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耤河古坡镇段
陇右古城天水,自古就有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耤河横穿天水向东注入渭河。耤河送远了秦人牧马的背影,看过了隗嚣的故事,听过了苏惠织锦的机杼声,耤河从李广衣冠冢下流过,杜甫的长歌短吟更是伴随着耤河,从唐朝一直走到今天……
就像兰州拥有黄河,耤河之于天水就是母亲河
但凡河流经过之地,总是会留下许许多多的故事。大江大河在滋养一方水土的同时,也孕育了历史与文明。
多次来往天水,耤河是不陌生的一条河流。穿城而过的耤河,总是静静地流淌,伴着每一日的开始与结束。
就像兰州拥有黄河一样,耤河之于天水也是母亲河般的存在。这条从发源到汇流,全部在天水境内的河流,与这座城市一同日新月异。
瘦驴岭脚下的耤河源头
天水,喻为水从天而来。《水经注·渭水》中在记录渭水支流耤水至上邽城时载:“上邽县,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国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由此而演绎出天河注水的传说。当然,关于天水这一地名的出现有不同的时间与缘由,但是促成这个名字的得来,却和这一条耤河是分不开的。
耤河,初见这个名字时,人们大多会有些犹豫,拿捏不准究竟如何念,因与“籍”字相似,便念出“籍河”。这个念法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在天水,耤河被人们称为耤河(Xi he),并没有按照标准读音来念。而耤河的写法,在明清时期也还是籍河,到了民国后期,才逐渐变为现今的耤河。
翻阅资料发现,在《水经注》及后来成书的诸部秦州志、民国时编纂的《天水县志》中,皆称“藉水”。但在之前它却称为“洋水”。《山海经·西次四经》记载,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是为洋水之名来由。今人沿其说,多称其河“古名洋水”。另外还有峄水(见民国时《中国地名大辞典》)、旱水(见顺治版《秦州志·地理志》)、乌油江、乌龙江(见新出《甘谷县志》)等别名,但今人多不引用。
耤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发源于甘谷县南端秦岭主脉北麓,其地高峰称瘦驴岭,海拔2477米,是甘谷与礼县的界山。源头即位于岭北山谷。其水从发源处北流,至瓦泉峪转东北流,从古坡又转东流,再东南流,进入秦州区境,最后在天水市麦积区的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是渭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多少次的停留,都只是短暂的驻足。河流经过的地方,也是生命的诞生地。繁衍于此的人们、根植于此的文明、流淌于此的历史,都使耤河意蕴深沉无限。
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流?对于耤河的定位,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多的则是人们内心的情感定位:它是天水人息息相倚的母亲河。
于是,记者在5月8日,再一次出发,前往天水与甘谷,与耤河来一次亲密接触。已然立夏。一路上禾苗青青,天色正好。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沿途连片成海。目之所及,皆是绿色打底,各色山花争艳。
百潭寺下水石相激
逆流而上,向甘谷古坡草原出发,在高山草甸中寻一汪清泉
万物皆有源。
逆流而上,想要寻找耤河的源头。历史上,关于耤河的源头,说法不一。一说耤河发源于天水市甘谷县的古坡草原,二说是在礼县的固城乡。
采访车至甘谷,见到了甘谷当地的老朋友刘燕,他是记者此行寻找耤河源头的向导。将近正午时分,甘谷县城的气温热辣辣的,刘燕说,别着急,等一会到了古坡草原,就会告别高温,十分凉爽。
早在约1500年前就成书的《水经注》中就已经记载了耤河,亦对耤河的发源地做了记述,“水出南山……东历当亭川……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当亭川即今关子川,竹岭水即金家河,明确以今甘谷南为源头,竹岭水(金家河)属支流。但是,天水当地一位研究耤河的学者也曾考证,在清顺治版《秦州志·地理志》中,称“(西)九十里曰刑马山……中有大南峪、小南峪,其水皆北东流,入于藉”。可证其志依《水经注》载,将今金家河(该流域有大、小南峪)视为耤河支流。可是,其后乾隆年初编成的《甘肃通志》中,却一反过去沿袭千余年说法,称“刑马山迤南为固城山,藉水出焉”。这里的固城山就在现今的礼县固城乡。前后的记录不一,且又是官修书籍,这就造成了后人对于耤河的发源地有了不同的说法。
