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剧照
首届文博会期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物精品、中外艺术大师艺术作品在敦煌登场,几千件文物,带着绚烂色彩和异国风情,一经展出就受到观众的青睐。两场带有敦煌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又见敦煌》《敦煌盛典》上演,获得了观众频频点赞。
一年来,文博会给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正在不断发酵。
短短一年35万人次观看《又见敦煌》
《又见敦煌》自2016年首届敦煌文博会推出后,短短一年,该剧共演出440场,接待观众35万人次,2017年暑期的敦煌旅行季中,原本每天演出2场的《又见敦煌》临时加到三场。《又见敦煌》的火爆,只是文博会效应的一个缩影。
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又见敦煌》对敦煌有几大意义:标志着市场主体的归位,今后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真正由企业担当市场主体;标志着发展方式的转型,开始转向更加注重内容建设,真正是一种内涵式的巧增长;标志着供给结构的优化,现在游客可以有更多消费选择、更好的旅游体验、更深的文化感知。
《又见敦煌》有望成为继莫高窟、月牙泉之后第三大旅游品牌和消费热点。
以文物为载体
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
首届文博会期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物精品、中外艺术大师艺术作品在敦煌展出。来自各国的珍贵文物,既展示了不同文化种群曾经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又展示了这些文物曾经与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随着敦煌文博会的举办,甘肃知名度的提升和丰厚文化资源的展现,使得甘肃人的文化自信得到大幅提升。一年来,甘肃人在主动引进国外优质文化产品方面积极作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甘肃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卢冬表示“我们引进这些展览,除了现代文化的交流,更是古文化的传承,落实了‘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透过文物,实际上是沿线国家文化经济各个方面进行协同合作的关系。”
卢冬表示,“文物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的传递,首先我们传递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和平共建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通过古代文物文化的展示,使观众体会到丝绸之路上这些国家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相通的。”
甘肃文化
借机走进世界视野
这一年,受文博会的带动,更多的甘肃文化作品,走出国门,成为甘肃综合文化实力的有力体现。
2016年年底,由甘肃华源文化产业集团承办的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加州博览中心举行,兰州非遗传人“泥人岳”系列泥塑作品等163件地域特色鲜明、制作工艺精湛的非遗展品大放异彩。
华源集团总经理魏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精品如此受捧也成功地印证了中国文化得到国际大众的喜爱。每一次尝试都是经验的积累,这为今后本土文化企业,提供了非常宝贵运作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