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兰州地域文化新注解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魏娟 时间/2018-01-30 08:53:4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人给予不同的注解。新出版的《兰州地域文化》一书中,作者袁志学为兰州地域文化给出了新的解读——“河汇百流”。

1925年的兰州。

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人给予不同的注解。

新出版的《兰州地域文化》一书中,作者袁志学为兰州地域文化给出了新的解读——“河汇百流”。

1 挖掘兰州文化传承优秀因子

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域因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风水、民俗风情、政治经济等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在各自的区域空间中独领风骚、自成一体,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在兰州生活了30多年的袁志学总想对兰州的地域文化做个描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座城市孕育了怎样的文化?多年前在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工作时,他就时常收集有关兰州的历史资料,渐渐地,有了逐步清晰的认识。

2011年,袁志学编撰出版了《兰州百年图志》,整理了兰州百年来的各种图片资料,从纵向上梳理了兰州地域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2015年,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委讲师团策划编写《兰州地域文化》一书,担任兰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的袁志学负责具体编写工作,计划横向解读兰州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将兰州的地域文化挖掘出来,让本地人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热爱这座城市;让外地人了解兰州、走进兰州、熟悉兰州。”

袁志学在目前的大文化背景下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研究,将兰州地域文化详细分类,包括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餐饮文化、工艺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我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文化,将其定位在精神理念支持下习惯性的生活方式,所以分了这些类,当然,也不一定正确,算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他将地区文化解析的过程称之为“剥橘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开始,到地域文化,再到兰州地域文化,将文化分门别类一瓣一瓣地剥出来,再通过一瓣瓣橘子的内核,品味兰州地域文化的真正内涵。

兰州这座城市,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因子交汇融合、发展共存,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地域文化。

这里曾有过马家窑文化创造的灿烂文明,汉朝大将开疆拓土的英雄壮举,汉唐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汇,茶马互市商贸交易的繁荣景象;也曾有过洋务运动带来的崭新气象,苏联援华抗战国际大通道战略物资集散地的遗存。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多种宗教的融合,影响了兰州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袁志学将兰州地域文化的特质,乃至兰州人的性格特征形容为“厚重、淳朴”。历史上,兰州地区历经战乱,气候少雨干旱,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们要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重重困难,躲避战乱,以消除或减少“人祸”带来的灾难,保证自身的生存与繁衍,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求得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兰州地域文化的核心内涵。

性情淳朴的人民,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纲常伦理,以正统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上兰州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样的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淳厚朴实的文化基础,而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兰州人的精神生活。

2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河汇百流

黄河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关于兰州的记载、解读,无一不与黄河相联系。

兰州自秦汉以来留下美名,在丝绸之路成为重镇,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兰州的津渡文化。霍去病西征匈奴,出兵时就由今西固区河口镇附近渡过黄河,三国时期,魏国从河西调兵对战蜀国大将姜维,就是从金城渡口东渡黄河。

陇上自古多兵戎,金戈铁马常相闻。以金城渡口为代表的一大批陇上古渡口始于汉代,繁荣于唐宋,到明清至近代,仍然担负着连接黄河东西、贯通中原内外的交通和军事重任。

无数的使者、甲士从古渡口越黄河西去,带去了中原的丝绸、黄金,也带来了西域各地的奇珍异宝,更带来了各民族的交融。因此,兰州城里,自古就是各民族聚集,多种文化汇聚。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拥有了许多独特的记忆和传承,兰州的渡口、冰桥、浮桥,一代代变化,一代代赋予不同的意义。黄河里的筏客、黄河边的水客,也成为一段值得记忆的民间历史。

袁志学用很长的篇幅描写了这些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作家管卫中说:“我最感兴趣的,是黄河文化一章,兰州最明显的特征,是依黄河而生,它的前世今生与特殊域情,当然最与黄河有关,此章中最新鲜的,是关于筏子客、挑水客生涯的文字。再与水车、水厂的故事连成一片,兰州人在食用水方面的历史变迁就跃然纸上了。”

黄河是兰州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见证,是兰州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象征。山与水的美妙配景是兰州黄河文化意象的骨架和灵魂,也是黄河、黄土、人的和谐精神的集中体现。兰州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袁志学说:“我认为,兰州地域文化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河汇百流。”他解释,兰州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包容,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吸纳了丝绸之路文化、多民族文化、多宗教文化。

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把城分成两半,于是,这个城就以河为邻,这里的人就以河为生。先辈传承给后代的历史、智慧,其实就是关于河的文化、河的文明。

3 文化浸润日常生活即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则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第一位的就是方言。不同的方言作为独特的交流工具形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吴侬软语、京片子、四川话、粤语……这些方言不仅发音语调辨识度高,更展现了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兰州方言中,大量的舌尖音和前鼻音,把兰州人豁达爽朗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兰州话的腔调、用语和省内其他县市区差异较大。听兰州人讲兰州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发语词、俚语、歇后语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伶俐有趣。

兰州话里的句首发语词“牟”,每一个声调都包含着不同的意思,嗔怪、惊讶、反问、假设、建议,这也是兰州话独有的。兰州话里还有一个别处绝无仅有的副词“席嘛”,特别、十分的意思,这个生动的词在兰州到处都可以听到,更显情绪的丰富,幽默诙谐。

兰州的俚语更显地域性格,“多大的个事莎”,一句话表现了兰州人藐视困难、乐观豁达的心态。“有肉的包子不在褶褶子多”、“外地的沙子压不住本地的土”、“做下欠灰的馍馍了”,这些诙谐的俚语都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幽默总结,类似于当下的“吐槽”。

兰州人说话的语气和待人处事自然、真诚,兰州方言鲜活的表达方式是兰州人性格的真实表达,具有亲切、质朴、丰富、生动、传神的地域特征。

兰州餐饮文化充满了民族特色,火遍全国的兰州牛肉面是回族特色饮食,被各民族、各城市的人所喜爱。手抓羊肉是回族、东乡族的特色,仅仅听名字“手抓”,就能感觉到这份直接、豪爽、过瘾。灰豆子、酿皮子也是兰州人常吃的美味,制作过程展现出普通老百姓的饮食智慧。

兰州人好吃、兰州人更好酒,不仅是生理需求、口腹之乐,更是文化和精神享受,由此,这座城市也兼具了酒的沉醉与暴烈,透着酒香和醉意。

在袁志学的笔下,兰州的民俗、工业、工艺、建筑文化都如橘子瓣呈现在读者眼前。作家管卫中说:“举凡兰州的前世今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外人物等,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既有的学术知识可以说被一网打尽,尽在其中,有如影片镜头由远及近。”

当然,袁志学也略有遗憾:“因为自己知识更新慢,特别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需要时间和过程,最时髦、最前沿的文化没有也不可能把握住,相对来说全书的编写思路比较传统,如果未来有机会,还会继续写下去,尽可能地赶上和使用新的‘招数’和‘套路’,让兰州地域文化的概括和总结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氛围,更加大众化。只有大众化,才能化大众,这是文化传承的基本遵循。”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