的形象,一个眉,一只眼,大耳轮,半面嘴鼻一个脸。生旦头捎子,多用阳刻,如旦角捎子刻出来得显得妩媚,武生则显得英俊,小生之儒雅。头像还分忠奸,忠若显得正直,奸像显得阴险、诡异等。净丑的形象多用阴刻,净,花脸则显得勇猛,丑,则滑稽性的笑脸。头梢佩戴在刻制时有穷富之分,穷的(一般指没官职或没钱的人)是阴刻,用刀比较粗旷单纯。富人的穿戴比穷人的穿戴都比较复杂一点,如刻花草等。做官的则就不同了。比如王、妃,头捎则刻龙头和凤头,还有衣着刻莽袍。相、将等各不相同,衣着即身段,包括:身、腰、腿、胳膊等,除了穿戴衣着、摆设和桌椅也各有穷富区分。刻特殊人物头像(如孙悟空、猪八戒、龙王、公主等)则是专用的不得代替。最后是着色、出汗、砖熨。着色出汗砖熨是连贯性的,当皮影刻好后开始着色。上色时把刻好的皮影用石铲铲平,再用五颜六色的颜料,两边都绘画上色就出汗砖熨,砖熨就是把砖用火烤到一定的程度把装染好的皮影,放到中间后待到一定时间取出。这一连贯性的程序就是出汗。再下来,连接也叫安装组装。一个皮影全身由十一块构成(头1胸1腰1腿2上臂2和下臂2手2等),影人之头则随剧情需要,分置于不同影人(捎子可以调换),身段里的颈套在前胸和手上都套上铁丝和竹签,以便表演者耍弄时方便。整个过程序组装完毕后,压平展穿上签子,就可以拿去演出了。

为了能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多年来,杨树森不懈追求钻研戳刻技术,从原来5.6寸变成现在1尺多高,不断创新,到现在一直从未放松,从而在造型上形成了自已创的独特风格。他希望以后的人们在现代皮影的基础上,更好把皮影发扬光大。

杨树森老人丰富多彩的影戏形象

杨树森说,一般一担皮影戏箱可分为12个包册(细致全面分为20个包册)分类包册有:头册、身段、马靠、桌椅、宫殿、车、轿、銮驾、站堂,花草、树木。头册分为:生、旦、净、丑、高盔、翎子、相貂、鬼怪头、神头、变脸头等。咱们西北一带头梢子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多彩,如旦类有:小旦、正旦、花旦、彩旦、老旦、刀马旦、瑶旦、媒旦、埼角旦、武旦、包中旦、妖旦、钉子头等,仅旦类的造型就有四十余种。清代头像有皇上、官头、太监都有红缨子。身子又叫身段或戳子:分类为龙袍、蟒袍、官衣、铠甲、旗袍、帅袍(显衣)帅靠、打衣、剑褂、刀褂、各种男女裙子、昌衣、八卦衣、背剑、仙衣、鬼神身段等。杂角还有清代朝服、官服、太监服装等。站堂分为;护卫、车马、銮驾、各种站堂、枪旗、执灯、撑伞、提香炉、標子、兵卒、洋枪队等好十种之多。马靠:骑象靠、骑虎靠、麒麟靠、骑牛靠、骆驼靠等。桌椅:桌椅的分类也很多,有龙桌椅、元帅桌、帐桌、福桌椅、石桌椅、古木桌椅、贫桌椅等。彩朵、云神是皮影的主要册夹,包括有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天官踢福、赵王二帅云朵、五天君、无显财神、四大天王、火神,几乎各类神圣都有,因为雕刻皮子时用的成本太大,外面演唱时不太方便。演唱时神圣头像及身段用云褶子代替。道具:花石、包括各种花、草、树、木、石、花架盆景、床纬、绣帐等。

