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武威天祝白牦牛: 雪峰青草孕化的美生灵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邓仲祥 时间/2017-06-29 10:21:5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白牦牛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牦牛,白牦牛产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该县的西大滩、朵什乡、抓喜秀龙滩和阿昆沿沟草原为主要产地。天祝白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

青铜牦牛

松山草原上的白牦牛

天祝境内的明长城遗址

天祝牦牛涉水穿过黑马圈河

白牦牛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牦牛,白牦牛产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该县的西大滩、朵什乡、抓喜秀龙滩和阿昆沿沟草原为主要产地。天祝白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

白牦牛被认为是天上下凡的星座

在青海湖、甘谷的古坡草原、云南的普达措,记者都见过白牦牛的身影,一身被毛梳理得像流动的瀑布倾泻下来,而主人把白牦牛们打扮得相当吉祥喜庆,犄角上缠着丝线、脖颈间装饰着红色璎珞,背上铺着一方红毯,等待游客乘坐拍照。

白牦牛庞大的身躯让人畏惧,偏偏性情温顺得像个孩子,大大的眼睛凝视着你,瞬间便会萌化你的心,而更多的时候,白牦牛雕塑般一动不动,似乎在思考“牛生”,又或是思念它的故乡了吧?

它们的原产地不在高高耸起的青藏高原腹地,而是来自青藏高原北缘和祁连山东端的边缘地带,这一地带东西宽142.6公里,南北长158.4公里,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

这一地带像一块白绿相间的翠绿,白色区域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马牙雪山、雷公山、牛头山、歪巴郎山、代乾山……绿色区域则是流水潺潺、景色秀丽的森林和草原。这里气候寒冷,草原辽阔无污染,牧草生长茂密,水源丰富,孕化了白牦牛这一珍贵而特异的牦牛地方类群。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白牦牛也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6月,一串串蓝色的、白色的青海杜鹃将抓喜秀龙和松山草原变成了美丽的花毯,我们再次去往离兰州不到150公里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去亲近白牦牛这一美生灵,去了解漫漫时光中关于生命的秘密。

当地朋友张海涛陪同记者一同前往。

抓喜秀龙以及附近的松山毛藏、西大滩、土城、西顶草原在地理上讲都属于凉州南山的范畴,自是水盛草茂,气候宜人,在史书中为武威地区赢得“凉州之畜,天下之饶”的赞誉,在汉代这里就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景象。被称为“天下之饶”“凉州之畜”的畜产品,主要有两种:一是华锐(天祝古称)骏马,一是白牦牛,早在商周时期华锐地区就有羌戎等民族驻牧之说,当时的白牦牛尽管在畜种中占据的数量不大,但已经存在并繁衍生息,到明清时期,白牦牛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凉州府志备考》有“白牛食雪山肥草,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合旃檀”这样的描述。可见人们对于天祝白牦牛的推崇和厚爱。

在天祝流传着许多关于驯化白牦牛的故事,认为白牦牛是天上下凡的星座。在驯化白牦牛的漫长进程中,那些白牦牛所特有的强悍和凶猛,那些人力难以折服的内在的东西,也有意无意地介入游牧民族懵懂的美学范畴,似牛若神的白牦牛在神话传说中被认为是天上下凡的星座,华锐藏区的阿尼万智雪山、西藏的冈底斯山等一些著名的神山在传说中都是白牦牛的化身。

稀有而又珍贵的牦牛种质资源

2012年,农业部公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单里就有“天祝白牦牛”的大名,对天祝白牦牛的定义是:中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而成的特有畜种。它不仅是甘肃省宝贵的畜种资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牦牛种质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

用文字描述天祝白牦牛是这样的:它全身被毛纯白,密长且丰厚,耐严寒。眼大有神,有角或无角,角粗长,黄褐色,角尖锋利。嘴唇圆而薄,采食灵活。体型结构紧凑,前躯发达,胸宽而深,耆甲高,后躯较前躯差。四肢粗短,结实有力。偶蹄,蹄形小而圆,蹄壳呈黑色或淡黄色,质地致密,善爬山。

天祝白牦牛以其全身被毛纯白为特征。绒毛纯白可染成各种颜色,在古代白牦牛的尾毛成为珍贵的特产和贡品,古代兵器上的缨穗,旌旗上的长缨,帽子上的红缨子,戏剧人物的长髯等都是毛中的珍品。用白牦牛的尾毛加工制作的“拂尘”,可驱蝇、掸尘。

天祝白牦牛的粗毛,除了做衬布、地毡、帐篷、毡垫等传统的地方家用产品外,利用粗毛混纺成大衣尼,制成冬装,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闪光发亮。据测定,天祝白牦牛的毛纤维75%以上是无髓毛,这是天祝白牦牛的显著特点,也是天祝白牦牛的特异性和贵重品质的标志。

从张海涛提供的一份材料上看到这样一个数字,截至2016年,天祝白牦牛存栏数已达5万多头。天祝县白牦牛种群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地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同样是在两年前的6月,记者在天祝寻访松山古城时,曾机缘巧合渡过黑马圈河。

即使是盛夏时节的6月,高海拔的松山草原,青草才刚刚没过马蹄。远处的山尖还依旧覆盖在白雪之下,冰雪未融,清冽冽的黑马圈河,此时水流并不大。过河之后的草原更是辽阔,在一片片蓝紫色的马兰花海中,一大群白牦牛闲踱其间。

一步步走近,体型庞大的白牦牛,却温顺地摇着尾巴靠近我们。看管这群白牦牛的牧民骑着摩托车过来,聊天当中得知,这一片草原上的白牦牛,是由联合国出资,当地牧民蓄养,建立起来的联合国白牦牛养殖基地。可见,天祝白牦牛这一稀有而又珍贵的牦牛种质资源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

青铜牦牛佐证了白牦牛的历史

同样的惊艳来自于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国宝级文物——元代天祝青铜牦牛。

青铜制造的牛型文物在国内较为常见,但是,在天祝出土的青铜牦牛在全国独此一件。记者曾不止一次近距离地在甘肃省博物馆欣赏这只元代的青铜牦牛。

据介绍,这尊青铜牦牛高77厘米,长118厘米,重达75公斤,采用优质青铜以写实手法铸成。牛首微伸,双目圆睁,嘴颌半张,前背高高地隆起,腰脊略陷,粗颈阔胸,四足并列平稳敦实。双角对称向上高扬,向内弯圆,既充满张力,又锋芒顿收。铜牛的尾巴,粗尾下垂,圆硕丰满,刻画得极为点睛。圆尾上的毛发纹路细密整齐,根根分明。将白牦牛厚实浓密的身形,敦厚稳重的性情艺术化地展现出来。

力学平衡的成功处理也是这尊青铜牦牛的又一亮点。由于铸造者在牦牛犄角和脊峰上的夸张处理,牛身重心明显前移,为解决这一难题,铸造者巧妙地把牛尾做大,进而达到了力学上的平衡。如果没有牛尾的这一特殊作用,整个器物就会失去重心,可以说,牦牛尾的出奇设计,在这件器物的造型设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是青铜铸造,但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与天祝白牦牛别无二致。可以想见,白牦牛自古就在天祝这片土地上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这尊青铜牦牛的身世,也颇具传奇。

1972年6月,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公社友爱大队7队修建饲养院时,意外挖出一尊青铜牦牛。因当时无法确定其“身份”,被放进公社仓库中6年,后被送到冶炼厂。当地学者多识·洛桑图丹琼排听说此事,凑钱买回。才有了现今珍藏在博物馆内的国宝文物,对于天祝白牦牛的历史,有了实物佐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