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石门
双石门,位于渭源县南山分水岭附近,因山谷中两道狭窄的石门而得名,三国邓艾、北宋王韶两代名将都曾将双石门作为用兵通道,如今双石门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草原、雪山错落分布,溪流如织,密布草原,宛若遗落的秘境……
1、陇上香巴拉
立秋前,是最后一段酷暑。记者从兰州出发,前往渭源一个叫双石门的地方。据说在两道刀劈斧削的石门之后,隐藏着一个山水相伴、牛羊成群的清凉世界。那里高山草甸的地理风貌在定西地区独领风骚。
此行,当地同行祁小平做了我们的向导。他说,以渭河为界,渭源被分为了南北两大地质构造类型,南北各有一山。南山多植被且茂密,远看是一片翠绿,属于高寒阴湿区;北山,黄土勾勒出大西北黄土高原的肌理,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两山之间,便是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
祁小平很是感慨,你们看看就是这一河之隔,南北两岸就有如此大的不同,而我们此刻驱车疾驶的平展展的公路,千百年前,却是渭河宽阔的河道。
双石门从地理位置看,它离渭源县会川镇以南10公里,距渭源县城50公里,距兰州市也只有140公里,一日即可往返。这块地域属于高山二阴地区,毗邻渭源南山分水岭,它的得名自然是因为山谷中两道天然形成的狭窄石门。
双石门里仿佛遗落了一个秘境,这里的峡谷、溪流、草甸与森林美得让人屏住了呼吸。祁小平介绍说,尤其是11万亩高山大草场,牧草青青、牛羊成群,让人感觉似乎到了陇上的香巴拉……
而双石门独特的景观,与它所属的山脉是分不开的。
在双石门峡谷深处,我们看到座座高山,群峰相连,最高峰是被誉为“撑天银碑”的露骨山,主峰海拔3941米,是临近数县海拔最高的山峰。同时它也是漳县、渭源、卓尼三县的交界处。
露骨山是由于整个山体岩石裸露,状如骷髅而得名,山体主要由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中生代花岗岩、黑云母花岩及灰岩组成,是受燕山运动及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而形成的高山地形。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山顶依然白雪皑皑,所以又叫雪山。
采访车至双石门峡谷口,虽是正午时分,但高海拔的凉爽,就已经通过风儿扑面而来。
一群牦牛在沟口闲散地吃草,女主人提着大桶挨个给牦牛挤奶,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小牦牛犊细细的茸毛被风吹得晃晃悠悠,腻在女主人的身后。
进沟口没走多久,便是第一道石门。两座山石相对而立,中隔也仅有二三米宽,通道内石块满地,溪水流淌。要想通过石门,就必须涉水而行,再无他路。
2、双门踩浪
第一道石门,也叫小石门。石门的宽度可以供一辆小车通行,但满地的碎石,尖锐而突兀,一般情况下,人们开车行至这里,只能“弃车”于石门外,下车徒步进入。
溪水清清,已没过脚踝,记者一行决定先尝试开车通过。急走沙子慢走水,采访车慢慢通过,溪水没过了轮胎的四分之一,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场面甚是刺激。
穿过第一道石门之后,草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崎岖难行的山石路。因为鲜少有车辆进入,所以路面很窄。司机师傅仔细地留意着车辆四周山石的情况,生怕一不小心,车辆会滑进溪流当中。
最后一段崎岖的山路,车开不过去了,接下来的路程只能步行。我们踩着起伏不平的乱石艰难行走。
走过第一道石门后,眼前豁然开朗。山体四周是陡峻的山坡,但眼前却是生机无限的大片高山草甸,它呈斜坡梯田式,从峡谷中间的溪水两侧开始,逐渐升高。
越深入峡谷,以溪水为界,水之南逐渐开始出现原生林,水之北依旧还是草甸。从无人机升空的镜头中看,草甸与森林对称分明。最后,草甸消失,眼前的景象全部被山石与密林所包围。
路是没有了,乱石间,一道溪涧漫流而来,想要一探第二道石门的奥秘,就必须涉水前行。这里的水势相较于峡口大了很多,石头的阻拦让水流变得湍急。
远眺露骨山
古栈道遗迹
高山草甸
谷口的牦牛群
狭窄逼仄的第二道石门
看着水中的乱石阵,祁小平说,接下来的路全部都要踩着石头在溪水中行走。绕过眼前这道急弯,便能看见第二道石门了。
果真转过这道弯,溪流汇成了一泓深潭。潭水的尽头是两座拔地而起越往内越收束逼仄的山石,就好像山体裂开了一道细缝,溪水从中流出,寒意更甚。这便是双石门中的第二道石门。
相对于第一道石门,这一道石门就显得格外宏伟壮观,难怪在当地人与驴友中又被称为小石门与大石门。
这两座石门说是相距一公里,但记者靠双脚涉水走下来,竟觉得有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味。
祁小平说,继续走吧,石门内才是别有洞天呢!