后来,几经考证,耤河发源于礼县固城山的说法,无法确切地支撑实地考察的结论,所以,这一说法,现在沿用的便少了。
回想出发前,记者还特意提前询问了刘燕,一听来意,刘燕脱口而出:“耤河的源头,那就在我们甘谷的古坡草原啊!”由此看来,当地人还是比较认可甘谷古坡草原为耤河源头的这一说法。
那么我们就亲自走一趟古坡草原,一探究竟。
即将汇入渭河的耤河北道埠峡口段
古坡草原位于距离甘谷县城东南方约35公里处古坡镇。这里地处秦岭主脉东麓,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海拔2716米的石鼓山是境内海拔的最高峰。这里,是甘谷境内海拔最高的地方。
翻山越岭,短短的35公里路,我们却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山高坡陡弯子多,但却无数美景在“险峰”。翻山而过,花开漫山,古坡镇就隐藏在山谷内。山坡上连片的山杏花,山下村舍与油菜花田相间,大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杏花始盛开”之景。
在骆镇长的带领下,记者直奔草原而去。
古坡是秦人早期为周王朝牧马在天水保留至今的最原始的高原草原之一,养马历史十分悠久,故名古坡。
站在山顶,大风呼啸而过,将炎热的初夏一下子像是带回了深凉的早春。骆镇长指着四周对记者说,这里是礼县、秦州、甘谷和武山四县交界处,又称四县梁,翻过草原继续南下,就可以到达礼县。
远处山山相连的谷地里,就是耤河的源头。去往源头没有公路,古坡草原因为有耤河存在,若是寻找而去,所过之处多是湿软难行,且谷深而人迹牛羊罕至,想要亲眼一见,似乎有点困难。
都说耤河的源头在草原深处的瘦驴岭北麓的山谷里,我们站在远处,便可以一览瘦驴岭,一条半米见宽的溪流,沿着山岭弯弯曲曲地流淌出来,波光粼粼。这,便是我们能够见到的耤河最靠近源头的模样。
耤河,在古坡,叫古坡河。全长22公里,由西向东纵贯古坡全境。山高谷深,河床窄狭,越向东流,水流越湍急。
在百潭寺下,水与石的撞击最为激烈。记者问骆镇长,冬天的古坡河结冰吗?当然!河面结冰,冰下河流。
高海拔的古坡草原,一年的无霜期才只有180天左右,高寒阴湿蒸发量少,再加上降水量多,是耤河主要的天然水源涵养地。每年盛夏,冰雪消融,也成为了耤河的蓄水源。
古坡草原
顺流而下,出古坡过关子,漾漾耤河,滋养历史与文明
耤河发源于古坡,出瘦驴岭向东北方流去,途经古坡镇的西沟、黄家庄、上、下店子等村,在古坡镇转向东流,翻马家山,过关子镇,与连霍高速并行,再随高速路一同转向东南方,流至藉口镇附近,又复转为向东流,在秦州区进入天水市,流向麦积区,最后在麦积区的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古坡,我们放飞无人机,从空中的视角再一次展现耤河。光影明暗交错,农田与草地交错,河谷与大山交错,所有的交错,都阻拦不了耤河前进的脚步。在飞行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耤河流经的每一个角落。
从瘦驴岭到麦积区,耤河的自然落差足足有1517米,流域地形西高东低,支流不对称分布,多来自南侧。金家河、南沟河、罗玉河,是耤河在秦州区境内纳入的支流,而这些支流,在《水经注》中也同样记录在册。
刘燕说,曾有天水当地的学者做过总结和比对:金家河从《水经注》直至民国时《天水县志》皆称竹岭水,南沟河《水经注》中称黄瓜水,罗玉河是一条史籍中记述很早的河流,《山海经》、《水经注》中皆称蒙水,此外还有岸峪河、普岔河、平闰峪河。从市区南汇入耤河的豹子沟、吕二沟、龙王沟、水家沟,从《水经注》中分别称毛泉谷水、核泉水、阳谷水、宕水谷水。
顺流而下,出古坡过关子,耤河始终轻快地向前流淌着。沿岸的人们,在河边嬉戏与思考。短短85公里长的耤河,接纳了近10条支流。作为渭河水系的一条重要河流,它还见证了发生在这片流域上的浓稠岁月。
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在耤河沿岸发现了相关遗址。在秦统一全国之前,耤河源头地区是先秦先民们养马发迹的地方。后来,原生活在这里的戎人被秦人征服,秦武公在这里设邽、冀二县,进行直接统治,形成了最早的县制,这一点,在甘谷毛家坪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随后的耤河流域,更是政治中心,甚至在现今天水市区北山之上就有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隗嚣宫,是西汉末年天水地方割据隗嚣的行宫。