当我们提出要看他的戏箱时,杨树森让儿子小心翼翼搬来箱子,打开一件件拿给我们看,戏箱中雕刻的所有皮影把在场的人都震撼了。他老人家刻制的皮影,从技术、造型、风格都有独到之处。他把一件件皮影道具摆弄着让我们拍照。

杨树森老人笑眯眯地说:“我原以为这么古老这么陈旧的东西早就没有人在意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古懂’都成了稀世珍宝,这让我这个热爱皮影的皮影迷兴奋极了,所以自豪而骄傲地为皮影艺术而喝彩、为所有皮影界的同行们而骄傲,我希望能把中国皮影艺术这个国宝发扬光大。”

杨建康说,每当春节期间,村里都会演唱皮影戏,按照年会的会头计划,在村民的支持下,准备工作便在春节前夕就绪。大年初一开始搭好台子,晚饭后就开始接山神等,吹着唢呐、敲锣打鼓、提灯笼、放鞭炮,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地去迎神接圣,坐好神像后就开始唱戏了,这时台下挤满了人群,台上演员们正在忙碌的进行着演唱前的准备工作。第一场演唱的是“五福堂”,是为了给一村或一方的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和吉祥平安。第二天便是热影子。早年之时把亮子和台子搭到太阳底下利用太阳的光把影子在亮子上显现出来,就叫热影子,现在电灯已代替了太阳。第二天晚上还是本戏,有时加演一场,看戏的人们戏趣正浓,还想看时加演二场、三场不等。唱完后,收拾好皮影拆了戏台,送了山神爷等神圣。第三天便到外村去演唱了。

愿清水河皮影戏传统文化艺术永放光芒

清水河组,这里四面环山像个弧形,细水而长流的清水河养育着淳朴的人们。受地理环境和古朴民风的影响,一直以来,村上的文化艺术色彩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当地村民们有喜欢书画、根雕等爱好,但最有特色的还是皮影戏,几百年来,经久不衰,风采依旧而更加兴盛,皮影戏箱周游天水、甘谷、武山、礼县、西和等县区的几十个乡镇一千余村,为数以万计的人们祈福降祥,送子送财保平安。春有春台,秋有秋戏,周而复始,一如继往成为上通神灵,下保百姓的使者。

在清水河皮影戏剧团里,今年48岁的村民杨志贤是目前该村皮影戏剧团的主要负责人,他们这一代人的皮影戏都是从杨树森老人跟前学来的。他说,目前大家唱的皮影戏是从清朝乾隆时候开始盛行,在“文革”中有一部分损失了,但改革开放后又兴起盛行。现在,自己最担忧的就是皮影戏的制作过程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了。47岁的李尚奎说,自己的父亲从小就爱好皮影戏,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跟着戏班子看拉板胡、吹锁呐,长大后自己也拉起了板胡、吹起了唢呐,有时候也学唱戏。50岁的李彩莲是戏班子里面唯一的一位女角色,主要是唱旦角,常年跟着戏班子到周边的村庄表演,她也是继承了父亲的唱旦角色,喜欢表演。72岁的杨政生是戏班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位表演者,在角色扮演中以打锣鼓、唱旦角为主,在唱戏场面中是老艺人的“多面手”。63岁的杨天佑从爷爷辈开始就在班子中拉胡板、吹唢呐,跟随班子几十年了,有时候扮演生、净的唱腔。

“目前我村在皮影戏方面突出的老艺人不多了。皮影戏曲作为我村特有的地方文化,我们要加大后继人员的培养与传承,以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张家村村干部杨军辉说。

在张家村清水河组,以杨树森老人为代表的清水河皮影戏,能从多年以来延继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如今戏箱扩充丰盈,皮影遗旧创新,戏班子更是风采依旧,壮大兴盛。每年正月初一开始,清水河组皮影戏走乡串村给群众表演,为一方的百姓祈求平安、福祥,给村民带来了古老文化艺术的精神享受。它表演着历史,传承着艺术,愿清水河皮影戏这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永放光芒。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