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凤琴,1959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窦凤霞,1968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肃省陇剧院演员团团长,兰州文理学院特聘教授。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青联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甘肃“戏剧八骏”。
甘肃人好秦腔,好得那么真诚、那么实在,正因为如此,甘肃观众看戏的品位高,要求多。数百年来,在甘肃这个大码头上来来往往的无数戏班和难以计数的戏曲名家,无不小心翼翼唱戏,拿出看家本事演戏。也正因为如此,知名的戏曲演员一直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中国戏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存在还是发展,“传承”都是其必经的一个过程。中国戏曲的传承以两种方式为主体,也就是行内常说的两张“大网”——血缘网、师徒网。甘肃戏曲历史上虽然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但很少有像以京剧宗师谭鑫培为代表的谭门七代家族传承体系。陇东戏曲窦家班这种沿袭五代的戏曲世家在甘肃戏曲史上并不多见,无疑具有突出的地位。
梨园世家肇始三胜班
文化底蕴深厚的庆阳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差不多每一个人都能哼几句秦腔或眉户,对很多剧目的故事更是烂熟于胸。提起唱戏的窦家,老辈人则如数家珍。
清代中后期是甘肃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天,宁县窦家院鼓乐喧天,热闹非常。由当地人窦广来创办的三胜班开班演戏。三胜班人才济济,剧目众多,很快成为活跃于陇东董志塬和陕西西北地区颇受百姓喜爱的重要班社。班内演员行当齐全,戏码硬整,能演《八义图》《马踏五营》《紫霞宫》《春秋配》以及董志塬“八大本”的大部分剧目,因此影响深远。三胜班的班主、丑角窦广来,净角徐大喜,旦角一枝花的演技精妙绝伦。陈三刚、金环子、张庆美(张大少)、韩四喜、罗墩墩、钟世亮等其他演员也是名扬甘肃、陕西两省的秦腔好角。
身兼班主与主演的窦广来对秦腔艺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把所有的家产全部投入到戏班建设上,三胜班一红就是十多年。清末,由于老人因病谢台,再加之兵荒马乱,戏班难以为继,几经挑选,窦广来把戏班转让给当地秀才张清源接替做了箱主,戏班遂更名清顺班。清顺班延续三胜班的盛名,在菊坛又叱咤风云了近20年,直到1928年,将戏箱卖给早胜同家班,班社才告解散。
也许由于先前办班艰辛非常的缘故,窦广来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走上戏曲的道路。几年下来,到了窦富民的父亲这一代不唱戏了,做了商人,家业逐渐恢复。
菊坛伉俪话戏缘
今天,陇东许多老秦腔迷还念念不忘窦富民的“家庭版”《红灯记》中窦富民饰演的李玉和、李毓秀饰演的李奶奶、女儿窦凤琴饰演的李铁梅。据老艺术家窦富民讲,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戏曲,嗓子也特别好。一天,他听说陇东剧团在附近的山神庙唱戏,便跑去看。看完戏还一头扎到后台看演员们的服装、道具。久而久之,剧团也没有人拿他当外人,让他唱了几句,窦富民张口就来,字正腔圆,不同凡响。就这样,窦富民继承祖父衣钵,将一生献给了秦腔。
上世纪50年代初,宁县剧团学生班阵容齐整,行当齐全。窦富民在剧团初习旦角,后主攻生角、须生和花脸。对于从事戏曲表演行业的人来说,口传心授都是其学习和训练的必经之路。窦富民除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家学外,还不拘门户,投身秦腔名家王超民、刘振忠门下刻苦学戏,没有两年就能登台演出,一炮打响。他早年的旦角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邵巧云》中的邵巧云、《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都独具一格,形成了窦家颇具特色的旦角表演风格。后来窦富民改攻须生、辅之净丑,在舞台上塑造了20多个全新的舞台艺术形象。窦富民演出的《白蛇传》《五典坡》,现代戏《八一风暴》中的方大来、《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等,都成为他的代表作。