水草丰茂、气候宜人,地处诸多河流与秦岭山脉交汇之处,耤河流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北伐曹魏,两次进入耤河流域作战;三国后期姜维率蜀汉军进入陇右;现今天水市郊的皂郊镇,就是持续数十年的宋、金陇右鏖战之地。姜维、李广等一代名将,都出生于此。
这些都是有实物作为佐证的历史,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加久远的远古时期,这里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伏羲演卦、女娲造人等等。历代的诗人文豪更是驻足于此,李白、杜甫与秦州也结下了深厚诗意渊源。
伴着伏羲古琴的幽幽古音,耤河水流淌千年而不息,滋养了这片土地之上的历史与文明。
耤河边的磨针石
有河就有故事,耤河入渭,成就一座天水城
一条河,一座城。
耤河真正成就的是天水城,这里是耤河最为宽阔的地方,也是它最后的归属地。可以说,没有耤河便没有天水城。
穿城而过的耤河,平缓地流淌,模样发生了变化。河道分流变宽了,经过疏浚与改造,天水市区里的耤河段,保留了古河道的沧桑,又在耤河中下游城区段建了耤河风情线工程,设6道橡胶坝和滨河公园生态景观。
古河道里,草木丛生,耤河细流而伴着泥沙,好似历经历史沧桑的老者,在静默不语。橡胶坝里,耤河水面宽而阔,几十米宽的河面,清透而充满生机,尾尾鲤鱼游弋其中,道道橡胶坝形成落差,喷高入云的喷泉,水珠四溅,清凉无限。每一年的端午,龙舟赛都在这里热闹上演。
玉兰花开,初春时节点缀在耤河两侧,杨柳依依,是盛夏里的多情,每一年的端午,龙舟赛在这里热闹上演。金秋落满银杏,随后深藏隆冬。
有河就有故事,耤河成就了一座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耤河畔的天水城,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洌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天河注水”,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的别称是“秦州”。这里是秦人的发祥地,直至现今,还有很多地方沿用着“秦”字,秦安县、秦州区、秦岭山脉等。在唐开元盛世,秦州是中国西去长安的一大重镇,被称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时。
成纪、龙城、轩辕故里、羲皇故里,这些对于天水的称呼,无不在展示着是耤河滋养下的天水城。
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古迹。伏羲庙,一年一度的伏羲大典,祭奠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寻根的精神图腾。玉泉观、南郭寺、李广墓、纪信祠、诸葛军垒、文庙等都是天水城厚重历史的见证。以明代民居南北宅子为代表的天水古民居,藏于条条老巷子中,在参天的古树掩映下,将北方与南方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规模宏大、古朴雄浑,却又带着江南翠竹丛生,门庭花锤的婉约。
南郭寺因有生长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古柏而著名,唐代诗圣杜甫曾经寓居于此,写下《秦州杂诗》多篇流传于世。天水亦是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乡,有“飞将巷”、“李广墓”等遗迹。
座座大桥,气势如虹,连接了耤河南北两岸,而在耤河右岸的南山,也是黄河流域最早进行水土保持试验的地方,1941年国民政府黄委会在天水设立“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举办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训练班,在南山大柳树沟和吕二沟开始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试验区。该区试验工作开展六十多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漾漾耤河水,穿过新城老街,穿越历史与现今,在天水城区右纳吕二沟,左纳罗峪河,继续东流至三十里铺右纳罗家沟(横河峪),至北道埠西端的峡口汇入渭河的大合唱,结束了它在大地上蜿蜒的书写,这样一条短促的河流,却成就了天水这座煌煌大城,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