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州"可触摸"的私人博物馆记录乡村历史变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魏建军 张婧 时间/2018-06-04 10:26:5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一堆残砖烂瓦的废墟上,50岁的甘肃兰州人彭维国从石缝中捡起一片蓝色的“门牌号”,也只有这个门牌号,可以证明“曾经这里有过这个村庄”。

图为彭维国展示他从村里废墟上淘来的冶铁工具。

在一堆残砖烂瓦的废墟上,50岁的甘肃兰州人彭维国从石缝中捡起一片蓝色的“门牌号”,也只有这个门牌号,可以证明“曾经这里有过这个村庄”。

从小就喜欢收藏的彭维国,和爱人郝彩燕已经收藏了两千余件老物件。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们计划成立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兰州阿干河流域民众生活遗留下来的物件,让人们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

图为彭维国展示他收藏的老式电话。

2015年,阿干河人文历史博物馆成立。经甘肃省文物局核准,该馆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历史再现工程非国有博物馆名录。

阿干河发源于陇右黄土高原最高峰马衔山,蜿蜒百里,最终在“白马浪”汇入黄河。在这个流域里,有丝路古道,鲜卑族文化、以及充满地域文化的兰州黑瓷和农耕文明……在彭维国看来,这是一条“有文化的河”。

彭维国和爱人成立的博物馆就在位于阿干河流域内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岘口子村,近年,这一带因当地整体规划搞旅游开发,村民们都已陆陆续续搬迁至其它地方。人们不要的“锅碗瓢盆”,在他们看来,弥足珍贵。

图为彭维国讲述他收藏的门牌号背后“消失的村庄”。魏建军摄

“身边的历史在慢慢消失,主要就是咱老百姓的历史。”于是,走街串巷“捡破烂”,成了彭维国和爱人经常干的事,虽然村里人以前总觉得他们老两口“不务正业”。

除了祖传的老物件,彭维国还经常花钱“买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别人手中“高价”买过来的,虽然经济压力有点大,但他觉得很值。“民众来参观都是免费的,不能背离自己的初衷。”彭维国说。

彭维国说,他收藏了很多门牌,每个门牌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家族故事。阿干河流域曾经采煤兴盛,人烟繁华,但随着煤炭业日益萧条,人们陆续撤离了“淘金地”,好多村庄也接连消失了,“唯一证明这个村子曾经存在过的也只有这个门牌了。”

“可能我这个东西一分钱不值,但这个物件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某段历史。”彭维国说,他们不是做古玩的,也不是做文玩的,就是“留存一段历史”,通过展览等形式活化起来,让更多年轻人来感知。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展馆,是可以触摸的博物馆。”彭维国说,让民众近距离感受“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文化。“口述历史”也是彭维国记录的一部分,脱离了博物馆只是“看古董”的形式,他想用影像留住老百姓说的话和用过的东西。

不过,好多人在搬走前,都会留下些东西。“虽然我们不懂,但是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事还挺好的。”村民们的话让郝彩燕和老伴更有信心坚持下去。看着乡亲们把老物件一件件“抱”过来,郝彩燕说,“以后你们可以抱着孙子来看”。

遗憾的是,好多东西已经流失了,“我们要早点做也许这东西就保留下来了。”郝彩燕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能收一件是一件。如果以后有更大的场馆,可以做得更多。

“一定要做下去,感觉已经不是属于我个人的东西了。”彭维国说,我们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可这些东西留下来,就是永远的东西。尽量做好,留住这段流域、这片土地上“咱老百姓的历史”。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