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山
大山深处护林人一干就是17年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是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家园的首要任务。深秋之际,当人们纷纷踏上南北两山,呼吸着清爽的空气,享受秋风的轻抚,感受色彩斑斓的树叶带来的万种风情,沉醉于大自然带来的美妙与欣喜之时可曾想过,这一切并非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一群“隐居”在南北两山上的护林者用他们的双手一棵棵、一苗苗栽培起来的绿色天地。
大山深处护林人一干就是17年
当汽车离开市区,驶进九州台的山路时,喧闹似乎已经被隔离。通过十多道曲折的蜿蜒山路,记者来到了海拔2200米的安宁区九州台林业管理站,一位身穿迷彩服,脸上爬满皱纹的中年人左手抓着水管,右手拿着手扳子正在修理管道。他,正是护林站的副站长李多多。
在身上擦了几下粘满泥巴的手后,李多多紧紧地握住了记者的手。他介绍,护林站成立于2004年6月,有18名护林员,管护造林面积3280余亩,保存各类苗木67万余株(棵),品种主要有侧柏、山杏、山毛桃、刺槐、红柳等。护林站的护林员平均每人看护上水区102亩。
说起这片山、这些树,李多多可谓是胸有成竹,熟悉之极。他说:“每棵树底下都要挖一个树坑用来浇水,在上水区,每棵树每年至少要浇灌7次……”他对这些树木的熟悉不禁让记者萌生敬佩之情。然而,李多多却是嘿嘿一笑:“这有啥呢,每天就干这些活,17年了,不熟悉也由不得你。”
只是,是什么让李多多17年深居山中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情结呢?李多多将他与这座大山的故事娓娓道来。2000年,李多多从老家庄浪跟随工程队来到了兰州。“当时主要就是挖坑、修水平台、修路、修水池、架管道、栽树。”刚来时,条件特别艰苦,喝的是沉淀的黄河水,住的是帐篷,天一亮就干活,午饭就是干馍馍。“那时候就想走,后来又觉得这么好的城市,山上连棵树都没有,有点不配。”于是,他就坚持了三年。2006年,安宁区九州台林业管理站建成,工程队撤走,他被聘请留下当了副站长。从那以后,他便与这大山相依为伴,互相不离不弃。
可以想象到,他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该有多累、多苦,但李多多却说:“累都没什么,该吃的苦都吃遍了,最痛苦的就是寂寞。”望着山下的城市,李多多不禁感慨万千:“站在山上看着脚下繁华的大城市,尤其是过年防火期不能回家陪家人,心里很难受。”既然选择了,他就要把这座山变绿。既然离不开山,索性就把亲人叫过来。2006年,他把妻子带到山中一起种树护林。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又把自己的女儿带来山中和他一起护林整整7年。当问起将来打算怎么办时,他转过头,再次把眼睛定格在山下的楼群:“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也许,只有用“17年含辛茹苦只为种树,17年风雨兼程只为护林。”才能阐述李多多与这座大山的情结。
青山绿林无悔的防火守护人
每年进入冬季为南北两山的森林防火期,兰州市南北两山消防中队的消防队员也忙活起来了。
“我们大部分都是在林区里工作,这么多年了,我们没有假期的概念,越到假日越忙,不知道啥是周六周天”。市南北两山消防中队科员王开荣告诉记者。在往年冬季雨雪等恶劣天气中,他们仍旧不间断地严格把各个进山路口巡查,每年更换的胶鞋就有好几双。特别在冬季森林防火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节假日期间,他们经常是到了饭点忘吃饭。记者跟随几名消防队员巡山执勤,陡峭的山路崎岖,十分难走,他们一走就是10多公里。
使消防队员成为“山里通、活地图”是中队业务训练的重要科目,主要采取了组织队员深入林区掌握林情、山情,把了解的基本情况与理论知识对照,真正充实到队员的大脑中,切实做到心中有图,以便在扑救森林火灾时根据不同地形,确定车辆通行的方位,同时便于队员根据林木条件判定火险等级,为正确实施扑救,提高接警、出击、扑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正是在所有兰州林业人的努力下,兰州南北两山17年来未发生较大火灾,先后被全国绿委、国家林业局授予“关注森林组织奖”“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区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仅有的8个“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之一。作为管理部门,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承担着两山的生态建设工作。副指挥任智斌说,从政府管理部门、森林消防部门到防火检查站、林业管理站的每个人,为南北两山的绿化事业都在默默地奉献着,每个人都是“护林卫士”“两山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