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顾新辉(右)顾苗玉期刊收藏者
工人们在黄河中取岩芯
铁路大桥跨越黄河
李景兰
时光虽已久远,但留在大地上的印痕不会消失。不久前,一批和甘肃有关的老期刊在兰州市场上悄然出现。这些期刊出版时间大约在1949年10月到1959年10月之间,保存了那个年代甘肃许多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细节。
“新中国成立前,兰州总面积共169平方公里,城区绕城一周9华里,曾经有这样的歌谣:兰州城,九里三,四大衙门修得宽。当时,兰州全市人口才19万,工业基础几乎没有,全市只有15个小工厂,每个工厂工人最多不超过200人。兰州的毛纺织机械还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然而,到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兰州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区面积扩大到了9688平方公里。新建成的兰州西固热电厂发电量相当于以前的120倍。仅仅是横跨黄河的大桥就修通了7座。这是我们从那些老期刊中看到的记载。
上世纪50年代,人们是如何忘我劳作建设甘肃的?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老期刊上记载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十年兰州建成桥梁三十多座
十几年前,我喜欢上收集老期刊后,就一发不可收了。这些年,我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收集到各种期刊,不仅丰富了生活,还让我了解到更多往事。为了收集老期刊,还动员我儿子将他的压岁钱拿出来,共同收集。我是在兰州长大的,在我收集的老期刊中,有很大一部分和甘肃、兰州有关。尤其是一些1959年以前的老期刊所记载的甘肃经济发展的细节,非常珍贵。有些老期刊刊载的甘肃信息,即便到大型图书馆也未必能查到。
这个故事,我们就从兰州黄河铁桥说起。兰州黄河铁桥在新中国成立前是黄河上游唯一的桥梁。可是,新中国成立后,仅仅过去了十年,兰州就建成了7座横跨黄河的大桥,它们各有特色,有的使用三个50多米长的拱连接起来,有的则是两孔钢筋混凝土悬臂式的桥梁。不仅在黄河上修建了桥梁,还在兰州境内河谷沟岔修建了25座水泥桥、木桥、石拱桥。可以说,短短十年,兰州修建各种桥梁32座,这个数据,不要说在当时,即便放在现在也是非常震撼的。
当时,施工条件有限,修桥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工程。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横跨黄河的铁路桥。1952年,天兰铁路修通后,兰青、兰新铁路随即开始修建,在河口就遇到第一个挑战——黄河。那时,黄河上的水电站还没修建,无法调节水量,黄河水流湍急,深达10米。铁路要过黄河,必须架设桥梁,一本画册中记载了兰青铁路河口跨河大桥的修建过程。
在河口黄河大桥的施工中,为了解决施工难题,工人师傅们群策群力,打破常规想出了水下封闭压浆防水法,有效地解决了沉箱渗水的问题。仅用一台小水泵,就能将渗漏进来的河水抽走。施工中的第一个难题算是解决了。汛期黄河水量特别大,工人师傅们就利用黄河的水文特点,巧妙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大雨天。同时,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顺利解决了大桥施工队伍中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修建这座大桥的时候,只有30名起重工,2名钢筋工,3名电焊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工作热情高涨,师傅们无私教授,学生们昼夜加班学习。有的学生6个月就学会了11种操作技术。一个电焊工,刚毕业就分配到工地上,等大桥建好后,已成为一个熟练的电焊工了。
正是在这种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兰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七里河沿黄河一带还是遍地沙洲,经过十年建设,不仅有了50米宽的柏油马路,而且新建了体育场、电影院,沿着西津路呈现出一种林荫夹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固城,只有三百多户农家,十年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工业区。西固的兰州热电厂一年的发电量就是建成前十年兰州发电量的总和。
建设刘家峡水电站架钢缆钻取岩芯
作为一个收藏者,不但要收藏,还要研究。在我的收藏中有一本《新中国成立9周年画册》非常有价值。这本画册中,保存了9幅甘肃、兰州建设成就的图片。
我仔细统计过,这9幅图片有原兰州炼油厂、兰州肥料厂、兰州通用机器厂、宝兰铁路、兰新铁路这些国家重点工程,还有兰州汽车修理厂试制成功黄河牌三轮运货汽车、兰州汽车修理厂制成的拖拉机图片等。
兰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能制造汽车!虽然是三轮货运汽车,但我和朋友看到照片后依旧感到非常震撼。那可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真不简单。
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此倍感亲切。
在我收藏的老期刊中,不仅有画册,还有一些先进人物的报道。比如,现在已经渐渐被人们所忘记的李景兰老师。李景兰是兰州市职工子弟学校的教师,非常热爱孩子们,她讲课生动,关爱学生,一下课,就和同学们在一起玩,冬天孩子们的手容易冻伤,在她的照顾下,她们班的孩子,一个冻伤都没有。新中国成立前,李景兰在师范学校读了二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辍学。1951年,她才到兰州职工子弟学校教书。
1953年下半年,她还参加了教育参观团,到上海、北京、东北等地参观。这次参观,让她大开眼界,尤其是外地的工业建设、飞速发展的经济,不仅激励了她,而且也促使她教出更多更好的学生。可以说,也正是那个生机勃勃的年代,昂扬向上的气氛感染了她。最终,她成了一名全国闻名的模范教师。
我收集的老期刊,是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细节最为真实的记录。
一组勘测新建刘家峡水电站的图片,也非常有价值。这组图片,生动地记录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从最初勘察、到施工建设的多个细节。我们知道修建大型工程,必须掌握工程所在位置的地质条件。刘家峡水电站这样的大型工程更不例外。可是,黄河水流湍急,两岸陡峭,人们如何才能取到黄河中心的岩芯呢?
这可是难题!不过难不倒工人师傅们,他们在黄河两岸之间架起了钢缆,然后在钢缆上架设了钻井平台,这样就解决了如何提取岩芯的问题。
那些老期刊,印证着时代的特色;承载着奋斗者的足迹。我们的昨天如此精彩,更要懂得珍惜今天,为明天的辉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