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天水秦安:30载潜心育种甘守清贫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狄东阳 时间/2017-12-18 09:06:3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靳志强从事林果产业30余载,他常年致力于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免费为村民提供苗木和接穗等服务,用自己对果业的真挚情怀支撑起乡邻们的致富梦想。

靳志强(前一)给果农传授修剪技术。

爬上果树,为果农修剪。

从事林果产业30余载,他常年致力于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免费为村民提供苗木和接穗等服务,用自己对果业的真挚情怀支撑起乡邻们的致富梦想。到头来,周边的果农都富起来了,而他仍生活清贫。

“搞品种选育是一个有意义但无效益的公益性工作,有朋友说我傻,放着手头的钱不挣却要干人财倒贴的活,这话乍一听没毛病,但当看到经我推广的果树硕果盈枝、靠黄土地生活的庄稼汉致富路越走越宽时,心里那份敞亮劲儿真不是钱能买来的。”他说。

“物质方面虽不富裕,但尝遍260多个品种蜜桃口味的人却不多,所幸我是其中的一名。”

12月11日清晨,位于秦安县城东部山麓的兴国镇柴家山苹果园枯黄的草叶上已一片白霜,呵气成冰。为了查看低温下新培育苹果树的长势情况,靳志强顾不得天寒地冻,早早下地。

“按理说,60亩的果园面积不算大,但这些年来这块园子里出的成绩还是不错。”靳志强信心满满地说。

靳志强有60亩果园,11亩自2015年开始,“矮化立植栽培”,新培育出30多个苹果新品种,经过两年的生长,长势良好。

远远望去,每棵树的树冠都罩着一张类似遮阳网的东西,靳志强称这是目前采用的新型栽树方式,其作用主要为了辅助果树的生长。

靳志强是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年届五旬,从事果品栽培技术已30余年。

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秦安县兴国镇鼓励将辖内荒芜土地反租承包。靳志强瞅准这一时机,东拉西扯借贷了50万元,和几个朋友承包了柴家山退耕还林区域的200亩土地,进行果树的栽培和苹果、蜜桃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

“将新品种引进到自己地里先培育,等种植成功后再大面积义务推广,让更多的果农从中受益,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然而时间一长,合伙人有些不认可了。”靳志强说。

没过几年,合伙人便开始埋怨他把大家的地变成了自己的“试验田”,在引进新品种方面贪多贪全不说,还免费给其他果农义务接穗,免费修剪,把自己挣大钱的时间浪费了,有些拖累了大家,遂提出各自发展。

最终,因志向不同,他和合伙人“分道扬镳”,200亩果园按投资额的多少分,他当时拿到60亩。从此,园子还是以前的园子,只是对方在搞生产效益园,而他仍继续搞他的“试验园”。

起初几年,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让靳志强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贫,面对家人的不解和个别人的质疑,他硬着头皮在新品种培育推广的公益路上艰难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内品种的不断增多,不可避免地给自己带来了债务的不断攀升。慢慢地,由于欠债多,他开始少言寡语、怕见熟人。那时,由于承包的土地离家较远,他每天天不亮就背上干粮前往果园,在地里一守就是一天。

如此坚持了5年多后,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靳志强的身体开始亮起红灯,由于贫血严重曾几次在果园晕倒。2000年至2013年这14年间,靳志强主要从事蜜桃新品种的引进栽培,其中最多时60亩果园里栽着260多个品种的桃树。2013年至今,由于繁育果业的需要,他转而培育起苹果苗来,前后4年间,共引进苹果品种30多个。

“黄土层的深浅、光照时间的长短、水分养分的多少等,对果树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每个新品种的引进都有风险,要长时间观察,对于稳定性好、适宜度高的,才能在当地推广种植。”靳志强说。

令他十分欣慰的是,随着系列品种的选优成功,自己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成果。截至目前,由他精心选育的优系桃子、苹果品种已有40余个,且多年坚持为需要的果农无偿提供接穗。

