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毛泽东张闻天住室
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
如今,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曾驻足停歇过的千米老街,宕昌哈达铺红军街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后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1 白哈达,红飘带
10月19日上午,记者从康县出发,沿国道212线,经陇南市去往宕昌哈达铺镇,如今的哈达铺不再闭塞、偏远。经兰渝线从哈达铺乘坐火车到兰州只需3个小时。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坐标点,这个地名从字面让人联想到美丽洁白的哈达,作家魏巍曾写过有关于长征的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白哈达,红飘带,它们在哈达铺会有着怎样的交织?
宕昌文联主席刘辉在电话中说,“哈达铺”这个地名,现有史料中最早出现在《清史稿·甘肃土司传》里,说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宕昌第一代土司马珍,在元至正年间防守哈达川九族而授指挥使之职。“哈达川”即乌鸦聚集的小山头的川坝。也有学者认为,“哈达”指的就是藏族、蒙古族同胞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象征圣洁和吉祥,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铺”又被附近群众简称为“铺里”,“铺”应该和古代驿站有关。
从陇南到宕昌县城的110公里路,中途换乘中巴车居然走了4个多小时。实际上这段时间并没有白白流逝:岷江沿途的握臂古桥、邓艾修筑的邓邓桥遗址和复原的古栈道、花石峡险绝而狞厉的江峡风景……都让记者预习着对于哈达铺的功课。三国的“阴平古道”,正是从如今的宕昌、武都、文县沿着岷江、白龙江的走向迤逦而去,而哈达铺自古以来就是这条古镇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地。
从宕昌县城去往西北部的哈达铺,有近40公里车程。入住镇上的“白龙镇宾馆”,已是晚上9时。哈达铺还有过白龙镇的别名吗?临睡前,翻看范长江著的《中国的西北角》,在岷河沿岸的篇什中,找到一点线索,他对于哈达铺有这样的描写:“最有趣者,岷县南六十里之‘哈达铺’,因在岷河上源,距分水岭三十里。‘哈达铺’即藏文地名……乃根据《辞源》,认岷河为白龙江,哈达铺在白龙江源上,因改名为‘白龙镇’,并立煌煌大匾以记之。”
原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哈达铺曾经易名为白龙镇。《中国的西北角》并未揭晓答案,实际上这与红军在哈达铺的革命活动有关,国民党当局为了消除红军的影响,于1936年将哈达铺改名为“白龙镇”。1949年之后,为保护红军长征经过地的历史地名,又恢复了“哈达铺”的原名。
2 一张报纸改变历史进程
次日上午,记者去往哈达铺老街。哈达铺的这条老街给人的印象相当惊艳,街道两旁应接不暇的是明清风格的老建筑,大多是铺面房,可以想象在80多年前的繁华景象。
此行的向导,当地乡镇干部赵王兵介绍说,红军街由380家保留完整的清末民初历史原貌的店铺组成,长约1324米,路面平均宽度5.6米,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因为红军长征途中一、二、四方面军陆续驻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军街”,今年年初,哈达铺的这条老街,作为“保留遗址原貌最多的红军街道——宕昌县哈达铺红军街”,得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权威认证。
我们可以看到正街的店铺还保留着楼下经营楼上住宅的格局,正门都上着陈旧的木板门,木板门油漆剥落,可以看到木头的筋骨。
为什么在偏远的宕昌西北角,会出现这样一条领一方风水,商旅辐辏的老街呢?
原来哈达铺盛产药材,药材好,药才好。老街中最气派的店铺自然就是药铺。上街中的“义和昌”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均为平瓦房。赵红兵说,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后,北房中间正厅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室,左间是毛泽东住室,右间是张闻天住室。毛泽东的住室大约15平方米。由于临街铺面地势较高,掩护了院内毛泽东居住的北房。
而“同善社”在“义和昌”东南200多米处的下街,是一座紧凑的小四合院。当时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后,司令部就设在这里,正房楼下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和周恩来住室,院中有一棵海棠树,红彤彤的枝头仍然有星星点点的果实。
在红军一条街“义和昌”药铺向西约10米的斜对面,有两间临街铺面,被称为“邮政代办所”,为什么在哈达铺偏远的小镇,会设有邮局呢?原来那时云集此地的药商,希望通过报纸掌握时事,了解市场信息,于是当时政府在此特设了“邮政代办所”。在这间陈旧灰暗、只有小小几平方米的木结构老房子里,当时的商人可以阅读到《大公报》、《晋阳日报》等五六份报纸。
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转折。或许瞬间发生,但却决定了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走向。
“邮政代办所”无意间成了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原来中央红军在此休整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意外从这家邮政代办所的《大公报》上获悉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陕甘红军还存在的重大信息,确定了长征中最明确最坚定的目标:到陕北去!
3 永不磨灭的红军情结
如果说临街的这些店铺彰显的是哈达铺的商业精神,那么“张家大院”透露的则是传统文人住宅的书卷气息,这里曾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从院中可以看到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肖克、关向应住室,东厢房是李达住室。
红军一条街中最恢宏的古建筑是一座拱斗式古建筑群——关帝庙。它有正殿、左右偏殿、过厅、门房、戏楼。始建于咸丰六年。1935年9月22日下午,党中央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宣布党中央向陕北进军建立根据地和整编中央红军为“陕甘支队”的重大决策。关帝庙会议上毛泽东公开使用“长征”一词,从此这一新名词开始传向全中国,传遍全世界。
参访过红军一条街已临近中午,在街边,我们被一家小店“红军凉粉”的店名所吸引,它是百年老店,祖传手艺。记者尝了一碗,味道酸辣清爽、软糯可口。记者注意到店中梨木所制的凉粉担黝黑发亮,细细抚摩,已然有了一层莹润的包浆。老板周成才说,它已经传承了七代人,近两百年的时光。他小时候曾听父辈们讲过“红军凉粉”的故事:红军来到镇上,乡亲们热情地端上当地最好吃的“凉粉”送给他们品尝。“红军凉粉”由此得名。在哈达铺,还有“红军锅盔”和“红军麻花”。
为什么在哈达铺民众心中有着如此浓厚的红军情结?在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见到了这样的记载:哈达铺在1935年9月至1936年先后支援红一、二、四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3.5万斤,粮食28万斤,食用油0.68万斤,骡马1585匹,柴草23万斤,担架5200条(副),中草药9600剂,猪羊鸡4650头(只),蔬菜7600斤,豆类39万斤,布鞋5.2万双。
这是怎样的鱼水情!在哈达铺这个物丰民富的地方,经过长途跋涉的红军指战员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战斗力大大增强。多年后,杨成武将军把哈达铺称作“长征加油站”。
哈达铺,没有硝烟弥漫,但它给红军的是温暖的胸怀,尽显陇原的淳朴,洗去红军战士的一路征尘,把腊子口鏖战的倦怠,翻越岷山的困顿转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