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实施的嘉峪关、敦煌、玉门、山丹、古浪等12个县市区长城抢险加固、防洪排涝、防风固沙等保护项目22个,共加固修缮长城墙体100多千米、烽火台(烽燧)124处、关堡6处,修筑防洪堤坝、泄洪渠5.5千米,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6亿元人民币。
21日,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官员张顺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表示,至此,甘肃省陆续实施的22项重要长城保护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显著改善了全省长城保护状况。
甘肃境内历代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占中国长城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位居中国第二。其中,现存明长城1738千米,战国秦长城409千米,汉长城近1507千米。长城资源3852个,包括墙体1136段,壕堑295段,关堡153座,单体建筑2238座,与长城相关的遗存30处。
此间长城多为土木或砖石构造,历经数百上千年的风雨洗礼,长城面临的风蚀、风化、地震、洪水等自然威胁和工程建设、居民生产生活等人为活动破坏,保存状况整体较差。
甘肃除了对长城本体开展抢险加固、维护修缮工程外,还开展了改善长城周边环境的防洪排水、防风固沙工程。工程涉及长城本体局部剔补、补夯、补砌、补筑,灌浆加固、锚杆加固,表面防风化等几乎所有长城土遗址类技术措施。
张顺说,长城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甘肃现已完善了长城保护“四有”工作,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设置保护标识,编制长城记录档案工作,还聘请了1522名文物保护员对甘肃境内3852个长城点段进行全覆盖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