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凤霞,陇剧、秦腔演员,出生于1968年,甘肃庆阳宁县人。一级演员,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甘肃省陇剧院演员团团长,甘肃省文理学院陇剧表演班兼职教授,第十一届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青联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窦凤霞出生于甘肃庆阳宁县一个梨园世家,父亲窦富民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秦腔演员,母亲李毓秀早年间也是庆阳地区名角,声留秦陇。姐姐窦凤琴,是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有幸出生并成长在梨园世家的窦凤霞,自幼酷爱戏曲艺术,且有演唱天赋,五六岁即能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中一些唱段。1980年进入宁县剧团当演员。时逢传统戏开禁,加之她虚心肯学、苦练苦唱,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员,之后不久便成为剧团的台柱子。足迹踏遍了庆阳的山山水水,唱腔和演技留在了老老少少的心目中。1992年窦凤霞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继续学习深造,1995年毕业后进入甘肃省陇剧院,主工正小旦。
窦凤霞、父亲窦富民、姐姐窦凤琴
窦凤霞做戏认真扎实、细致入微,表演动作干练、逼真传神,扮相清秀俊美、入时合宜,唱腔字正腔圆、刚柔相济、婉转甜润,舞台可塑性很强。这既得益于先天的恩赐,又受惠于后天的磨练。窦凤霞从艺30多年来,始终以舞台为生,以戏曲为命,严于律己,敬业勤学,献身艺术,爱岗敬业。在甘肃戏剧界,她是出名的“拼命三郎”;在农村观众的心目中,她是人民心中最喜爱的“草根明星”……河西瀚海、南梁圣地、陇东高坡、甘南草原,每一个角落都响起她甜美的唱腔;田间地头、大山深处、黄河两岸、农舍窑洞,陇原大地,每一个角落留下了她的足迹。
甘肃省陇剧院每一部大戏无论角色大小,都有窦凤霞付出的无私心血;每一出陇剧经典折子戏,无论戏份大小,都凝聚了她对陇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追求艺术创新,接连不断迎接艺术挑战,是窦凤霞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她先后主演了数十多部优秀陇剧、秦腔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大奖。《枫洛池》中的邬飞霞、《官鹅情歌》的鹅嫚、《死水微澜》中的邓巧姑、《苦乐村官》中的梅花、《西峡长歌》中的曼青、《石龙湾》中的张彩螺、《百合花开》中的百合、《哑女告状》中的掌上珠、《桃李梅》中的袁玉梅、《凤冠梦》中的李月娥、《状元与乞丐》中的姜氏、《胡杨河》中的望月、《三堂会审》中的苏三、《断桥》中的白素贞……一个个光彩照人、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赢得诸多奖杯的同时,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口碑。
窦凤霞在继续提高完善个人艺术的同时,积极调研、认真思考,不仅关注甘肃文化发展,同时也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了民生热点,用真情和爱心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她时刻牢记一名农工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努力提高一名省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心系陇原发展,情牵民生冷暖,先后在甘肃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优秀戏剧作品演出应面向群众的建议》《关于甘肃戏曲繁荣背后的隐忧之思考》《关于在甘肃省艺术学校旧址上重建校舍的提案》《关于政府为老百姓看戏埋单的建议》《关于建设兰州标志性建筑--甘肃大剧院的建议》《关于建立甘肃省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的建议》等提案,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为甘肃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窦凤霞先后荣获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2001年首届甘肃红梅奖大赛表演一等奖、2004年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5年全国戏曲红梅演唱大赛金奖、2008年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她领衔主演的《官鹅情歌》2007年获第十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并入选200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公益现代秦剧《百合花开》2009年获第十一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大型现代陇剧《苦乐村官》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二等奖,2012年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西峡长歌》获2014年第十三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第一代陇剧前辈艺术家苏琴兰称赞她是陇剧最优秀的传承人,甘肃戏迷热情的称她是陇剧金凤凰。路漫漫其修远兮,窦凤霞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铿锵有力地行走在陇剧艺术的道路上。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得风雨兼程。正如窦凤霞手捧梅花奖盘时的感言:“艺术是无止境的,梅花奖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源源不断汲取养份,才能在今后重新塑造的角色中能有全新的表现。”“志存高远、勇于攀登”是窦凤霞的艺术写照,“忠诚艺术、坚守陇剧、热爱观众、本分做人”是窦凤霞永远不变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