“物质方面虽不富裕,但尝遍260多个品种的蜜桃口味的人却不多,所幸我是其中的一名。”说话间,靳志强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30多年来,为多少人免费提供了苗木、接穗,自己也记不清了。”

1962年,靳志强出生在郑川村一普通农家。

说起与果树的不解之缘,靳志强称:“过去生活紧张大家伙都挨饿时,果子救过当地人的命,因此对果树有着深厚的感情。”

郑川村离县城七八里地,自古就有栽培果树的传统。1980年,靳志强中学毕业后,便跟着乡亲们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开始果树栽培。当时,村民大部分都没有种植经验,会修剪果树的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年轻,靳志强经常一边帮技术人员整理记录数据,代写材料文稿,一边偷师学艺暗自揣摩。

几年后,靳志强的果树种植修剪技术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从那时起,他决定努力把林果业这一传统农业搞好,回报养育他的这块土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秦安县果业局康士勤农技师引进的北京最新桃品种京红、麦香试验成功,秦安的蜜桃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经过郑川村带动,很快形成了“十里桃红一县川”的景象,一时轰动省内外,吸引全国多地客商前来收购。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不重视优良品种换代升级,一直畅销的苹果出现低迷,红极一时的桃子也严重滞销,果树开始被大砍大锯。

面对这种境遇,靳志强倍觉困惑,在村里老辈的苦劝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自己拿出5000多元钱和朋友去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果园实地参观学习,结果发现,秦安果品当时滞销的主要原因是品种单一,果农重产轻质、管理技术落后。

找到问题症结后,靳志强先从引进桃子和苹果的新品种做起,着手购买新品种接穗,并在自家的果园中开始引进品种,再将好品种免费提供给群众。

几年后,靳志强的果园成了名副其实的品种园,致使自家收益开始减少。三个孩子相继出生后,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他家的日子开始过得紧巴。

“别人家卖果数钱的时候,由于自家地里正值新旧品种选育更替,挂果期参差不齐,收益往往很不乐观,招致家人埋怨,当时对我在果业发展方面的付出很不理解。”靳志强说。

这些年来,尤其是冬季,果农总是排着队,争着抢着请他去传授修剪技术,其中给不少农户连续帮剪果树长达十多年。每到接树期,只要有人需要应时接穗,靳志强都会欣然前往。

靳志强回忆,这些年来,帮助多少人建了多少果园,嫁接了多少株树,修剪过多少果树,他也无法说清。只是,这些都是义务的,从来没有向人收过费。

“人活一世,能成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此生足矣!”

对于靳志强来说,在果树培育这条路上走过这么多年,钱虽说没挣多少,但荣誉和身边亲朋的关爱,让他愈加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几年前,一次浇灌果园时,靳志强昏倒,被村民发现送到县城诊所救治。由于家里困难,他放弃转院治疗悄悄回了家。但没想到,几名送他就医的村民拿着5000元钱赶到他家,帮他治病。那一幕,让靳志强至今心头仍感温暖。

2009年,国家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姜全和上海、江苏、郑州、兰州等农科院果树专家,专门到他的品种园实地调研。

“你是个农民,没有专项科研经费,为何要搞这一行?”有专家当时问他。

靳志强说:“培植选育新品种,是我此生最大的乐趣,吃苦多少也不在乎。”

2008年,庆阳地区某县曾聘请靳志强指导林果生产,条件是本人解决正式工作,家属解决居民户口。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了继续当农民。2009年,新疆富博市以年薪12万的待遇,想长期聘请他当技术员,还是被他婉拒了。与此同时,他还拒绝了省市多家林果生产企业和本地一些种植大户的高薪邀请。

2013年,秦安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靳志强被聘为秦安县乡土专家服务团队队长,带领8名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师,指导全县和试点村的果树生产工作,为重点乡镇的果园生产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他在自己的示范园里,建立了秦安县柴家山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林果人才培训10多期。付出也给他带来了荣誉。

2010年、2015年,靳志强先后被评选为“全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11月,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的示范基地也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林果后备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等。

在一系列荣誉面前,他深感满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