溪水更深,已没过膝盖。踩着溪水中散落着的石块或者飘在水面的树干,我们小心翼翼、两股战战地像是进入了诸葛亮摆下的八阵图。不如脱了鞋袜,直接赤脚蹚水?祁小平摆摆手说,脚下的溪水发源于深山,又流淌在峡谷,已经不是冰凉,而是寒意渗骨,再加上水底尽是那种尖锐如锋刃的碎石,若是赤脚,难免会有划伤。
也罢!那就艰难地保持现状继续行进吧,我们的鞋袜早已被寒凉的溪水浸湿,但却充满热望,第二道石门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发现?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远远地看每一个游人都像是在踏浪而行,这就是双石门最为经典的体验:“双门踩浪”。
3、两代名将弄险
进入第二道大石门,一种沉重的压迫感忽然迎面而来。
仅容一人通过的石缝中,两侧的石壁上,居然还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留下的栈道孔。祁小平说,这里就是三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开凿栈道的起点。
在渭源,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姜维设伏云盘岭,却被魏将陈泰识破,最终妙计成空的故事在民间被人们久久流传,而姜维此时大概不会想到,在陈泰部将里那个叫邓艾的人终将几年后崛起,成为他不共戴天的死敌。若干年后,此人也来了一出飞度摩天岭,最终攻灭蜀国的精彩演出。
按照史料记载,公元255年秋,邓艾正是在这里穿崖架木,一路修成栈道,并且在渭源招募了五千羌胡精兵,进击蜀汉。
阴平道几乎算不上是一条有着真正交通意义的古道,它在历史上常常数百里荒无人烟,其地貌原始而险峻,山野樵夫也闻之色变,在历史上除川、甘两省匪人私贩等相通往来以外,绝少行人。所以古书上又称之为“邪径”,取其“非正道”之意。
邓艾从阴平道翻越陇川交界的摩天岭立下灭蜀奇功,却看不透魏国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忠义与奸邪、英雄与小人、义气与仇恨、雄才大略与阴谋诡计……邓艾疏于防患、大祸旋至。邓艾因争功被伐蜀主帅钟会诬为谋反,囚送长安治罪途中,被乱兵所害,死前他这样感慨:“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后来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北宋名将王韶率领通远军开熙河,征叠宕时也是沿着这条通道出奇兵的。
如今这石门内的栈道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古道遗迹犹存。石崖上当年栈道上穿架木梁的凿孔仍然整齐地列于崖壁。在此看到邓艾留下的栈道遗迹,忽感秋意深重。
复走来时的路走向峡谷口,遇到了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双石门维护人苟华。他说,曾经他的家就在双石门峡谷内,十几户人家,在这里靠放牧生活,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逐渐搬出。冬天的时候,峡谷内的溪流会结厚厚的冰,他们童年时冬天就是在冰面上划着冰车玩耍的。现在,冬天时,虽然溪水只有在相对平缓的地方才会稍微结点冰,但是由于溪水温度高于周围环境,而形成热气腾腾的特殊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