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岷县孟树桂 被遗忘的陇上书法大家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狄东阳 时间/2017-12-11 08:59:3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民国时期,西北内陆的甘肃可谓饱受摧残,军阀混战、旱灾连绵、地震不断……无数民众苦苦挣扎求生。然而,在如此环境下,甘肃还是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并且在各地民众中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讲述人:赵澎涛岷县人书法家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

一代书法家孟树桂

孟树桂八十岁时的作品

孟树桂书法作品

兰州故事微信公众号

民国时期,西北内陆的甘肃可谓饱受摧残,军阀混战、旱灾连绵、地震不断……无数民众苦苦挣扎求生。然而,在如此环境下,甘肃还是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并且在各地民众中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孟树桂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大家。孟树桂、字芳五、号竹泉,甘肃岷县人,祖籍山东省齐河县,晚清贡生,生于1850年,卒于1943年。孟树桂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由楷入行、由行入草,间及汉隶和北朝碑刻,又复归行草的道路,熔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书风于一炉,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风。

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仅书法好,人品更是令人敬仰,至今在岷县的许多地方,还流传着孟树桂拒绝给军阀写字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这位陇上书法大家的故事吧!

岷县俗语,孟爷的主意——和你不粘

我是岷县人,又喜欢书法,自然关注我们岷县当地书法名家的事迹。孟树桂的名字从小就听父辈们说起过,但真正了解他,却是近些年的事情了。

很早以前,岷县就流传着一句歇后语“我们是孟爷的主意——和你不粘”,就是说,遇到一些人和事,心中不平,但又无法改变,只能远离。这似乎就是孟爷人品的写照。孟爷就是孟树桂,这是乡亲们对他尊称,也是对他的最大褒奖。

孟爷一生恪守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准则。在岷县,有个故事流传很广。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许多达官贵人到他家求字。甚至连驻在岷县专员公署的专员及岷县县长,逢年过节还来上门拜望。对于上门来的客人,他总是热情相待,但绝不去达官贵人门上。孟爷的理由是,到我家来可以,但我绝不到他家去。我到他家去,就成了“钻官”(钻营官场之意)了,钻官就要害民,所以我不到他家里去。这句话,一方面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官场的腐败黑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对当时官员的态度。

后来,我又认识了孟家的不少子弟,一来二去,对他们家族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岷县的孟氏家族,祖籍山东齐河县。他们孟家在岷县的始祖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孟养性。孟养性字存甫,曾以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衔,巡抚河南。嘉靖三十五年到岷县为官,任职洮岷道。后来去世就葬在了岷县城关金童山一带。

以前,人们千里之外为官,在任上去世后,很多人都选择就地安葬,一部分后人也留下落户,不再返回原籍。另一部分人则带着一些遗物返回老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孟氏家族在岷县也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孟树桂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就读私塾时学习十分勤苦。那时,人们读书讲究“三更灯火五更鸡”,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下功夫读书的时候。他的书法以《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为根基,同时还兼练小楷,由此奠定了他扎实的书法基础。

我们岷县地处汉藏走廊之间,也是西北通往四川的孔道。新中国成立前,岷县是四方闻名的旱码头。各地的商户云集于此,砖茶、丝绸、药材、洮砚都在这里交易。这些南来北往的客商,离开岷县时,总要给家乡父老带上点岷县的特产。孟爷的书法,备受这些客商的欢迎。孟爷的一部分作品就通过岷县东关悦来店的赵喜成等人传到了四川、湖北等地。以前,四川许多地方经常能看到孟爷书法作品。孟爷的侄孙孟惜福先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62军,解放大西南时,他在四川德阳、广汉、成都的茶馆里,看到过不少孟爷的中堂和对联。

