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杨楠收藏者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
西安出版的《群众日报》
《文汇报》
《上海商报》的相关报道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所处的这座城市——兰州,在数十年的岁月中,从新中国成立前简陋落后,如同东南沿海的小镇般的规模,逐渐发展到了近400万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充满时尚感的大城市。
1949年8月26日,古城兰州解放,一座城市从此开始了它新的历程。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为攻克兰州发起的一次大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49年8月12日开始,经过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等战斗,最终在8月26日凌晨两点,切断黄河铁桥,到中午肃清兰州市区内敌军,兰州解放。
兰州战役是我军为解放全西北而与敌进行的一次决战,也是西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兰州解放后,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转发新华社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庆祝兰州解放。今年是兰州解放68周年,时光匆匆,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刊载兰州解放消息的报纸吗?他们是如何刊载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楠,看看他收藏的有关兰州解放的报纸,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
兰州城内,街道无行人,店铺不开门
那份《群众日报》,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必须要收藏。这是1949年9月1日出版的,最醒目的是报头显要位置,登载的都是兰州解放的消息。最抢眼的一个消息来自新华社《兰州之役歼敌两万三》。报眼位置右边是《庆祝兰州解放口号》,左面是《延安欢庆兰州解放》。除此之外还有《四军英雄再立功》等好几个和兰州有关的消息。
我喜欢收藏一些旧报纸,尤其关注和兰州、甘肃有关的报纸图书,这也算是我收藏的一个特点吧。这些年在和外地藏友们交流时,我总是首先关注有没有与甘肃有关的藏品和书籍。大篇幅刊载兰州解放消息的《群众日报》,自然要收藏。
《群众日报》是西安出版的一份报纸,是今天《陕西日报》的前身。陕甘一体,且西安比兰州解放得早,也是解放大军进军甘肃的大本营。《群众日报》大篇幅关注自然在情理中。虽然当时已经解放了,但还用的是民国纪年。用国民党的纪年报道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战果,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色。不过,当时通讯类稿件传递得还是比较缓慢,兰州解放已经四五天了,西安才刊载出相关的消息,简讯和电讯则是次日就能见报。
《西北我军进展神速解放洮沙逼近兰州》,这是上海《文汇报》8月22日的消息。这个消息就来得比较快,《文汇报》抄收的北平电台21日的广播,西北前线的消息,其中报道说:向兰州进军的人民解放军,于19日午,进占兰州以南约35公里的洮沙县城,守敌只有当地自卫队的30多人,到这时一野进军以来共解放了35座县城。
不过,同日来自香港的专电,给我们记录下了兰州解放十天前,兰州市内的情形。
据香港报纸18日的报道,兰州城内自16日开始已经充满了战时景色,国民党的各路败军都汇集到了兰州,街头车马杂沓,商店关门,大街上难得见一个行人。马步芳已经从广州返回兰州,可是面对兰州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只能准备西逃青海了。
更为难得的是,这个报道还有一张图片,为甘肃东部到陕西之间的简易地图。
解放军英雄连长舍身堵枪眼
上海《文汇报》关于兰州战役的报道,报道了兰州临解放时的情形。现在,我们看看《群众日报》关于解放兰州,人民解放军如何攻克兰州的报道。
这个报道的标题是:四军英雄再立功。报道说,曾经在扶眉战役中荣获一野首长嘉勉的第四军,此次又在争夺兰州外围重要阵地——沈家岭战斗中,大显身手。随后,这篇报道先介绍了沈家岭的位置,沈家岭在兰州东南八里许,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既可以控制兰州城垣,又可以夺取兰州黄河铁桥。为固守沈家岭,国民党军兰州守军总指挥马继援,在这里布置了三个主力团,还加强了工兵、骑兵等部队,并且严令死守阵地。
沈家岭战斗极其惨烈,25日上午,解放军攻占沈家岭后,就面临敌人长达15个小时的反扑,敌人的团营级规模的反扑达十余次。直到下午6时,才彻底击溃敌人的大规模反扑。在六军攻占营盘岭阵地的配合下,敌人全线崩溃。四军在沈家岭一战中,毙伤敌人官兵3800余人,俘虏2000多。
相对报纸的电讯而言,当年的亲历者写的回忆录内容更加丰富:
四军是在凌晨6时30分对沈家岭阵地发起攻击。战斗目的是攻占沈家岭,直逼兰州西关,截断黄河铁桥,断敌退路。显然敌人对沈家岭的重要性也不忽视。马继援在这里摆了一个师的部队,扬言是“铜墙铁壁”。四军十一师组成了由64门山炮、重迫击炮、八二迫击炮组成的炮群,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火力袭击。主攻沈家岭的就是王学礼的三十一团。不到半小时,就突破了敌人第一道防线,逼近第二道防线。
就在战士们冲上第二道防线人工峭壁时,敌人一个隐蔽碉堡突然开枪扫射,排长曹天和十几个战士牺牲。已经负伤的二连长李应般看到形势危急,挣扎着投出一枚手榴弹,趁着手榴弹的爆炸,他捡起地上的炸药包,冲向敌堡。就在接近敌人碉堡时,他的腿和腰负了重伤,鲜血染红了衣裤。他强忍剧痛,侧过身子滚到了敌地堡前,用身体堵住了枪眼,就在这一瞬间,其他战士冲上前,消灭了地堡内的敌人。他被授予战斗英雄。战友们私下称他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战斗非常惨烈,最危急的时刻,王学礼的三十一团只剩下了170余人,就在这时,三十团前来增援。就在战斗快要结束时,王学礼团长不幸牺牲。
两个甘肃人,身手不一般
在解放兰州的过程中,有两个甘肃人很是不一般。一个是甘肃武山人张保英,手持一杆绑着刺刀的长矛,在狗娃山立下大功。张保英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1947年6月,他在华池同马继援骑兵的作战中,一颗子弹从右肋骨进去,在左肋骨出来时爆炸,四根肋骨被炸断,身负重伤。他养好伤后,经过长达128天,辗转两千里追赶上老部队的行程。
到部队后他购买了一个白蜡杆,然后绑上刺刀,制作了一个大长矛,一有空就琢磨如何同马步芳的骑兵及手持大刀的步兵作战,很快他就琢磨出了一套办法。兰州战役中,张保英战斗在狗娃山上。先是在8月23日凌晨5时,他和战友们堵住七八百敌人摸黑上山的偷袭,然后又手持长矛,冲在最前面,一路上,他细细琢磨出来的长矛战术起了大作用,长矛刺得又快又猛,一个敌人挥刀向他砍来,他一矛打飞敌人的马刀,随手刺死了敌人。在狗娃山的战斗中,他用长矛刺死了11个敌人,荣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而榆中农民胡兴国的战斗经历更加传奇。当年20岁的胡兴国,天天在古城岭的山沟里放羊练拳!20日,周围已经能听到零零星星的枪声,下午五六点,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来了。后来,他给65军193师579团2营四连带路。谁知,陷入敌军重围。危急关头,他和173名解放军战士并肩作战,在十几个小时中,打退了敌人的11次冲锋,胡兴国毙敌5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65军政治部给他寄来了感谢信,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他“人民功臣”荣誉称号。
除了《群众日报》外,《上海商报》、《大公报》等报纸都报道了甘肃省会兰州解放的消息。《群众日报》的报道最为丰富,而且还有延安庆祝兰州解放的消息。这些报纸虽然发黄了,但它刊载的文章却是对兰州解放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