窦富民的妻子李毓秀也是一位很有艺术造诣的名角儿。窦富民和李毓秀既是同乡,又有着志趣相投的事业。两颗热爱戏曲的心早早地凝聚在一起,成就梨园佳话。那时候,生活虽然很艰难,但窦家依然钟情于舞台,时刻不忘秦腔。农村虽然生活艰苦,但每逢家人团聚,好戏就开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邻居们也饱了耳福。
金凤鸣陇上
窦富民、李毓秀一共生了4个儿女,其中长女窦凤琴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的顶梁柱,次女窦凤霞是省陇剧院的名角儿。
提起“金嗓子”窦凤琴,首先想起的就是她的成名作《斩秦英》。正是这出戏,一名艺术家的名字与一部经典作品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窦凤琴精湛的演技得益于父母的精心培养,更得益于她早年上山下乡赶庙会,在简陋的舞台上摔打的经历。旦角行的青衣、正旦、花衫、小旦,她一人包揽,需要什么演什么,会的演,不会的现学,救场如救火。一年演三百多场,繁重的演出,苦是苦,却磨炼了她。因为从幼童学艺,没有系统地上过学,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准备。戏文就是她的课本,她边学边唱,广采博纳,厚积薄发,接通了人物的血脉,准确地掌握了节奏,与剧中人物产生了思想共鸣,融为一体,从而在舞台上树立了许多具有新的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她的《秦香莲》《火焰驹》以及现代戏《红灯记》《朝阳沟》等,基本上囊括了半个世纪以来秦腔旦角戏的主要剧目。
窦凤琴在努力做一个好演员的同时,一定要做一个好人,这是她的座右铭。有一年,她演秦腔现代戏《朝阳沟》里的银环,庄稼人看得入了迷,全县的乡乡村村都要她去演。但这时她在练功时腿部受了伤,感染化脓,正住院治疗。可是,乡亲们不知情,还以为她的伤势不要紧,便争先恐后开着车赶到医院接她去演。躺在病床上,看着那一张张充满期望的憨厚面孔,她咬着牙让人搀扶着上了车。汽车颠簸六七十里山路,到了舞台下面,她怎么也站不起来了,让乡亲背到舞台上,不能动,她就坐在台上清唱,唱了一曲又一曲,把乡亲们都唱哭了。还有那些不通汽车的偏远乡村,乡亲们赶着毛驴,牵着骡马,来请她骑上去演出,她都从不推辞,并且从不讲条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凤琴”。
陇剧秦腔梅花再绽放
甘肃的很多观众认识窦凤霞是从她的代表作陇剧《死水微澜》开始的。她通过细腻而富有激情的表演,准确地阐释了在那“死水”般的生存环境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觉醒”与“民族意识的醒觉”。到目前为止,窦凤霞所饰演的《枫洛池》中的邬飞霞、《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官鹅情歌》中的鹅嫚、《苦乐村官》中的梅花等,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她表演艺术上的精心打磨与创造。
窦凤霞13岁时考入宁县剧团当演员,在父母亲和其他老师的悉心传授下,窦凤霞苦练苦唱,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姐姐窦凤琴调走后剧团的台柱子。1992年,她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几年的学习,她进一步练就了精湛的表演技能和扎实的舞台功底,毕业时作为班上的佼佼者进入省陇剧院。
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后的窦凤霞没有骄傲,没有架子,没有大角儿脾气……她经常讲:学戏就是百学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演,我现在一切从零开始。多演戏、演好戏,通过舞台的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窦凤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她质朴踏实的艺术家风范。一个好演员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高台教化”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一部好戏要教育人,首先要正己、正心。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文艺工作者,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窦凤霞在省陇剧院的各种演出中从不挑三拣四,不拿架子,主演、配演都行。因为在她心中演戏最开心,舞台最舒心,戏迷最贴心。
从百年前的三胜班,从古老的秦腔到新兴剧种陇剧,甘肃梨园世家窦氏的秦腔情缘还在谱写着华彩的乐章。
窦凤霞《枫洛池》剧照
窦凤琴《斩秦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