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镇原秦代铜诏版:呈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狄东阳 时间/2017-12-07 09:35:2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镶在铁权、铜权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钉在木头的量器上。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的遗物有铜椭量、铜权等。

稀世珍宝秦代铜诏版

镇原出土的秦三足铜卣

镇原出土的战国铜鹿饰

冬日的蒲河

镇原战国秦长城烽燧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镶在铁权、铜权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钉在木头的量器上。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的遗物有铜椭量、铜权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广,而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诏版形式在全国极为罕见,全国仅发现两件,镇原县博物馆收藏的就是其中之一,可谓稀世珍品。

1镇原为什么会有战国秦长城

11月24日,记者在镇原三岔镇寻找宋代药葫芦古城遗迹时,站在药葫芦咀眺望四周,隔着一条深深的沟壑,对面的麦田里有一座孤零零的烽燧,同行的镇原县外宣办的幕诚说,这是战国秦长城留下的遗迹,而在药葫芦城的西侧,它从安家川南岸跨过安家川河在白家川东的走马梁上悄然经过。

秦长城在镇原境内长约40公里,东北走向。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大部分段落由于放牧践踏、掘土垦种、治理农田、整修道路等,城墙已不明显,仅留痕迹而已,现在只有在白草洼、大庄原、马渠三合的城墙湾、三岔周家庄的城墙湾、玉原、乔岔崾岘、虎家后沟、梁台等8处遗址较为明显。

为什么会在镇原出现战国秦长城?

这就要说到秦攻灭义渠戎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秦时义渠戎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农半牧民族的方国。它势力全盛时西达西海固一带,东抵桥山,北控河套,南达泾水,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义渠筑城数百,割据自守,与强秦抗衡。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伐灭义渠,在该旧地置北地、陇西、上郡三郡。茹河、蒲河、洪河等纵横其间的镇原,当时便是北地郡的属地。

幕诚说镇原成为秦国北地郡的属地,不仅有秦长城可以见证,在镇原县博物馆还有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秦诏版可以提供宝贵的实物依据。

11月25日早晨,记者在镇原县博物馆“秦汉雄风”展厅最醒目的位置,看到那方如烟盒大小的“秦诏版”,在四周青铜器的环护之下,在柔和的射灯下散发着古朴的赤色光芒。

2一张薄薄的铜片,一个有趣的史实

记者趋前观察,讲解员却说它只是复制品,原件正在做文物保养,暂时不能向公众展示,不过,这件复制品和原件在细节上几乎一模一样。

心中有点遗憾,但很快记者的目光就被这块铜片上所出现的铭文吸引住了。

这件“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讲解员解读说,它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秦诏版”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秦小篆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诏书中的“二十六年”指的就是公元前221年,那一年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

“黔首”是当年秦始皇对百姓的称呼,秦尚黑,百姓要用黑布包头,称作“黔首”。“立号为皇帝”是嬴政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功过于“三皇五帝”,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状”即丞相隗状、“绾”即丞相王绾。“法度量则”是指法律、度量等制度。

这段文字大意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立称号为皇帝,并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把全国不统一而混乱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

记者忽然想起,在天水市博物馆有一个形如馒头状的“秦权”,上面刻的内容似乎是完全相同的秦二十六年诏书全文。“秦权”是由秦代官府颁发的标准衡,是天平衡杆的砝码,所以在秦权上面加刻诏书,在当时统一度量衡时,是很自然的事。

镇原这块铜诏版说明了一个有趣的史实,在每一个符合官方标准的衡器上都刻铭文,毕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把它制成薄薄的铜片,将它钉在官定的木容器上或嵌在其它铁量、衡器上,岂不简便得多?

当然诏令,还有一种更庄重神圣的颁布形式。史载,秦始皇当时还用大字铜范铸造高约30厘米、宽约65厘米的诏书,它并不是嵌在度量衡上的,而是悬之国门或布之郡县,作为始皇颁发的布告全国的诏书,这种大字诏版称金版(即国之典策)。

“秦诏版”的价值不仅仅是历史见证物,还具有非常高的书法价值,是后世学习、研究秦诏版艺术特色的最佳范本之一,通过此诏版铭文我们可以窥探到秦代篆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和鬼斧神工般的刻凿水平。

3偶然的机缘,国宝震惊世人

从诏文上的40字可以看出,这些字笔画多为匀圆的线条,结构比较整齐,字体笔画引申拉长、圆润曲折,是研究秦小篆的现存实物之一。

诏版的文字线条瘦硬果断,大小参差错落,显得纵横自如,洒脱随意,加之章法疏密有变,布局黑白差异颇大,令其展现出活泼动人的独特意趣。尤其那细挺而略带稚拙的刀刻之意,与甲骨文之清爽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高古的艺术格调。

它与现存秦小篆实物代表作品《泰山刻石》有同等高的书法价值。秦诏版无论在史学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屈曲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今年5月,这件秦诏版作为镇原县的馆藏精品在敦煌国际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对话与交流——十三省市区馆藏文物精品展”中展出,它极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令观者啧啧赞叹。

这样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又是如何发现的呢?那是一段尘封的记忆,动人的故事,镇原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张明华功不可没。

张明华退休前曾在县文化馆任职,大约在1976年的7月,他在城关镇下乡途中听说富坪村有一位村民找他有事。

张明华几经辗转找到了那位村民,村民拿来了一块锈迹斑斑的长方形铜板给张明华,说当时自家正在修房子,挖地基挖到1米多深时,突然挖出来这么一件东西。张明华把它拿到手里仔细一看,感到很惊奇,发现它的大小、文字形状和内容竟和书籍上记载的“秦诏版”一模一样,于是马上断定这是块“秦诏版”。他给那位村民10元钱作为回报。回到单位,张明华做了一个长1.2米、宽1米的木柜子把“秦诏版”放在里面,并且登记入库。

张明华发现国宝级文物看似是偶然的机缘,实际与他心中始终有文物的“护宝”意识大有关联。1996年9月,这件“秦诏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此它被珍藏在镇原县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