名传甘川,装裱字画发现不寻常

关于孟爷名传甘川,有一个故事可以佐证。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孟万春的亲历。当时,我们岷县的李志明先生非常热衷挖掘地方文化,孟万春多次和他交流。李志明建议编辑出版一本孟树桂书法作品集。这自然是非常好的主意。李志明还将他收藏的孟树桂四条屏送给了孟万春。

可那时,岷县连个装裱店都没有,怎么办呢?孟万春四处寻找关系,他打听到四川夹江县有个装裱店。于是,他就把四条屏寄到这家装裱店装裱。谁知,几个月过去了,四川那边还没有回音。他再写一封信,去催一下。然而,对方的回信令他大吃一惊。

对方来信说:“你装裱的是名人书法,孟树桂书法在咱们这一带有名气,若不再补交一些装裱费的话,这幅作品不可能再寄给你的……”听了这话,孟万春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孟爷的字外面名气大,那里的人很认可,生气的是对方行径。此时,他也无可奈何,只好写信说:“这幅书法作品,是我曾祖父留的传家宝,必须尽快寄给我。”他的诚恳态度感动了对方,又加上他信中夹捎了一百元钱。这幅作品才得以“完璧归赵”。

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岷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其中以庞、孟、齐、董四家为代表。其中,孟就是孟树桂。也可以说孟爷是晚清民国时期岷县书法的代表性人物。

岷县某中学教师孟尚忠家里珍藏着一幅孟爷写的幛子。这背后还有一个故事:1931年孟尚忠曾祖父绍甫逝世,因未能择下安葬吉日,灵柩在家停放四十多日完好无腐。出殡之日,县城名士送来了此真丝大红挽幛八幅,各长2.15米,宽0.34米。邱韫辉撰文,孟树桂书,字如核桃大小,笔力遒劲,含蓄润圆,布局严谨,这是孟爷楷书字数量最多的作品之一。

据说,孟爷写这样的楷书字时,一天写不了多少,总是在神清气足的时候,动笔写上几十个字,一旦感觉差了,就不写了,等到第二天再写。写得非常慢,人们常说的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

文人风骨,耕读传家教书育人

晚年,孟爷作品已达到人书俱老、神完气足的境界,前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岷县及周围的老人们过寿时,总要请他书写寿文,他无一拒绝,毫不犹疑答应,然后认认真真完成。逢年过节,写春联写条幅是免不了的。每次写完,他总是很开心,哈哈大笑:“行了,行,就这样凑合吧!”

他的作品,幅幅面目不同,条条特点各异,或雄强,或劲健,或浑厚,或爽朗。既不重复古人,更不重复自己。许多到岷县的人,都能以得到孟爷的一幅作品引以为荣。孟爷号竹泉,有竹泉落款的作品,更被人们视作珍品。

不过,他终究是文人,也当过晚清贡生,自然也有他孤傲的一面。他对乡亲们热情,对一些当官不作为的,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鲁大昌控制了岷县等地,为了维持他的军队,疯狂向各地摊派钱粮,许多地方民怨沸腾。他手下有个旅长,其父亲要过寿。就想请孟爷写一个寿幛。指明要写“乡风……”,意思是寿星为人处世,管理地方在乡亲们中间印象很好。其实不然。这种阿谀之词,孟爷自然不写,并说要写最多勉强写“村风”还凑合。原来,孟爷认为,这人管理一个村都很费劲,更不要说管理一个乡了。因为当时岷县土匪横行,不少乡亲们遭遇土匪打劫。可见他的文人性格。

孟爷一生清贫,以耕读传家。晚年曾创办过私塾,创办过“回民义学”,教授学生。岷县文化教育及书法界的后起之秀如杨昶、陈文化、王石谷、刘尔欣、魏新华、朱琪等人都经过孟爷的教授和指点。

可惜,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无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迹。如今,人们经过多方发掘,编印出版了《孟树桂书法作品选》,收录了民间珍藏的百余幅孟爷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家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亲笔题写了书名,使孟爷的书法作品更好地流传于后世。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